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苗豐農場新建的兩座倉庫和麥田之間,載重卡車不斷往返,將新打下的小麥入倉儲存。當天,位于昌樂縣朱劉街道的這家農場開機收獲小麥。“你看這小麥,粒大、透明、飽滿,太完美了!”農場主張建勛手捧麥粒,在太陽底下瞇著眼欣賞。被他夸贊的小麥,是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讓他試種的新品種“山農30”。
自打年秋開始流轉土地種糧,種糧5年,張建勛最認可“科技興農”。去年,苗豐農場引入“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畝,總投資萬元,其中省財政資金資助萬元,自籌資金萬元,項目建設和建成后運營都由苗豐農場負責。他們采用指針式、卷盤式、固定式三種節水噴灌模式,實現了對整個農場的全覆蓋。
“剛開始使用時,我就測算好了,每年可節水18萬立方米,新增糧食產量20萬公斤,增加經濟效益51萬元。”張建勛告訴記者,除了節能灌溉,他還積極對接社會化服務,把原先自己投資百萬多元購買的十幾套大型機械都處理掉了,利用社會力量進行耕、種、收作業,聘請專業化植保隊伍進行田間管理。“利用植保無人機,兩天半即可完成畝農田噴灑。平時農場里除了我們夫妻倆,只有兩個長期雇工。”
“我雇用的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為什么呢?”張建勛說,因為使用現代化的農業設施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澆水用手機聯網遙控,耕作、播種、植保、收割、糧食處理等環節也已實現全流程機械作業。如今,科技的力量讓這里一個人能管理畝農田。
為了提高種糧效益,去年秋天播種時,張建勛把畝小麥換成了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4”,每斤價格可提高一兩毛錢。山東農業大學的教授還主動找到張建勛,建議他用“新方子”試種小麥:“不用施肥,播種期推遲一周,不過一畝要多用五六斤麥種。”
張建勛拿出畝地試驗教授的“新方子”,結果讓他很滿意,一畝地減了元化肥錢,收成與其他地塊的小麥產量相當,并且因品質高每斤還可多賣幾毛錢。“秋天打算擴大一下試種面積。”張建勛說。
“倉庫是今年剛剛建好的,現在不用擔心雨淋了。去年下雨時小麥沒地方存,只能堆起來遮好,爛了十幾噸,真讓人心疼。”張建勛指了指倉庫旁邊的空地說,“這里還要建烘干、加工車間,提高糧食收益。”
“倉庫建起來后,我的冷庫設計也出來了,初步打算建立方米,大約可儲存噸蔬菜。”張建勛告訴記者,進入農業領域要想行久致遠,一是要跟著政策走,二是要堅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