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濰坊9月19日訊9月19日,記者從濰坊市老齡辦了解到,為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濰坊市決定在今年10月17日“老年節(jié)”前,推選第六屆“濰坊市十大孝星”。
記者了解到,經(jīng)廣泛發(fā)動,群眾推薦,層層評選,在各方面提報的基礎(chǔ)上,按照好中選優(yōu)的原則,濰坊市最終確定了20名第六屆“濰坊市十大孝星”候選人。這些候選人身上都有與“孝道”密切相關(guān)的光榮事跡。本次評選旨在塑造“孝星”典型,在社會上廣泛弘揚“孝道文化”,讓市民了解“孝道”的淵源和涵義,自覺踐行孝道,進而推動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
第六屆“濰坊市十大孝星”評選活動的20位孝星身上有著鮮為人知的感人事跡,具體個人事跡如下:
1、馬立民,昌邑市委老干部局主任科員。自年以來主持老年大學和文山詩書社工作近15年,馬立民從零基礎(chǔ)干起,用自己的孝心和愛心、擔當和進取,為老年人打造出一個學習樂園,每年都舉辦慶祝重陽節(jié)大型活動和主題音樂會。經(jīng)過不懈努力,在全省首批老年教育示范校創(chuàng)建中昌邑市率先創(chuàng)建成功,被授予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為了實現(xiàn)老年人就近學習和活動,創(chuàng)建“昌邑詩書畫之家”,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迅速創(chuàng)建多家,成為鄉(xiāng)村和社區(qū)老年人的活動中心和學習交流的陣地。他主持文山詩書社工作,創(chuàng)辦社刊《文山詩詞》,已出版70期,印刷達10多萬冊。文山詩書社被授予“全國先進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稱號。
2、王者隨,濰坊高新區(qū)新昌街道王家寨子社區(qū)居委會居民。8年前,王者隨的母親因小腦萎縮、腦血栓昏迷搶救后癱瘓在床,家中所有生活開銷和母親看病欠下的外債都落在他的肩上,本來就患氣管炎的王者隨一直咬牙忍著拖著不去治療,但照顧老人的事他一件也沒落下。老人牙齒掉光進食很不方便,他就做疙瘩湯、面條、蒸雞蛋,喂給老人吃;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他和女兒王立平給老人接大便、洗尿布,老人從沒長過褥瘡。意識糊涂的老人整天吆喝,王者隨跟母親一個屋睡覺,方便照料,8年的時間里,他從來沒安穩(wěn)地睡過一覺,每天半夜都會起來數(shù)次。用愛堅守的王者隨被評為高新好人后,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但在大家眼里,他是孝順好兒女的標桿。
3、王維娟,諸城市密州街道捎門居委會居民。年王維娟嫁到了捎門村,當時,公公因病剛剛?cè)ナ溃抑星废虏簧偻鈧牌懦D暧胁。∈遄觿倕⒓庸ぷ鳎瑑蓚小姑子還小,王維娟毅然決然挑起了整個家。在照顧小叔子和大姑子結(jié)婚蓋房后,她才和丈夫籌劃自己蓋房的事。婆婆年輕時因傷致腰骨結(jié)核,年老后又有高血壓、心臟病、肺心癥,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年,王維娟一退休就把74歲的婆婆接到自己家贍養(yǎng),此前她從不間斷地每月給婆婆養(yǎng)老錢。年春節(jié)剛過,老人不小心導致腰脊骨三骨節(jié)裂縫住院,王維娟對婆婆無微不至的照料,贏得了大家的贊揚。被譽為山東最美好媳婦的王維娟卻說:養(yǎng)老是晚輩的義務,就像長輩把孩子養(yǎng)大成人一樣,是不講條件的。
4、田紹楠,高密市井溝鎮(zhèn)敬老院院長。敬老院是個特殊的家庭組合,孤老、殘疾的老人來自不同居住條件、不同生活習性的家庭,為此田紹楠采取“以心換心、耐心細致”的工作方法,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用真情感化。工作上他以院為家,從不怕臟臭、不怕苦累。生活上他對老人們無微關(guān)懷,老人生病他床前陪護,換衣?lián)Q褲、喂藥喂飯,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個鐘頭,老人病重時他還自己掏錢為他們買果品。在他的努力下,“老頑童”也變成了守紀律的好院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田紹楠默默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多年如一日,把老人的每件小事都當做大事,認真做細做好。他傾灑一片真心,贏得院民尊重,多少老人都拉著他的手說:田院長是我們唯一可信賴的親人。
5、鞏世霞,濰城區(qū)城關(guān)街道曹家巷社區(qū)居民。年,鞏世霞65歲的公公被診斷出糖尿病后需每天打胰島素降糖。那時獨自操持小飯館的鞏世霞,每天風雨無阻走四十多分鐘,準時在老人吃飯前趕回家給老人打針,一打就是二十多年。后來公公摔倒受傷需要照顧,她放棄購買新樓房,買在了老人舊樓房同單元的四樓。年12月,83歲的老人中風摔倒,顱骨骨折腦出血,頭暈嘔吐吃的不多,每天要吃六七餐,并且進食困難,鞏世霞每頓飯都要一勺勺地喂,多天的精心護理,老人終于轉(zhuǎn)危為安。出院后,又多方打聽名醫(yī)治療,現(xiàn)在老人又能騎著三輪車上街了,知道的人都說這是個奇跡。百善孝為先,鞏世霞作為家中的長嫂,親身示范,為兄弟、子女做了個好榜樣。
6、朱方,安丘市景芝鎮(zhèn)臨浯學校工會主席。除了照顧年邁的雙親外,朱方還要照顧平均85歲以上的岳父和一個聾啞叔丈人。4位老人年事已高患上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朱方每次忙完學校的工作回家,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后來,他母親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朱方堅持給老人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現(xiàn)在母親已經(jīng)能獨立行走了。岳父患上腦血栓后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朱方從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zhàn)是“臉難看”,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心,就會讓老人很不安,這樣的情況在朱方家是看不到的。他的孝行成為學校師生和街坊四鄰的學習榜樣。
7、劉義珍,坊子區(qū)坊城街道富民街社區(qū)工作人員。年,劉義珍公婆家所在的西王村棚改拆遷。搬遷時考慮到老人喜靜愛干凈,下班后跑前跑后聯(lián)系好合適的房源,重新為老人添置了家具。看到老人念舊,對老房子有深厚的感情,她特意錄了房子里里外外的視頻作紀念,并給老人在老院子合影留念。年6月份,劉義珍88歲高齡的公公意外被摩托車刮倒,導致顱內(nèi)出血在重癥監(jiān)護室昏迷,雖有妯娌姊妹一大家,可她堅持下班后去值夜班,給老人按摩、擦拭身體、伺候大小便并隨時觀察顯示屏的變化,半月后老人康復出院。劉義珍80歲高齡的母親對她特別依賴,她就盡量抽空多去陪伴老人,給老人洗澡、梳頭和按摩,把老人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是老人貼心的、暖心的小棉襖。
8、劉志梅,坊子區(qū)坊城街道富民街社區(qū)居民。結(jié)婚三十多年來,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劉志梅一直與公婆同住。她對待婆婆幾十年來如一日,始終保持恭敬、孝順的態(tài)度,還每每都要變著花樣來迎合老人胃口。她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給婆婆做早飯,婆婆喜歡吃水餃,早飯就給婆婆煮餃子。婆婆牙口不好,餡兒就剁得細碎。為了營養(yǎng)跟得上,就多調(diào)幾種餡兒。年婆婆由醫(yī)院治療,老人的日常護理全部靠她來照顧,從早到晚陪伴在婆婆的身邊。去年入秋,婆婆不慎滑倒腳踝骨裂,在床上一躺就是大半年,從沒得過褥瘡,經(jīng)過她的精心照料,95歲的老人已經(jīng)可以慢慢下地走路了。老人因為用藥身上蛻皮很厲害,需要經(jīng)常擦洗打掃,她從不嫌棄,贏得親戚鄰居的贊譽。
9、劉承花,濰城區(qū)文廣新局電視宣傳中心編輯。0年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跟劉承花一家人居住,6年她丈夫又因腦瘤去世,留下祖孫三人相依為命。年,年邁的婆婆患上了卵巢透明細胞癌,她把女兒送回鄉(xiāng)下讓年邁的父母幫忙照看,醫(yī)院。就在婆婆住院當天,她爸爸也住了院,她去看娘家父親只待了短短十幾分鐘,但家人理解她。為給婆婆加強營養(yǎng),她學會了泡發(fā)海參給婆婆每天早上吃;不住院時每天根據(jù)醫(yī)生給的配方打“五紅湯”豆?jié){,這個習慣已經(jīng)保持了整整七年。經(jīng)過一次大手術(shù)和六次化療的婆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終于挺過來了,而她瘦了近20斤。現(xiàn)在劉承花已經(jīng)重新組合家庭,仍對婆婆不離不棄,始終和她生活在一起,是老人永遠的好媳婦。
10、劉春梅,奎文區(qū)北苑街道則爾莊托老中心院長。年劉春梅接管了則爾莊托老中心,先后投資40余萬元提升改造。為方便老人看電視,每個房間都配備安裝有線電視,雖然網(wǎng)絡電視便宜,但怕老人不會用。僅這一項每年就得上萬元的費用。劉春梅和服務員對老人百般呵護,悉心照料,視為親人,一日三餐按時送到桌前。日常為老人們洗衣服,洗澡,剪指甲,飲食起居各方面照顧的無微不至。除了讓老人衣食無憂,她還把“養(yǎng)”的含義拓寬,經(jīng)常同老人們聊天,給他們講笑話,逗他們開心,讓老人們精神愉悅。為了讓老人體會集體溫暖,劉春梅堅持和老人們一起過節(jié),每逢節(jié)日,她都要征求老人的建議。劉春梅一心撲在老齡事業(yè)上,用實際行動演繹為了老有所養(yǎng)的豐富內(nèi)涵。
11、楊蘭華,醫(yī)院人事科主任、黨辦主任,還是壽光市“愛心天使”志愿者服務隊隊長。楊蘭華帶志愿服務隊伍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免費體檢0多人次,為60歲以上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進行微機化管理,老人們只要一個電話,她和她的“愛心天使”馬上會出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每年四季服務活動不止,為8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上門咨詢服務,深入老年群體、敬老院開展慰問行動,義務開展各類有聲有色的老年病預防宣傳活動,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宣傳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預防、心理健康知識,并把慢性病的預防印成“明白紙”,送醫(yī)進戶,宣傳到人,增強了老年人的預防意識,喚起老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她還多次組織為貧困地區(qū)及困難群眾捐款捐物。
12、遲光玲,諸城市林家村鎮(zhèn)冶家店子社區(qū)居民。遲光玲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肢體殘疾的父親和患有先天性精神病的姐姐,悉心照料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外甥,用自己的孝心、愛心和耐心撐起了多舛跌宕的家庭。9年,母親查出肝癌,遲光玲便挑起給母親穿衣、喂飯、按摩、洗漱的看護重任,只有等母親睡下的空閑接兒子上下學,抓緊時間回去給6口人做飯,醫(yī)院、娘家、自己家三點循環(huán)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兩年后母親去世。年她父親患重病需要切掉整條胳膊,醫(yī)院考慮老人的身體,建議回家治療。遲光玲和丈夫都辭掉零工,在家專心伺候父親,直到父親去世。多年來她還養(yǎng)著三姐和不會站不會坐的外甥,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耐心地為外甥清理穢物。遲愛玲的孝愛佳話,一直感動著全村,而她卻認為照顧家人天經(jīng)地義。
13、張永護,青州市彌河鎮(zhèn)張家洼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永護是個大孝子,每天晚上給父母泡腳,有一口好吃的都先給父母留著,給父母換上了大彩電,每年給父母買好幾身春夏秋冬的衣服,父母整天打扮的干干凈凈。年春天,86歲的老母親患上了腦血栓后,身體不能自理,他們兄妹24小時輪流照顧。張永護早上給母親洗臉、梳頭、喂飯、喝藥,一日三餐換著花樣給做。85歲的父親去年11月份患上了腦動腦硬化,張永護同時要照顧兩位老人,在他們兄妹的精心照顧下,父親能起床了,母親的大腦也清醒了很多。他倡導“以孝治村”,每年村里都評“好婆婆、好媳婦”和“十星級”文明戶,還帶領(lǐng)村民自發(fā)捐贈和征集民俗老物件,建立了“孝文化民俗博物館”,使張家洼村成為孝德文化教育基地。
14、金德功,青州市王墳鎮(zhèn)許家莊黨支部書記。從2年擔任村支書開始,金德功就把“孝”放在了心上。從5年開始,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他都會買上蛋糕、油、面送到老人家中。許家莊村70歲以上老人就有86人,大都是些孤寡老人或者兒女常年不在家的,為了讓他們安享晚年,金德功帶領(lǐng)村兩委把空閑下來的小學教室進行了改造和裝修,作為幸福院給老人們免費居住,五保戶、單身老人、空巢老人首先入住,幸福院現(xiàn)常住老人30余人。從年開始村里出錢讓70歲以上的老人們免費到北京旅游,老人們回來后都笑的合不攏嘴。金德功在家中四兄弟是老大,一直以來都特別孝敬父母,母親去年腦溢血,成為植物人,他陪在身邊端屎端尿,不嫌臟不嫌累。金德功拓寬村民致富門路,以孝德文化治理村莊,并將村集體收入專項用于改善老年人生活。
15、胡欣,安丘市東埠中學英語老師。受父母的言傳身教,胡欣從小就很親近爺爺,讀高中時,看到身體不好的父母為了自己努力工作,母親因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走路時都直不起腰來,她便主動承擔起給爺爺送飯的事情。爺爺住院期間,胡欣便請假為爺爺陪床,一天兩次用褥瘡膏給爺爺擦洗、抹藥,小心翼翼喂飯,始終把爺爺放在心尖上照顧。老人長期住院,胡欣每天三點一線往返于單位、醫(yī)院和家。經(jīng)過悉心照料,爺爺健康狀況好轉(zhuǎn)后,她接到了自己家中進行照料。胡欣表示,“孝順老人不光只是敬孝,最重要的要順老人的意。孝順父母不僅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親歷親為,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做好孩子們的榜樣”。
16、祝瑞紅,峽山區(qū)岞山街道綠康源養(yǎng)老康復中心院長。年,祝瑞紅開辦了民辦非盈利性養(yǎng)老康復機構(gòu)-----綠康源養(yǎng)老康復中心。從開業(yè)至今,綠康源共接收入住老年人二百多人,尤其于今年下半年承接峽山區(qū)失能人員養(yǎng)老救助,對峽山區(qū)五保戶和低保戶施行集中供養(yǎng)和居家照護服務。她本人一直用“孝德傳統(tǒng)”規(guī)范自己,并在工作中給員工灌輸“愛心為老,傳承孝德”服務理念,讓養(yǎng)老工作“一切為了老人,為了老人一切”。年綠康源養(yǎng)老康復中心被峽山區(qū)公共事業(yè)局評定為峽山區(qū)孝道文化傳承教育實踐基地;被濰坊市老齡委評為“敬老文明號”,被區(qū)、市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兩新黨建組織示范點”“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17、袁振東,濱海區(qū)大家洼街道大家洼社區(qū)退休教師。從年開始,袁振東的母親袁王氏患腦血栓,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27年來,袁振東日夜照顧母親,為母親穿衣、刷牙、按摩、燙腳、通便,從未離開她一天。母親體溫的高低、床墊的干濕、臥室的冷暖,他時刻掛在心上,甚至母親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反應、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他都不放過。他想方設法與母親聊天,不停地開導母親,讓老人始終保持在一種舒適的心境中,他說這也是母親長壽的秘訣之一。袁振東母親喜歡吃野菜、窩頭等傳統(tǒng)雜糧。在每年開春時節(jié),袁振東總是想方設法,到附近田地里四處收集野菜存儲至冰箱,讓母親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野菜。醫(yī)院聘請了專門的大夫,每次都親自接到家里為母親進行治療。久病床上有孝子,在他的感染下,全家人凝心聚力,悉心呵護照顧老人,讓老人安享晚年。
18、夏廷斌,退伍軍人,臨朐縣以琳老年公寓院長。夏廷斌退伍后主動加入到以琳老年公寓大家庭,他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爹娘,為老人們端屎端尿,梳頭洗衣,拉家常慶壽誕,還積極探索“醫(yī)+養(yǎng)+游”養(yǎng)老新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wěn)定期生活照料及臨終關(guān)懷一體化服務,提升養(yǎng)老服務水平,為孝親敬老的老齡事業(yè)探新路。80多歲的樓爺爺大便不暢有硬結(jié)塊,他戴上薄塑料手套一點點的從老人體內(nèi)將大便摳出。患腦血栓的王大爺剛到公寓來時情緒非常低落,他便每天找他談心,推著他出門在輪椅上曬太陽,經(jīng)過精心照料,老人身體一天天的好起來,家屬每次來都欣喜異常。有著“照顧老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這樣理念的夏廷斌,成為老人們精神上的“主心骨”,讓公寓老人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19、徐健,濰坊師范退休音樂教師。看到很多老年人喜歡唱歌但沒人指導,徐健退休后就免費開辦老年聲樂學習班,投資購買了多平米的教室,添置了鋼琴、電鋼琴、手風琴等教學設備,黑板、暖氣、空調(diào)、音箱、桌椅條凳等一應俱全,水電暖、物業(yè)費等所有費用她自己承擔。隨著規(guī)模增大,徐健組建了黨支部,成立了班委,自費出資三萬元申辦了天籟之音藝術(shù)苑。她帶領(lǐng)學員主動到福利院、敬老院、養(yǎng)老公寓義演,自費為老人送生活用品。她作為家里的老大,處處以身作則,在父親生病住院治療期間,帶領(lǐng)弟弟妹妹悉心照料,不顧路途遙遠、工作繁忙、身體疲憊,抱著孝敬老人不留遺憾的心陪伴在父親身邊,直到父親安詳?shù)碾x去。現(xiàn)在她盡心盡力地照顧著90多歲老母親的生活起居。
20、溫桂仙,昌樂縣喬官鎮(zhèn)于家山前村居民。6年迎接新年之際,溫桂仙的丈夫于世醫(yī)院后一直沒有醒來,在床上躺了5年多后撒手人寰。在這五年間于世林的父親、大哥、二哥相繼因病因故去世,四弟觸電身亡,弟媳婦拋下剛一歲的女兒回了娘家,溫桂仙面對一個支離破碎的大家庭和一堆債務,艱苦度日。她婆婆一度擔心她改嫁會撇下自己和年幼的孫子孫女不管,溫桂仙跪在婆婆面前承諾:不管自己嫁到本村還是外村,都會帶著她和孩子們。溫桂仙再婚后一如既往孝順婆婆,一次老人半夜突然生病發(fā)起了高燒,無法正常呼吸,溫桂仙的現(xiàn)任丈夫于觀國二話沒說,背醫(yī)院,醫(yī)生說幸好送來的及時。帶著前夫婆婆和兒子侄女改嫁的溫桂仙寫著一段孝親敬老的佳話,入選了“中國好人榜”。
據(jù)悉,本次評選投票活動截至9月27日18時。為保證評選活動的公平和公正,主辦方也公布了監(jiān)督電話。市民如發(fā)現(xiàn)任何問題,可撥打-反映。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s/1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