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什業圖王府坐落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代欽塔拉,這里是五角楓樹的生長之處,是清朝土謝圖家族親王家眼里的風水寶地,距離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疏20公里,
科爾沁右翼中旗在清朝時期稱圖什業圖旗。公元年滿清政權建立,對蒙古各部大行封賞,其中封位據現在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土謝圖汗巴達禮為土和碩圖什業圖親王,領科圖什業圖旗札薩克,世襲罔替,直到第十四代圖什業圖親王業喜海順時改旗名圖什業圖旗位科爾沁右翼中旗,沿用至今。
圖什業圖親王家族在受封之后便與滿清皇室有兒女婚姻之盟。
年滿清開國皇帝的第八個女兒,滿清第一位皇后孝端文皇后的第三個女兒,用現在流行的話說的皇帝皇后親生的嫡出女兒固倫公主飛揚古,許配圖什業圖旗首位土謝圖親王巴達禮之子巴雅斯,此時公主8歲。年,公主的父親皇太極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順治二年,12歲的飛古揚出嫁科爾沁草原,也就是說送公主出嫁萬水千山之外草原之地的人已經不是父親而是比公主還小5歲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尚在幼年的弟弟會不會知道心疼這一去可能就不會在回皇宮這個家的、此行入住之門是什么人家的姐姐,12歲的小女孩兒孤身一人身入莽莽荒原嫁入親王府做兒媳,此行前程未卜,陰晴未定,風雨未知,偌大的愛新覺羅家族是否有人心疼,就算是做父親在,會不會心疼也未可知。
在嫁入親王府的第12年,順治皇帝封他的姐姐位固倫長公主,第14年封固倫昌樂長公主,后又加封固倫永安長公主,這個時候順治皇帝已經定鼎江山入主中原,離開奉天的皇宮入住紫禁城,在太和殿為他遠在塞外邊疆草原的姐姐下達封賜的詔書,拋開這詔書封賜中有著對科爾沁土謝圖家族在滿清政權在南下中原征戰中不惜血肉沖鋒陷陣的感激和其赫赫戰功的獎賞之外,也許還滿含著順治皇帝自己獨留邊關不能與自己同行至紫禁城的姐姐,或者說是滿清皇室對自己拋在萬里之外的女兒牽掛、不舍和愛憐,有了這樣的封誥和頭銜,也許會讓蒙古王府不敢輕慢和小覷公主,這可能是皇帝和皇室,弟弟和娘家唯一能為公主和姐姐、女兒做的了。
這可能就是歷來文人墨客之中、詩書文筆之間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環佩空歸月夜魂“的最是無情帝王家的冷漠與無能。
其實平心靜氣下來想,除了那些無能與賣國之輩的王朝,帝王的無情中是不是也有多少心酸、苦痛和無奈,作為帝王的父親就真的不會心疼女兒嗎,送別女兒三千里的只有母親。也許未必,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出巡科爾沁時候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的都爾郡王府的女兒端靖長公主家里住了長達七天之久,乾隆皇帝在女兒成婚之后讓女兒女婿回北京居住,都足見父女之情。況且,端靖長公主是養女,是康熙皇帝的侄女。侄女尚且如此何況親女兒。那歷朝歷代為什么作為父親的皇帝還要把女兒遠嫁荒蠻。
其實是當時的政治現實造成的,在封建社會,封建王朝里”朕即天下“的家即國、國即家,這樣的政治生態讓皇帝的兒女出生就是有官職品級在身的,皇子出生即封王封地,公主出生就是封誥在身,和碩公主、固倫公主、格格,這不是哪個公主的名字,這是國家朝廷給的官職,是有俸祿有封地的。那么,既然拿了國家的俸祿就要為國家承擔責任,這就要求皇子要沖鋒陷陣、征戰沙場,那么公主,當兩方勢力的婚姻可以緩解甚至解決爭端,公主和親換取和平那就是必然的政治現象,就像宰相要治國,將軍要出征是一樣的,都是在履行為國家承擔的責任,是在那個政治環境下沒辦法的事情,封建制度的無能讓多大朝代的皇家女兒少小離家也許一世未歸,留下了”獨留荒冢向黃昏“的凄涼落寞和千古遺憾,如今想來還是讓人唏噓不已。
年,巴雅斯承襲土謝圖親王爵位,飛古揚成為土謝圖親王妃,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年的八月巴雅斯去世,公主又一次被至親之人拋下,從此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茫茫草原的王府之中,直至年薨逝,享年59歲,這一年是康熙三十一年,在《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五十四》記載: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六日,科爾沁永安固倫公主薨,譴官致祭,賜壙志。賜謚號固倫端貞長公主。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碑文(碑現存吉林博物館)這是公主一生里來自最后一次娘家的音信。不知公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還會想起兒時和那時的親人。固倫端貞長飛古揚12歲嫁入草原,59歲離世,在科爾沁草原生活了49年,生時死去從未離開過科爾沁,琵琶聲起做胡語,不知怨恨是否在曲中。
但是,公主在科爾沁的49年是沒有住過王府的,圖什業圖王府不是象達爾罕王府、溫都爾王府那樣封王既有王府的,也就是公主在草原的49的時間都是跟隨著親王過著追逐水草的居無定所的日子,那么圖什業圖王府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呢,是到了清朝晚期才修建的,晚到什么時候,土謝圖親王到第十四代時就結束了,王府是十三代親王時候修建的,也就是說土謝圖家族前十二代親王過的都是馬背上游牧的的日子。
年,清晚期同治皇帝年間,圖什業圖札薩克第十三代親王巴寶多爾濟執政期間,清政府批準親王在現在的巴彥呼舒鎮東北20公里的代欽塔拉修建圖什業圖親王府,清朝恩準王府仿紫禁城修建,關于清朝政府為什么做這樣的決定的根據,一直沒有查詢到資料。
這個時期清政府已經是遭受過兩次鴉片戰爭,外敵入侵,國土淪喪,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內憂外患不絕,但是從年開始清朝政府的割地賠款,英法暫時沒再有大規模的入侵,年太平天國也被鎮壓,清朝政府在政治上出現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并且開始了洋務運動。這個時期被后世稱為同治中興,但雖稱同治中興,可同治皇帝是沒有統治國家的權力的,真正掌握權力的是垂簾聽政的東西宮的兩位太后-慈安和慈禧,那么為什么在這個歷史時期對土謝圖家族施以如此高規格待遇-仿紫禁城樣式修建圖什業圖王府呢,土謝圖家在戰亂時期于朝廷有功,沒有資料顯示啊,土謝圖家族沒有出現僧王一樣的人物,如僧格林沁王府一樣需要土謝圖家族出兵,大戰以過啊,肯定不是這個原因。各中緣由以無法探知。
王府北靠五頭山,南面代欽哈嘎湖,左面是額木廷高勒河,右面查干楚魯慢坡,依山靠水,疏朗開闊,占地面積為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平方米,仿皇宮樣式而建,共有間房屋整體建筑
王府外端是護城河,護城河外東側有做土山,也叫童子山,據傳,在修建土山之時,十三世土謝圖親王聽信風水先生的話為求統治長久,找來81的9歲男童簪纓錦衣手持盛土器具排隊往坑中運土,等孩童下去之后便添石土把孩子活埋在假山之下做了王府假山的奠基冤魂,不知道王府建成之后人們出入王府時候心中是何感想。
護城河內是城墻,四角河東西墻中段建有6個炮樓,城門南開,三洞式轅門,正門上有兩層宮殿式城樓建筑,城門上楣有長城式箭垛,城門高大雄偉氣勢恢宏,打開城門和王府三進院門可看到代欽哈嘎湖,典型的故宮中軸線的建筑。
進入王府后,設東西衙門,東衙為長史處,管理王府內務的辦公地點,西衙為印務處,兩進院26間房舍,是旗務管理的辦公地點,稱”畢其根呼熱“,同時在城北設有北衙門是司法院,稱”浩特衙門“。然后一座7間的廊檐飛脊畫彩描金的殿宇般的建筑,氣勢恢宏,這是親王議事大廳,在達爾罕王府里這樣的建筑稱銀安殿。第二進院落西側為王府家廟,為藏式閣樓建筑,東側雙排14間房屋為儲物間。第三進院落為親王與家眷居住的內宅,在西側建有王府花園。
王府的整個建筑的風格吸納了內地漢式建筑的坡頂、斗拱、隔扇間房、彩刻門窗、雕梁畫棟、飛檐翹脊、廊腰曼回,精美異常,在蒼莽科爾沁草原中是一座宮殿式的存在。在草原深處已是年之久,幾經毀壞,后又重修,如今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土地,稱為右中一張靚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