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我市各學校結合自身實際
及上學期課后服務的實踐經驗,
分別制定了細致的課后服務課程,
現在的課后服務形式更豐富、
課程更多元、質量更優化,
課后服務參與率均有明顯提升。
下面,讓我們一起
來看看昌樂縣的具體做法吧!
年,昌樂縣以學校課后服務內涵質量提升為目標,以指導學校提供豐富的課后服務內容為重點,推動課后服務從“有”轉“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全縣50所中小學全部開展了課后服務,服務學生人,占在校生總數的99.23%。
一、以校為基,全力盤活課后服務資源
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開放學校所有教育教學資源。目前昌樂縣97.6%的教職工參與課后服務工作,聘請43名校外專長人員,形成了以校內教師為主、校外專長人員為輔的師資隊伍。在挖掘校內資源潛力的基礎上,爭取“引進來”,不斷加強與文化、體育、科協、團委、工會、婦聯等部門的協調對接,開展科技工作者、家長志愿者進校園等服務活動10余場;積極“走出去”,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二、以生為本,著力提升課后服務質量
一是構建以“作業+閱讀”為主的基礎育人課程。各校以學科為抓手,在組織學生自主完成課后作業后,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輔導幫助,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時間。
二是開設以“社團”為依托的活動課程。目前,昌樂縣共設立了余項活動課程,組建包含班級、年級、校級“三級社團”,涵蓋了體育、藝術、實踐探究、素質拓展、信息技術等課程,努力打造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三是設計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主題課程,每月一主題,師生全員參與。如方山小學開展“老少同歡樂童心暖夕陽”為主題的紅領巾學雷鋒志愿活動。
三、強化措施,努力健全課后服務機制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監督機制。新學期伊始,縣教育和體育局召開機關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將課后服務納入年教育重點工作。組織各督學責任區開展全覆蓋督導,重點查看各校課后服務設施到位情況、工作方案制定、課程設計安排等,突出檢查校園安全、疫情防控、師資配備等,確保各項工作安全有序。
二是健全家校共育機制,進一步提高“家長接送區”的建設標準,因地因校制宜,力爭讓每處“家長接送區”都彰顯教育惠民服務的溫度。
學校篇
昌樂縣紅河鎮小學
昌樂縣紅河鎮小學不斷健全課后服務機制,完善課后服務課程設計,以作業輔導、體育健身、特色課程三個項目為切入點,開展“五育并舉”課后服務活動,構建豐富的課后服務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一、“三個”到位,做優做強課后服務工作
制訂《紅河鎮小學課后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立足需求、服務社會、家長自愿、學生發展”的原則開展課后服務工作,從三個方面確保課后服務效果。
1.組織到位。學校成立了課后服務領導小組,從課后服務的編排到課后服務的巡查,都有專人負責;實行“班級課程、年級課程、校級課程”的“三級管理”模式,做到“定人、定時、定點”;實行備課審核制和行政巡課制,確保課程高質高效。
2.師資到位。課后作業輔導由語數英老師擔任,社團老師一方面由具有專長的教師擔任,另一方面聘請校外優質資源教師5名,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
3.評價到位。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六一藝術節、繽紛美術節、快樂體育節等,為師生提供交流與展示的平臺;將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在評價手冊上,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二、全力升級,開設助力學生成長的五育課程
為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學校將個性化課程分為年級個性課程和班級個性課程。年級課程力求一級一品牌,目前一年級的武術操、二年級的彩泥、三年級的經典誦讀、四年級的快板、五年級的大鼓、六年級的籃球課程已經日漸成熟,形成品牌。班級課程則從“德、智、體、美、勞”五個領域展開,班班開設,周周安排。
1.“樹人之德,誠毅寬雅”課程。開設《經典誦詩文》《紅色教育》課程,將德育納入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努力拓展德育渠道,培養學生“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品質和敢于擔當的精神。
2.“啟人之智,樂學睿思”課程。學校開發《趣猜字謎》《成語接龍》《繪本閱讀》等,注重培養學生思考、辨析、判斷、發明和創新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多元發展。
3.“強人之體,體健意堅”課程。學校運動健身類課程主要包括籃球、足球、乒乓球、啦啦操、花樣跳繩、武術項目,打造“8分鐘武術操+8分鐘花樣跳繩”特色課間,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4.“成人之美,通文達藝”課程。學校設立了泥塑、繪畫、葫蘆制作、剪紙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塑造“通文達藝”之人。
5.“立人之勞,躬行踐履”課程。開設幸福耕讀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到“幸福耕讀園”參與勞作,學習蔬菜、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懂得珍惜糧食。
昌樂丹河小學
昌樂丹河小學以課后服務為依托,以“基礎、共性、個性”相融合的方式,構建了“1+2+X”課程體系,積極推動“五育并舉”落地,破解校內減負關。一、科學構建,有效實施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探索構建了“1+2+X”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即課后服務設置兩課時,其中1課時用以完成學科作業,并安排教師跟進個性化輔導,切實抓好校內減負關;另1課時以周次設置2個共性課程,包括班隊會主題活動和大閱讀,在每周一、周四和周五時間段開展,學生全員參與,牢牢把準“立德樹人”主基調,落實國家全民閱讀工程;其余時段設置“X”選修課,包含藝術審美、體育運動、科學探究、勞動實踐等素養拓展類,學校于學年初公布選修課程目錄,學生根據興趣和自身發展需要申報,學校根據學生意愿重新編班,再結合師資、場地進行統籌安排,旨在推動學生個性特長的培育與發展。二、制度保障,筑牢根基
學校立足課程內容設置、是否申請參與、服務時間長短及課程考核評價、安全風險、事故應急等多維度進行系統思考,先后出臺了課后服務家校銜接、申報審批、志愿者服務、安全管理等9項制度,構建了無縫閉環管理網格,以保障課后服務活動的有效推進和規范運行。
三、豐富資源,確保實效
學校立足學生、家長需求,搭建了以集成移動設備為硬件支持的智慧活動教室和創意制作開源硬件+3D打印設備為支持的Scratch編程創客教室,建成了數字化實驗室、數字書法教室、無人機教室及非遺文化展室等,為課后服務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場地空間。同時,積極與社會資源銜接,引進了五老志愿者以及部分藝體、創客專業師資6人,確保了課后服務多元課程的有效開展。
昌樂行知實驗學校
昌樂行知實驗學校現有在校學生人,學生%參與課后服務,開設課程16門,全力運行好“三項工程”,力求辦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溫度、更有力度的教育。
一、用心抓緊常規工程,貼心呵護學生身心健康
一是全力抓好學生作息。由于90%的學生為寄宿生,學校根據季節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靈活調整各項作息時間及課后服務時間,生活教師和任課教師聯手打造溫馨有序的生活學習環境,保障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和運動時間。
二是全力提升餐廳服務質量。學校開放意見箱,廣泛采納來自學生、教師、家長的建議,調整食譜,豐富種類,添加“笑臉服務”“一對一服務”“愛心驛站”等暖心措施,讓學生吃飽吃好吃安全。
三是加強課堂質量和雙休日、節假日作業監管。設置“年級審查員”“學校督查員”,采用常規檢查、定期檢查和學校負責人不定期進行抽查的方式,做好監督和反饋。
二、悉心抓牢質量工程,潛心優化課后服務內容
學校延續原有“1+X”課程體系,將選修課與課后服務相結合。在課后服務內容的安排上,有便于提升學業質量的學科類課程,如“快樂語文”“趣味數學”“書法”等;有豐富知識儲備的實踐類課程,如“科學實驗”“閱讀金鑰匙”“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勞動實踐”等;也有發展特長的素養類課程,如籃球、羽毛球、爵士舞、中國畫、葫蘆絲等。
在師資配備上,學校采用“自聘+外聘”的方式;在課程選擇上,學生采取“自主申報+統籌調配”的方式,以保障每項課程能精益求精。
課程評價方面,學校成立考察小組,現場查看每個項目的過程性材料,最終根據2:3:3:2的比例分為四檔,納入學校量化。
三、精心抓實素養工程,傾心打造課后服務育人體系
以學校為圓心,以家庭為半徑,以社區為根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打造牢固的勞動教育基地圈。學校專門成立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研發委員會,開發了《行知學子勞動知識和技能培訓手冊》《今天你勞動了嗎》《蔬菜種植》《西瓜嫁接》4門課程,學生利用每周一節勞動課進行理論學習,利用選修課和課后服務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昌樂縣西湖小學
昌樂縣西湖小學將閱讀活動作為課后服務的重點內容,積極開發延伸活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認知規律,探索“閱讀+”活動形式,真正讓閱讀“動起來”,讓西湖校園成為書香校園。
一、在一、二年級開展“閱讀+寫畫”活動
鑒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較少、喜愛色彩豐富的圖畫,學校投放色彩鮮艷、字圖結合的書籍供學生閱讀,真正將“閱讀+繪畫”開展起來。一是指導學生畫“書”,學生將自己讀過的文章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二是開展“我畫插圖”、朗讀、“我會講故事”等活動,指導學生運用自身語言邏輯把故事講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在三、四年級開展“閱讀+表演”活動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閱讀的內容改寫為劇本,招募演員、場務、編劇等人員。活動前,孩子們變廢為寶,自己搜集、制作道具,并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進行排練和表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合作能力。此外還開展“我是小小作家”展評活動,學生們熱情參與,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五、六年級開展“閱讀+習作”活動
開設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如何有效閱讀、如何整理讀書筆記,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我。通過“我說讀后感”活動,師生欣賞優秀讀后感例文,學生再將自身的閱讀感受寫下來,并脫稿講述,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圖書交換”跳蚤市場活動
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圖書交換”跳蚤市場活動,讓書籍動起來,不僅提高書籍利用率,還培養孩子的理財和分享能力。在每個級部走廊盡頭設置“圖書漂流角”,既有學校推薦的名著,又有學生自帶的書籍,“圖書漂流角”成了學生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傳遞愛意的一大空間。
昌樂縣古城小學
昌樂縣古城小學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在原有藝體“第二課堂”基礎上拓展升級,構建“和美器樂”“禮儀舞蹈”“藝術展演”三類課程,豐富多彩的藝體選修課,促進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助力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一、“和美器樂”奏響課后主旋律
學校構建“和美”校園文化,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和美器樂”以陶笛和葫蘆絲為主,奏響了課后服務的主旋律。
首先,立足音樂課堂,器樂學習常態化。低年級學生吹奏陶笛,中高年級學生學習葫蘆絲,形成“班班有樂器,人人能吹奏”的學校特色。其次,依托課后服務時間,學習訓練日常化。每周四、五課后服務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演奏學過的樂曲、學習新的曲目,讓傳統音樂彌漫整個校園。
二、“禮儀舞蹈”跳出禮儀新風尚
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學校開設“禮韻童舞”校本課程,將唐詩宋詞、經典童謠、《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以唱念形式與舞蹈方式相結合。通過禮儀教育課程,培養古城學子彬彬有禮的氣質,讓學生在“仁義禮智信”的音樂舞蹈內容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精神,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三、“藝術平臺”展出學習新風貌
學校定期舉辦藝術素養(合唱、器樂、古詩吟唱)展示活動,每場活動以級部或班級為單位,表演內容為本階段所學習的陶笛、葫蘆絲等曲目及“禮韻童舞”等內容。藝術平臺的搭建,鍛煉了學生的膽識,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培養了集體榮譽感。
一節節課堂,一件件作品,一次次實踐,一場場演出……孩子們主動參與,用富有趣味的音樂作品和充滿靈動的音樂形式展現著智慧、謳歌著生活、創想著未來……
昌樂縣第二實驗小學
昌樂縣第二實驗小學依托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和體育局等部門資源,開展“文藝名家助力教育雙減”工程,以學校社團活動為載體,以文藝名家進校園的方式,創新課后服務新形式,打造高質量、專業化的精品課程。
一、聘請名師
目前學校開發包括科技類、體育類、藝術類、學科類等近百門選修課,開設了軟筆書法、朗誦、泥塑、剪紙、曳步舞、大鼓、尤克里里、課本劇共8個社團,特聘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張振華等8位名師任教,讓孩子們不出校門就能受到專業指導,近距離感受藝術的魅力。
二、合理配備師生
本著“人人參與,人人收獲”原則,學生在自愿報名的前提下,篩選出有一定基本功、興趣濃厚的學生,先接受指導。學校為每個社團配備“1+N”名教師,盡快了解每一名孩子的基本情況,便于因材施教。“1”為一名主講名師,“N”為一名對接教師和幾名跟學教師。
三、配套后勤保障
學校設置專用教室,配備相關的器材,如大鼓、尤克里里、剪紙工具、泥塑材料、軟筆書法練習包等,由專人負責,定期對所需器材進行添加、維護和保養,用專業的工具、專業的態度做好專業的事情。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臺
學校成立專門領導小組,為學生量身打造校園藝術節、書法比賽、校園科技節、運動節等各種活動,搭建學生表現舞臺,提供學生個性展示機會,展現課后服務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