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春林漸盛,春雨落地,春水流淌。轉眼又至清明。在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民俗節(jié)日中,唯有清明是以節(jié)氣兼節(jié)日的民俗大節(jié)。清明,是節(jié)氣,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更是民族的文化載體和精神寄托。每年清明節(jié),人們總會扶老攜幼,來到墓地,通過添土上墳、立碑刻字等多種方式,集體表達對長輩的緬懷與祭奠。臨近清明,我們要推出一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人、山東省昌樂縣紅河鎮(zhèn)的刻碑匠人。是的,一切過往皆是存在,他對生命有著特別的感悟,他用這樣的方式為生命寫下莊嚴的注腳。他把逝者的生平功業(yè),雕刻進了墓碑墓志銘。即使逝者人生謝幕,時隔千年萬年時間依舊守望依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孫連德先生。五十來歲的孫哥,從小就對文字抱有很深的熱愛。當年,他的姥爺是昌樂南鄉(xiāng)著名的抗戰(zhàn)愛國鄉(xiāng)紳,是昌樂抗戰(zhàn)的堅定支持者。他的姑父是“抗戰(zhàn)愛國幣”(昌樂縣流通券)的大經(jīng)理。如今,孫連德老哥,成了昌樂、臨朐、安丘、坊子等地遠近聞名的“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學者型碑刻家”。據(jù)了解,清明將至,很多市民慕名而來求請墓碑,想用記錄祖輩父輩生平的方式緬懷先人教育后人。這時候,也正是孫連德老哥最忙碌的時候。他每天都要忙活加班,精益求精。雖然現(xiàn)在用電鉆刻字,但對刻碑人的手藝要求還是很高。碑文內容在雕刻前,他都要根據(jù)逝者家人的講述,聘請了省市級文化名人撰文修稿,多方反復推敲修改校對,務必確保精品。主家一份信任,孫哥自然萬分努力,做就做到最好。刻碑的工序多,要經(jīng)過排版、鑿字、磨邊等多道工序,一塊中等大小的墓碑,都需要一天才能完成。一筆一畫,一字一句,都是對刻碑人的考驗。工作雖然比較單調。但在孫哥看來,刻碑就是銘刻歷史,每個人的一生都值得被銘記和流傳下來,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這些也正是一位刻碑的文化人的意義所在。孫連德先生電話白癜風有哪些癥狀白癜風有哪些癥狀
昌樂人物孫連德先生,銘刻人生歷史,賡
發(fā)布時間:2020/1/20 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