濰坊歷史悠久,其寬博厚重、包容創新的城市品格,承載著三代三朝的東夷文明和綿延恒久的農耕文明,彰顯著積淀豐厚的人文資源和蔚為大觀的金石翰墨,流露著倉頡、虞舜、鄭玄、范仲淹、李清照等賢哲名流的歷史風骨。蘇東坡在諸城“把酒問青天”的詞章廣為傳頌,濰縣縣令鄭板橋的詩句多次被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今天,濰坊憑借“千年文脈匯濰水,賢哲巧匠遍坊間”的強大文化自信,已經成長為一座有溫度、有活力,溫文爾雅、剛柔相濟的全國文明城市,正乘著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的東風,以六項新成績,迎接“東亞文化之都”的考試。
探索文化城市建設新路徑
說起濰坊,外地人往往想到老濰縣“二百支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的場面;想到今天的“動力之城”“紡織之城”“世界風箏都”“中國蔬菜之鄉”的稱號;想到繁榮的商貿流通、發達的現代物流和“華北地區重要物資集散地”的美譽。“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真實的濰坊,更是一座底蘊深厚,善于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創新文化的魅力之都。千百年來,東夷文化與華夏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合,鹽漁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里相得益彰,齊文化與魯文化在這里觥籌交錯,金石學與考古學在這里表里相合,佛教與道教在這里東鳴西應,文學與藝術在這里此呼彼應,最終成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
進入新時代,濰坊始終踐行一個理念:“文化是促進理解、形成城市特征的強大力量。它可以跨越障礙,頌揚差異,激發靈感,帶來教益,創造財富。”多年來,濰坊堅持把文化力作為經濟結構升級和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整合了“東夷文化”“齊文化”“農耕文化”“鹽魚文化”“金石文化”“書畫文化”“風箏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在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建設、文旅融合發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持續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最前列。昔日“世界風箏都”,正以“農業產值超千億、工業營收過萬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全省第一”的輝煌戰績,實踐著傳統文化與城市經濟的良性互動,開啟了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蛻變的濰坊路徑。
打造文化遺產保護新模式
濰坊文化,歷久彌新。過去是東夷文化核心、齊文化腹地、兩漢經學重鎮、南北朝佛教文化的東方熱土和明清時期海岱間的文學中心,今天是世界風箏都、國際和平城市、中國畫都、金石之都、國家級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濰坊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大禹鑄九鼎、開九州,濰坊青州是古九州之一,被譽為“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從“農圣”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三個模式”,濰坊壽光的農業文化基因賡續相傳、熠熠生輝。濰坊濱海區海洋漁鹽文化遺產眾多,鹵水制鹽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佛寺中佛尚在,孔融祠內草尚青。”濰坊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處、可移動文物51.9萬余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近年來,濰坊牢固樹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對濰坊市文物資源進行系統化保護利用,創新實施的國有建設用地“先考古、后出讓”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國推廣。“十三五”期間,實施了文化名人、名勝、名牌、名品、名館、名典、名企、名事、名論的“九名建設工程”,十笏園古建筑保護維修成效顯著,坊子德日建筑群整體利用穩步推進,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濰坊民間手工藝豐富多彩,是江北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國第四個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擁有聯合國人類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17項。建成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4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個“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成非遺數字管理系統,實現運用大數據和AI分析技術,完成對傳承人的信息收集、展示以及信息分類、分析;建成線上專業化非遺商城“美非遺”,共簽約傳承人余名,可全面展示多個品類、多種產品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實現了非遺資源向文創開發的新突破。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新高度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濰坊始終秉承“共建共享、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城鄉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獲得感大幅增強。制定出臺了《濰坊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實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建成總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的濰坊文化藝術中心,建成個鎮街綜合性文化站或服務中心。濰坊市擁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處,其中國家一級文化館12家、一級圖書館9家、一級博物館2家。另有文藝院團個、劇院8個、鳶都書房32處。“十四五”期間,濰坊將建成涵蓋各門類、各行業的“博物館之城”“文化館之城”,形成上下聯通、覆蓋城鄉的總分館服務體系。
“戲曲進鄉村”“流動舞臺車”“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和“廣播電視戶戶通”等項目扎實推進,廣播和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和99.59%,濰坊市每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0萬余場,送戲下鄉1萬多場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節日有慶典、無處不歡樂”的生動場面。成功創建了“書香濰坊”“悅讀·濰坊”“京廣讀運會·名家校園行”等多個全民閱讀品牌,獲評“山東省全民閱讀示范城市”,連續三年囊括“新時代鄉村閱讀季”4項活動全國第一,在山東省文化滿意度測評中,始終名列前茅。
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
濰坊鐘靈毓秀,厚德載物。沂山為中華五大鎮山之首,先后有十位帝王登山祈福,并留下眾多碑刻和摩崖石刻。云門山、駝山有我國東部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佛教石窟造像群,其中的摩崖石刻“壽”字,被譽為“天下第一高壽”。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世所罕見,素有“萬卷書”之美譽。昌樂遠古火山口遺跡景觀奇特,該縣被譽為“中國藍寶石之鄉”。諸城恐龍化石群、足跡群,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地質奇觀。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六九上元佳境多,滿城燈火映星河。”近年來,濰坊始終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之路,依托域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建成了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9個省級景區化村莊、5個省級精品文旅小鎮、3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1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通過組織實施“雙十工程”,打造了濰坊市文旅集團、濱海旅游集團、紅高粱集團等一大批有潛力、有活力的文旅龍頭企業,年濰坊市文旅產業增加值和增速兩項指標山東省第一。在城市規劃方面,濰坊堅持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設,讓特有的文化元素滲透到市區建筑、廣場、街區甚至路燈設計和道路綠化各個環節,提升了城市休閑旅游新高度。新建一批口袋公園和“十笏園非遺空間”,吸引了風箏、年畫、核雕、古琴、刺繡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入駐,形成了集保護、交流、展示、傳承于一體的非遺發展新平臺。
實現對外文化交流新跨越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起點之一,濰坊年開埠,年成為沿海開放城市。先后與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文化聯系,與26個國家的40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已連續舉辦38屆濰坊國際風箏會、27屆魯臺經貿洽談會、22屆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13屆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10屆中國畫節、4屆陳介祺藝術節,濰坊與國際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已成常態。結合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創建工作,組織了“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濰坊國際峰會”、創意城市“攜手放飛創意夢想”交流會、“濰坊好手藝”文創大賽等30多項主題活動,通過開展高峰論壇、主題展覽、觀摩體驗、參訪學習,與國內外26個世界創意城市建立了永久合作關系。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濰坊主動與駐東亞國家使領館、文化中心、孔子學院等合作,利用其展覽空間及官方網站、新媒體平臺,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官方、民間多方互動的方式,既展示了濰坊的民間藝術之美,也表達了早日戰勝疫情、再創美好未來的東亞人民共同心愿。虎年伊始,在日本、韓國、老撾舉辦了“飛揚和平,濰坊——風箏之都走世界”專題展,展示了年畫、風箏為代表的余個非遺作品。展示期間,向當地民眾贈送了剪紙、泥塑等精美禮品,送上新春祝福。通過積極拓展交流平臺和展覽方式,為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實現“各美其美,和合東亞”的新跨越提供了借鑒。
爭做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新標桿
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守正創新一直是濰坊人民的最強基因。風箏會首創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文化經濟互融互通”模式,已被其他城市廣泛學習借鑒。作為中日韓產業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堅持以文化交流帶動產業合作,已發展成為三國商品交易、雙向投資、文化交流的“孵化器”“發動機”。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韓國前副總理黃祜呂等國家政要和世界強企業高管,各行業專家學者等余人先后來濰參會,共促成智能制造、服務貿易、鄉村振興、健康養老等合作項目余個,總投資額達.9億元,實現貿易總額.4億元。通過舉辦地方政府圓桌會議等活動,達成工商界“一帶一路”濰坊倡議等多項務實合作多邊協議。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濰坊堅持把創新和提高貫穿始終。聘請高端專業機構編制了《濰坊市“東亞文化之都”發展規劃》,出臺了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宣言》和《公民公約》。作為金石之都和非遺文化名城,濰坊探索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承諾獲評“東亞文化之都”后,將在所有獲評城市創建0個文化交流基地,并為每座日韓獲評城市籌建1處“中日韓金石文化公園”。作為東夷文化和齊文化核心區、發源地,濰坊充分利用文獻資料、考古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了東亞文化專家智庫,形成了中日韓專家學者交流研討長效機制,組織開展了以古漢字、漢文和宗教、禮法為主題的系列學術研討活動,在充分尊重三國文化差異基礎上,通過求同存異,進一步明確了東亞文明的核心要義和文化支撐,為推進東亞地區“國相交、民相親、情相融”和“東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夯實了思想基礎,作出了濰坊貢獻。
責編:郝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