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并肩”接續奮戰
——我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這些連棟玻璃溫室采用了很多現代技術,伏天定植的新品種網紋甜瓜,10月份上市后賣到30多元一斤。”對今年秋茬瓜菜的銷售,青州市九州農莊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程金亭很滿意。
青州九州農莊蔬菜專業合作社探索采用連棟玻璃溫室種植瓜菜。
這個合作社探索采用連棟玻璃溫室種植瓜菜,跟當地產業扶貧項目的示范帶動密不可分。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在合作社落地,輻射帶動90戶名群眾穩定脫貧,同時推動種植模式加快向現代化轉型。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完成后,接下來就是鄉村振興。兩者都是黨中央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相互聯系、互為補充。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實施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提升。因此,做好兩者有效銜接至關重要。
1
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即使在冬日,我們也從不缺少溫暖。有明媚的陽光,有親人的關愛,還有黨和政府的關懷。
在峽山區岞山街道岞山村脫貧戶王明智的家里,爐火燒得很旺,屋里暖烘烘的。王明智指著院里墻邊的幾麻袋環保煤說:“都是村里送過來的,足夠燒一冬的。”該村干部王墨章介紹,這是免費發放給脫貧群眾的,每年每戶斤。
峽山區岞山街道岞山村脫貧戶王明智妻子介紹免費發放的取暖煤。
王明智滿臉笑容:“現在吃穿不愁,看病也不愁,街道和村里不僅給代繳了醫療保險,還給辦了惠民保和扶貧特惠保險,孩子上學也有資助,幫扶人和村干部時不時地來看看,日子可好了。”
群眾生活兜住底,生產有起色,精神面貌有改善,是脫貧攻堅的應有之義。為抓好有效銜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全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會議等7次會議,不僅明確5年過渡期,所有到村、到戶政策保持不變,還制定“提高標準到每一個貧困群眾心里”的10項舉措,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鄉村振興系統機構掛牌,做到隊伍不散、工作不斷、思想不亂、干勁不減。
濰坊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董序亮告訴記者,今年各級投入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62億元,其中市財政已保持連續6年投入力度不減,并向臨朐、峽山等原貧困重點區域傾斜,明確資金主要用于特色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7個方面,全力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以更有力的舉措,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全市上下都在積極探索推進,不松勁、再加力、勇爭先,促全市5.2萬戶、9.4萬名脫貧人口脫貧質量持續鞏固提升。
記者來到臨朐縣辛寨街道中白沙村。失能特困戶馬占升在脫貧戶朱見禎的照顧下,精神良好。該村黨支部書記呂學政說,村里設有兩個互助扶貧專崗,雇傭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擔負起照料村內12位失能特困戶的任務,幫助做飯送餐、幫助清洗衣物、幫助打掃衛生、幫助代購代辦,定時上門走訪查看服務對象在家庭中吃、穿、住、醫方面的情況。
昌樂朱劉街道干部為幫扶對象送去“暖心煤”。
在昌樂縣朱劉街道,曾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小亮熱線”,被繼續保留,加上以調處矛盾糾紛為主的“老杜工作室”,再融合多部門職能,共同構建涵蓋就業創業、社保醫保、勞動監察、法律咨詢、困難幫扶、市長熱線等功能的新網格化管理系統。
今年4月,都南村一村民通過“小亮熱線”反映自己家的低保被取消,情緒非常激動。工作人員迅速趕去走訪,發現他家確實已不符合條件,但此人妻兒均身體患病,本人又沒有穩定工作,家庭生活面臨困難。為此,工作人員依據有關政策為其申請了公益性崗位,讓這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2
堅持因地制宜、著眼長遠
持續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產業是興村富民之本。我市因地制宜、著眼長遠,一方面抓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一方面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加快鄉村振興。
臨朐縣五井鎮隱士村柿子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臨朐縣五井鎮隱士村曾是鎮上5個省定貧困村之一。脫貧攻堅以來,該村依靠多年種植柿子的傳統,通過“特色產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對柿子精深加工,開辟了一條以柿子種植、產品加工、農業開發等于一體的多業態融合發展之路。
擁有天然“靠山”的隱士村,還將村內閑置房屋、土地入股合作社,統一發展民宿、特色種植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入當地“賞紅葉、探古寨、登八岐、游隱士、逛石林、品全羊”旅游線路,一下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
如今的隱士村,遙望綠樹蔥蘢,柿紅如霞,不僅擺脫了從前的窘困、實現了脫貧致富,更華麗蛻變成了美麗鄉村示范村,村集體經濟從年不足3萬元增長到近3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過萬元。
在全市,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已達個,并在全省率先探索“黨支部+合作社+銷售聯盟+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家,全市參與幫扶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多家,帶動貧困人口增收12萬人次。
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過去的產業扶貧項目重點是解決幾家幾戶脫貧問題,而現在的產業振興,則是注重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不斷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成為帶動一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元;現在,人均年收入3.5萬元。10年前,村集體年收入2萬多元;現在,村集體年收入萬元。”這是青州市彌河鎮桐峪溝村的一組年收入數字對比。
青州彌河鎮桐峪溝村新建的白墻灰瓦兩層獨門獨院“魯派民居”。
桐峪溝村原本是一個貧困小山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里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推動發生如此變化的,是當地探索實踐的“土地規模化經營+美麗鄉村建設+三產融合發展”發展模式,通過深化景區村莊共建,把位于大山深處桐峪溝和荒山坡地全部流轉給九龍峪景區,并讓村民在景區就業,實現了土地流轉生“租金”、村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鄉村旅游掙“現金”的“一地生四金”。
諸城賈悅鎮梅香園大棚葡萄種植項目。
記者來到諸城市賈悅鎮梅香園大棚葡萄種植項目,大棚內的陽光玫瑰長勢喜人,串串綴滿枝藤,青翠欲滴,散發出淡淡的玫瑰香味。
諸城賈悅鎮,工作人員對采摘的葡萄進行篩選分級裝袋。
這個項目也屬于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脫貧戶85戶人,戶均年增收多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帶動全鎮葡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收益不斷提高。
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該鎮謀劃實施“三小鎮兩基地”農業發展規劃,依托梅香園大棚種植優勢,大力發展葡萄+大櫻桃種植,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繁榮興旺的特色發展之路。
3
堅持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