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磁電”杯征文大賽作品集
?《臨朐》微刊稿酬機制
?年度原創(chuàng)文集
?年度原創(chuàng)文集
大棚西瓜
作者
張永愛
山東濰坊昌樂縣是著名的“西瓜之鄉(xiāng)”,西瓜久負盛名,源淵深遠,早在明末清初就引進西瓜栽種技術。昌樂的西瓜,以堯溝鎮(zhèn)西瓜最為出名,已有二百多年栽培歷史,素以皮薄汁多,甘甜爽口而遠近聞名。上世紀九十年代,堯溝鎮(zhèn)大力實施西瓜富民,商貿(mào)興鎮(zhèn)戰(zhàn)略,廣泛推廣應用反季節(jié)無公害西瓜栽培農(nóng)業(yè)新技術,建起了萬畝白茫茫的一望無際的西瓜大棚,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堯溝鎮(zhèn)被譽為“江北最大的西瓜批發(fā)市場”,“濰坊市科技興農(nóng)先進鄉(xiāng)鎮(zhèn)”,“中國西瓜第一鎮(zhèn)”。
同一塊土地不能今年種西瓜明年也種,因為在種西瓜的地里西瓜會留下各種病菌,導致第二年的西瓜大量生病,減產(chǎn)甚至是絕收,所以都是隔幾年才在同一塊地里種,這樣規(guī)模就受到限制。一九八八年,堯溝鎮(zhèn)瓜農(nóng)劉玉坤經(jīng)過多年不懈探索,進行了上百次試驗,率先用葫蘆嫁接西瓜獲得成功,攻克了西瓜連作就得枯萎病的“重茬”難題,為西瓜規(guī)模化長期種植掃清了障礙。
為推動昌樂西瓜健康發(fā)展,全縣成立了西瓜生產(chǎn)銷售協(xié)會,除每年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到昌樂講學,向瓜農(nóng)們介紹推薦新優(yōu)品種,傳授科學的種植方法及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還每年組織數(shù)百名西瓜技術員,到國內(nèi)外十多個省市傳經(jīng)送寶,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西瓜生產(chǎn)技術,為推動全國西瓜生產(chǎn)做出了重大貢獻。
發(fā)明西瓜嫁接技術的堯溝鎮(zhèn)瓜農(nóng)劉玉坤種西瓜很厲害,西瓜好看而且很大,產(chǎn)量非常高,客戶都爭著要他的西瓜,西瓜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九十年代末,劉老師作為種瓜高手和技術員,來到了臨朐縣楊善鎮(zhèn),發(fā)展楊善一帶百分之八十的農(nóng)民建起了西瓜大棚,定點定期傳授西瓜種植技術和經(jīng)驗,瓜農(nóng)們極積踴躍地去聽課學習。劉老師的到來,使楊善農(nóng)民有了很好的經(jīng)濟來源,為楊善成為有名的西瓜種植基地作出了很大的成就。
楊善大棚西瓜,時至今日,也有十幾年的種植歷史了,具有汁多味甜,質(zhì)細爽口等特點。一年可栽種三茬西瓜,早春有籽,無籽,秋瓜(有籽無籽都可以)。早春瓜是立春前后栽種,陽歷五一左右成熟上市,二茬無籽西瓜是早春瓜賣完倒出地來,接著拾掇好栽的,七月底完成,秋瓜與無籽間隔時間長,二三十天左右,一般十月中旬就結(jié)束了。
大棚栽種西瓜,首先要培育西瓜苗。瓜農(nóng)們都有自己的育苗棚,自己嫁接。剛開始是葫蘆插接,由于這種接法成活率低,且葫蘆根系弱,天熱了容易萎焉,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成南瓜劈接,南瓜根系旺,耐旱,親和力極強。
各個村莊都開著幾個農(nóng)資門市,出售各種西瓜種子,瓜農(nóng)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西瓜品種和南瓜品種,過去自己泡種,,在電褥子上催芽,既操心又出不齊。如今由農(nóng)資老板負責泡種,用溫箱催芽,市場競爭厲害,他們愿意為瓜農(nóng)提供方便,以使自己的生意更興隆。瓜農(nóng)們在苗棚里預先裝好薄膜罐,先在半邊按上催出芽的西瓜種,等西瓜種拱土,露頭,再去拿來催好芽的南瓜種按在中間。西瓜的始葉長到拇指蓋大,南瓜的倆瓣也很開片了,就可以嫁接了。
嫁接西瓜最好是一天完成,便于管理。每家都要嫁接幾千棵西瓜苗,人少了接不起來,所以就幾家聯(lián)合著一塊干,每家多數(shù)是夫妻二人。種西瓜這活兒,好多工序都是需要聯(lián)合的,有個固定的聯(lián)合體。
接誰家的苗子,誰家就準備好剔須刀片,塑料小夾子,地膜等用品,大家吃了早飯,捎著高凳子,馬扎,來到苗棚,每兩個人在凳子兩頭對面坐下,熟練的接起苗來。先將南瓜苗的一個瓣及芯葉斜著割劈下來,這叫做“割耳朵”,再把西瓜苗離瓣根一公分處也割成斜面,貼在南瓜斜面上,用小夾子夾在這個部位,在地面上一個個挨著擺的一行一行的,拿不用的舊茶壺澆上少許水,最后覆蓋上地膜密封,不能透氣。五天后,苗兒基本上就成活了,夜間揭開地膜晾晾,太陽出來了,再把地膜蓋上,這時嚴實不嚴實的不要緊了,如此兩天,就可以把地膜撤掉,澆或者灑上一遍水,正常生長了。幾天后,拿掉夾子,苗子倒挪一遍,選出小點的單獨放一塊,多灑幾遍水,便于攆上大苗子。別旱著,溫度適宜,殺菌滅蟲打好藥,只要管理的好,就能培育出墩實茁壯的理想西瓜苗。
早春育苗,在陽歷的十二月初,天氣很冷,棚里安著兩三個用廢棄的液化氣罐改做的燒碳爐子,接苗時如果白天太陽好,棚內(nèi)有溫度,就不用生火,夜里要生的,頭三天不能斷火,溫度達到三十多度,成活以后每天早晨也都要生上火,太陽出來后就不用了,延上陰天下雪,白天全天不斷火。整個育苗期間,夜間都放下草苫。
無籽和秋瓜育苗,天氣都比較暖和了,剛接上苗時,如果棚內(nèi)溫度太高,要在棚頂拉上遮陽網(wǎng)降低溫度。
早春瓜的大棚栽種準備工作,從頭年陽歷十月底開始捋序著干。棚長短不一,百十米左右,一個棚種兩溝,先雇“大棚王”機器把溝子劈深劈寬,自己用農(nóng)用三輪車往里倒鴨糞,鋪上厚厚的底肥,再雇“大棚王”刨打出來,灌溉上大水發(fā)酵著。
立冬前棚頂上扣大膜,最好一年一次換新的,新膜保溫性和透氣性好,有利于西瓜緩苗,而且還能使西瓜提早上市。小雪時節(jié),地里水干肥發(fā),雇“手扶”機器刨打出來(“手扶”刨的溝子窄,早春瓜不宜太寬),在棚里上面上好一層或者二層薄膜,人工用镢刨好窩后,插拱條扣拱膜。棚里上面如果上一層薄膜,地上就扣四層拱膜,如果上二層薄膜,地上就扣三層拱膜。上大膜聯(lián)合體噶伙著干,人多上的又好又快。大寒前后,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就等著栽瓜了。
二月四五號立春前后,栽瓜的日期到了,這個就不聯(lián)合著干了,差不多時候都栽,各人找自家的親朋好友,集中力量,有選苗子往周轉(zhuǎn)筐里放的,有用小鐵車往大棚里推的,有撒垛子的,有栽的,熱火朝天,栽好一個棚就馬上澆水,都等著使井。
全部栽上,就晌午了,幫忙的都回家了,自己邊澆地邊蓋著拱,把地上的幾層膜一層一層的拎上來蓋嚴實。棚里是密封的,陽光明媚,照到棚里溫度極高,三四十度,加上幾個棚不住的蓋膜,熱得咆躁,要窒息了,中暑的感覺。好不容易完成,回家吃了飯,晚上要招待大家,幫忙干活挺熱挺累的,大家在一起聚聚,聊天,表示感謝。
栽上西瓜,心里就安穩(wěn)了,剛在棚里干就是了。每天吃了早飯,棚里達到一定的溫度,就一層一層的把拱膜用竹竿倒下去,讓瓜苗好好接受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和作用,長出好秧好葉片,過了晌午不久,趁著溫度還高,再把拱膜一層一層的蓋上,利于瓜苗扎根。剛開始一段時間,瓜苗很短,順不著秧,就只是在溝子里鋪上地膜,揭蓋拱膜,十幾天后,瓜苗漸漸的長了,要順秧拿叉,溝子里邊順過去一根秧,外邊順過來兩根秧,每根秧的葉子下都有一個叉,這些叉和瓜苗根部的亂叉都要拿了去。隨著秧苗的增長和溫度的增高,拱膜一層一層的減蓋,上面的膜都得扒開通風,不通風爛葉子,棚內(nèi)濕度特別大。下午蓋拱膜以前把上面的膜全部關嚴。
雖說是春天,天氣還是比較冷的,太早了揭不開,蓋晚了就沒有溫度,所以人在棚里剛干個熱時候。種西瓜最喜歡好天氣,外面再冷,只要有好太陽,棚里的溫度就非常高,棚外北風嗖嗖的,一進棚,“咕嘟”下子,就像進了蒸籠,燜熱潮濕,女人穿著夏天的衣服,男人穿著短褲,不大一會就濕透了,再換一身。臉上連曬帶蒸,由白變紅,由紅變黑,亮光光的,在棚里熱透了,出來也不覺得冷,男人光著膀子在外邊涼快,過路的人歪著頭看大遠遠,以為是神經(jīng)病呢!
幾個棚來回輪流著干,不能停歇,不能耽誤工夫,活很多,一落下就不好攆,秧苗不停的長,天天那些活。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可以早揭晚蓋,延長干活時間,但也不能超出范圍,不能太早或太晚,要保持適宜的溫度。
前面的兩根秧爬上溝沿,需插上四五十公分的小棒,,每兩棵西瓜隔一隔,以便授粉的時候好分辯。秧苗會陸續(xù)長出小瓜妞,上沿后的瓜妞已經(jīng)是三妞和四妞了,一般都是授四妞,長得大且瓜形好,秧上有妞有花,花開時生出濃濃的花粉(無籽西瓜秧上的花不中用,要從有籽西瓜秧上摘取),摘下花粉輕輕的在瓜妞上蘸蘸,蘸均勻,幾天后,長成鮮嫩翠綠的像小雞蛋大小的小西瓜,說明已經(jīng)授住了,就放心了。
授粉是最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幾千棵西瓜,每棵西瓜兩根秧,每根秧上都要授上一個瓜妞,授一個怕授不住。授粉最好在一周內(nèi)完成,越齊整越好。當天開的瓜妞必須當天中午授完,晚了就凋謝了。看著哪個開了就蘸哪個,蹲下起來,起來蹲下,汗流浹背,渾身濕漉漉的,衣裳呱嗒呱嗒地,也顧不上換,授完一個棚出來,風一吹,貼在身上渣涼渣涼地,趕集跑進另一個棚里去。全部授完,才算松了一口氣。“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忙忙活活一個多月,為的就是授上這個瓜。
種西瓜的確很辛苦,難免有人一聽說是種西瓜的,馬上露出鄙夷的神情,有的人說“打死也不種西瓜,要飯吃也不種西瓜”,可是瓜農(nóng)們用自己的雙手,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沒有什么可輕視的,是光彩的,無論干什么工作,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也有的人就特別佩服種西瓜大棚的,畢竟這個環(huán)境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
由于氣候,管理,瓜苗大小等因素,秧苗往往不大齊整,有長有短,有的瓜妞長在最佳位置,有的靠里,有的靠外,剛開始授的時候,只要開了就蘸粉,到后期秧子長到中間柱子,看前面已經(jīng)授住的就不用再蘸了,一個也沒有的還得蘸,超過授粉時段,實在沒有的就不授了,既使授上了也晚了,不熟,不能等,因為賣完瓜后一塊拔秧子,倒地。
授齊了粉,預示著任務快要完成了。把繼續(xù)生長的秧子打掉頭部,也不再長叉了,這個活兒就不用干了。接下來就是擇瓜,一棵西瓜只能留一個瓜,授住兩個的,選擇不好的那個摘了去,留一個長的好而大,只有一個的,甭管在哪里,有個就剛好了,這時候,大拱膜已蓋不起秧子來了,可也得呼搭上,夜間溫度還很低,西瓜容易裂開,裂開就白搭了,直到清明節(jié)前后,氣溫升高,就不用蓋了,西瓜漸漸的大了,適應幾天,再來寒流也不怕。
把拱條全部拔出,綁在柱子上,把西瓜秧根部又長出的大叉拿了去,活兒算是干完了,間隔著澆水充肥,打打藥,就很輕松了。西瓜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從瓤變紅一直到賣,最重要的是看風口,風口的大小決定棚內(nèi)的溫度,溫度高了就扒得寬一些,陰天或多云溫度低就扒得窄一點,四月份底刮西南火風,氣溫騰騰的升,還得把兩道邊風口也扒開,撤掉第三層膜,才能通風透徹,西瓜質(zhì)量好。春天時常刮風,而且經(jīng)常刮大風,一旦疏忽大意,把風口刮嚴了,哪里刮嚴哪里四五十度高溫,西瓜就燜壞了,前功盡棄,白忙活啊!所以雖然沒有活兒干了,大家聚在棚頭上聊天,歇息,還要不時地到棚里走一趟,看看風口,看看掛著的幾支溫度表,保持三十七八度就正適宜啊!
種無籽和秋瓜就輕快了,棚里所有的膜都不用了,只有棚頂上的大膜,敞著風口,一早一晚的剛涼快時候干,相比早春瓜來說享受多了。
賣瓜,是瓜農(nóng)們最喜悅的時候,俗話說“錢到手飯到口”。西瓜經(jīng)紀人拉著客戶到地頭上,進棚看看西瓜長的怎么樣,相中了就定價,安排貨車來拉。聯(lián)合體的男人們直接把“金蛙”農(nóng)用三輪車開進棚里,大家齊心協(xié)力摘瓜裝瓜,很快就賣完一個棚。盡管又熱又累的,能得到個很好的收入,也覺著很值得。
瓜農(nóng)們一年的經(jīng)濟收入,通常情況下,是看早春瓜的行情。這茬瓜投資最大,忙碌時間最長,也最辛苦,所以價格比較高,賣了多少錢,就說明今年掙了多少,后兩茬投資小,時間短,價格偏低,能承擔起頭茬的投資來。
剛開始種西瓜那幾年,價格平常,但比種糧食還強,有個不錯的收入。二零零六七年時早春瓜大幅度漲價,收入頗豐,瓜農(nóng)們喜在心里,紛紛加大規(guī)模,成包他人土地,建造多個西瓜大棚。連續(xù)好幾年,西瓜價格都很高,瓜農(nóng)們有了不少的存款,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和提高,西瓜行業(yè)進入了最興旺的時期。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近幾年來,西瓜發(fā)展遍及全國,露天的,大棚的,到處都是,數(shù)量極大,而且集中上市,市場上供過于求,造成西瓜泛濫滯銷,價格跌落。尤其是二零一八年,早春瓜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價,有的掙的很少,有的巧夠本錢,還有的賠本,瓜農(nóng)們半年多的辛勤付出付之東流。西瓜大棚前景如何?令人彷徨。拔掉大棚,于心不忍,建造一個大棚實在不易,況且如果西瓜行情再有好轉(zhuǎn),后悔莫及,再者,土生土長的老農(nóng)又還能有什么出路呢?莊戶地里什么行業(yè)都不景氣。繼續(xù)種,又怕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西瓜棚,何去何從?西瓜棚,讓人歡喜讓人愁!“有利無利常在行”,走一步看一步,面對如此不堪的境地,大家還是以樂觀,極積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
農(nóng)民,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支隊伍,無力改變什么,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用自己的雙手營造平淡的生活,坦然的笑對人生!
蘇小朐支持原創(chuàng),感謝賞讀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w/1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