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統領,立德樹人,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昌樂縣教育和體育局*組書記、局長
史志*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工程。近年來,昌樂縣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建統領,落實立德樹人,全面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教育成為昌樂的一張“靚麗名片”。育人質量、縣域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建強基、*府履職評價、教學改革、教育工作群眾滿意度等均列濰坊市首位,縣市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年度述職評議連續兩年全市第一。
*建領航思*育人,點燃立德樹人“主引擎”
昌樂縣教體局深入實施“三紅工程”,牢牢把握思*育人導向,切實增強*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
一是鑄強“紅色堡壘”。創新成立6個社會組織*總支,探索實行*支部評星定級、“規范—過硬—先鋒”分層分類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向基層延伸。昌樂縣被確定為濰坊市中小學*建工作創新先行區,*建工作連續4年榮獲市*府教學成果獎,及第中學和昌樂一中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組織。
二是培育“紅燭先鋒”。創立優秀*員、骨干教師“雙培雙帶”機制,從骨干教師中新發展*員名,名*員教師被評為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定期舉行*員教師論壇、*史學習教育知識競賽等活動,依托“學習強國”“燈塔-*建在線”等*員學習教育平臺,加強*員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對*的認識和理解。
三是引領“紅心向*”。抓住*的生日、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一節點一主題”實踐育人活動。其中,“青春心向*、建功新時代”青少年主題教育案例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推廣。
四是用“大思*課”鑄*育人。選優配強一支人的思*課教師隊伍,成立了2個市級思*課名師工作室,新建和開辟特色育人基地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更加完善。昌樂縣獲評全市唯一的中小學校思*工作創新先行區,代表濰坊市在全省教育系統統戰及民族宗教工作培訓班上作典型發言。
優質均衡普及普惠,分好教育公平“大蛋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昌樂縣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持續改善辦學條件,有效增加公辦學位供給,全縣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
一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應對昌樂縣學齡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實需求,持續加大中小學校新建和改擴建力度,5年累計新建、改擴建30所城鄉中小學,新增公辦學位近2萬個。特別是年,一次性建成投用21所省標準化農村中小學,全縣鄉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省*府教育督導室通報全省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系數,昌樂縣相關指標位列濰坊市第1名。
二是全力提升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多渠道挖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年以來,共新建和改擴建39所幼兒園,新增公辦學前學位個,結束了昌樂縣無特教幼兒園和農村邊遠地區無高標準幼兒園的歷史,城區公辦幼兒學位基本實現翻番。全省首批申請“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國家評估認定,10個鎮街區全部被評為濰坊市普及學前教育工作先進鎮街。
三是切實推動中小學校配套設施建設。按照省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完成校內外教學設施配套,在全市率先實現校車公司化運營、安全化管理、舒心化服務。目前,全縣城鄉學校實現校舍樓房化、內部設施標準化、運動場地塑膠化和午餐午休、校車運行“全覆蓋”。3個鎮被確定為省市強鎮筑基試點單位。
質量立教科研強教,鋪就學生發展“成才路”
昌樂縣堅持輕負擔、高質量,不斷加強教育科研,在強課提質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總體水平。
一是大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探索實行中小學、幼兒園學區制管理,鎮(街、區)小學不再設中心校,每所小學對應設立學區幼兒園,以學區為單位實行幼兒園一體化管理。分類組建12個中小學、幼兒園發展合作共同體和3對城鄉初中學校聯盟,實現教案、學案、課堂監測、作業、測驗題“五統一”。創新學科核心團隊建設,以“輕負擔、高質量”為基本價值導向選出名學科帶頭人,極大促進了教學專業化、指導精準化和管理扁平化。
二是努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提升學生品德素養、學習素養、身心素養、審美素養、文學素養、創新素養、信息素養、生活素養和國際素養等“九大素養”。實施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做法獲教育部肯定并全國推介,昌樂二中、實驗中學等學校被確定為“全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課題校”,昌樂縣被確定為濰坊市首個素質教育創新發展先行區。
三是全力增強教育核心競爭實力。深化“教學評一體化”研究,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教學模式。北大公學雙語學!盎谡n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優秀經驗獲省市教科院推介。充分盤活現有學校資源,科學設置組合,順利完成選課走班工作。國家和省、市教學成果獎累計獲得項,實現“大滿貫”。
四是為國育才取得重大成果。中考、高考連創佳績,高水平提升育人質量連續兩年以滿分成績位列全市第一。創辦全國首家、全省唯一海*青少年航空學校和海航館,為海航院校培養大批優秀學子。中國人民解放*海*招飛辦公室分別給省市縣*委、*府發來感謝信,昌樂縣被授予全國海*招飛工作先進縣的榮譽。
強師鑄*立教興源,打造教育戰線“先鋒隊”
完善教師隊伍體制機制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縣域教育高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是教師引進培養機制不斷優化。昌樂縣實施人才引進和名師培育“雙千”計劃,五年引進在編教師人,培養省市縣名師多人。利用寒暑假積極組織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先后有名骨干教師走上學校管理崗位。
二是教師隊伍活力充分激發。深化教師績效考核、縣管校聘、層級管理和校長職級制改革,建立中小學教師教學述評制度,引導教師立足主業,投身教育。昌樂縣創建為濰坊市教育治理評價改革試點縣,“縣管校聘”改革項目入選濰坊市年度十大教育改革創新案例。全面落實陪伴教育,彰顯教師無私奉獻精神。
三是教師幸福指數持續提升。大力推進教師安居工程,完成全縣所有鎮(街、區)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和配套。在全省率先成立“離退休教工關愛之家”,為余名離退休教師提供優質、便捷的社會化服務。同時,常態化開展青年教師聯誼活動,創建青年教師交友平臺,豐富青年教師生活。
四是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在職教師違反師德師風行為集中查處行動,通過開展“一會、一簽、一諾、一掛、一考”等五個一活動,引導廣大教師嚴守“底線”,不觸“紅線”。推選表揚一批師德楷模,鼓勵全體教師學習先進、爭做表率。
優化環境精準服務,形成為民解憂“新常態”
聚焦群眾關心關切,持續加大教育綜合治理力度,不斷提高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督學責任區制度更加完善。把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和培訓機構按轄區劃分為4個督學責任區,縣教體局班子成員牽頭包靠,抽調機關業務骨干和教研骨干下沉到一線協調、指導和服務。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做法被教育部推介。
二是群眾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昌樂縣在全市率先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工作,實現學校和學生兩個“全覆蓋”,惠及學生6.2萬余人。全面落實中央“雙減”工作要求,把“作業大鍋飯”改為“作業自助餐”。著力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在全市首批建成“互聯網+監管”平臺,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長效機制,讓校外教育培訓回歸育人正常軌道。
三是*民互動渠道更加暢通。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家長開放日”和“師愛進萬家,家校心連心”大走訪活動,凝聚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合力。昌樂縣被確定為濰坊市教育惠民服務示范區。
四是校園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從嚴從細落實校園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突出抓好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實現全縣處水域安全監管全覆蓋。慎終如始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織密教育系統新冠疫情防護網,確保師生生命健康安全。
五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昌樂縣構建起完整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創新實行“一生一檔、一檔四卡”資助管理制度,創新設立“大病救助”“愛心家訪幸福過年”等個性化資助救助項目,確保全縣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昌樂縣分別在全國中職精準資助經驗現場推介會和濰坊市學生資助工作培訓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交流。
作者:史志*
編輯:王驕
審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