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濰坊晚報」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恰逢國慶節,記者采訪了不同年代10月1日出生的市民,在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傾聽他們講述與祖國同一天慶生的感受與故事。□文/圖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振民 劉曉梅 張靜 王路欣 郭超齊道友 年10月1日出生與共和國同齡非常自豪,感恩現在的生活 9月30日早上,昌樂縣寶都街道東齊村的齊道友老人開始在村子里清掃衛生。老人身體健康,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直在村里務農。他是年10月1日生人,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一天,他非常自豪和驕傲。 齊道友今年72歲,家有兄弟姐妹五個,他排行老三。小時候貧困的生活讓他記憶猶新,年下半年到年上半年,出現了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新中國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那個時候,他只有10歲,天天餓得直哭。“最好吃的是榆樹皮、地瓜蔓,可是樹皮都被剝光了,地瓜蔓也沒有了。”齊道友說,那時候村里有一種樹叫“笨槐樹”,樹葉有一定的毒素,人吃了身體浮腫,但餓得實在不行了,他還是吃了,然后臉上、身上大面積浮腫,疼痛難忍。這讓他對“饑餓”終生難忘。 終于,熬過了那段饑荒,日子慢慢好了。年前后,他們村開始大面積種植西瓜,每年家里純收入能達三萬多元,雖然很辛苦,但日子過得比蜜甜。 現在,他不種地了,由兒子、兒媳接手種植西瓜,每年的收入也不錯。“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生活幸福,也很孝順,我非常知足。”齊道友說,現在的生活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各方面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村內的道路越來越寬敞平整,家里的各種電器越來越全。他有了智能手機,每天空閑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很多事情,他非常感恩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沙玉玲 年10月1日出生在城區生活70年,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化 居住在奎文區濰州路南段原棉麻公司宿舍的沙玉玲,年10月1日出生,是地地道道的老濰縣人。9月30日,沙玉玲在接受采訪時說,她對每個年代都有獨特的記憶,年代的更迭見證了他們家庭的變化,也見證著濰坊的發展。 沙玉玲雖年已七旬,但精神面貌非常好。“我真的很幸運,生日是10月1日國慶節這天。每年國慶節,我們全家人歡聚一堂,慶祝國慶,也為我過生日,特別開心。”沙玉玲說,原先他們家住在東風東街白浪河一帶,家有兄弟姐妹三個,她是老大。在她兒時的記憶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東風街很窄,白浪河兩側還有沙灘,也叫“沙灘大集”。現在,濰坊市區皆是寬敞的柏油馬路,建筑更高了,城市更美了,人們的幸福指數極大提升。 19歲那年,她參加工作,在一家機械廠干倉庫保管工作,干了30多年后退休。以前生活拮據,沒有很重視過生日,隨著改革開放好時代的到來,物質豐富了,生活越來越好,手里的閑錢多了,才開始慶祝生日。“這幾年,家人都是到飯店為我慶祝生日,即使有時候不去飯店,在家里也是做好多菜,非常隆重。”沙玉玲說,現在她和老伴除了接送外孫上學、放學,還經常和老同學聚會、逛街,生活過得美滿愜意。今年10月1日,家人也早為她訂好了酒店慶祝。 “我還得知濰坊日報社在市人民廣場舉行首屆讀者文化節活動,準備去欣賞一下巨報展的魅力,再到‘融生活’惠民節上淘些名優特產。”沙玉玲說,這個生日會更加快樂。魏國慶 年10月1日出生每年這一天,收獲國慶節和生日雙重祝福 今年55歲的魏國慶是昌邑市一名法律工作者,出生于年10月1日,父母給他取名國慶。因為自己的名字,產生了更多的民族自豪感。 “據說父親給我想了很多名字,但因為是國慶節這一天出生,父母一致同意給我起國慶這個名字。”魏國慶說,他父親是一名黨員,經常會閱讀學習黨章。長大后,他問過父親為何給自己取這個名字,父親的回答是“希望我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后來,魏國慶的同學朋友都知道他的生日在國慶節,這一天不僅會發來關于國慶的祝福,還有生日祝福。魏國慶印象最深的是年的國慶大閱兵,當時他們全家人一邊給他慶祝生日一邊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閱兵,震撼的場面讓他熱血沸騰。 “歷次國慶大閱兵我都如期觀看,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國的成長與強大。”魏國慶說,除此之外,因為他是一名法律工作者,還切身感受到了國家法律的逐漸完善。 魏國慶有兩個孩子,他會定期帶孩子接受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去參觀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莊龍甲故居、王盡美烈士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等,參觀完讓孩子們寫一些感悟和日記。“不僅我和我的父母,我的兩個孩子從小也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我們經常在家唱紅歌、看愛國影片等,我也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魏國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