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国产精品免费大片,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廣州都市報

您現在的位置: 長樂鮮 > 昌樂縣新聞 > 人文濰坊沂山與沂山文化閃電新聞

人文濰坊沂山與沂山文化閃電新聞

發布時間:2023/1/1 18:47:03

26億年前的造山運動,偉大的地球母親孕育了雄壯的泰沂山脈,構建了山東半島的脊梁,造就了此后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東岳泰山和東鎮沂山。沂山為“大海東來第一山”,被譽為五鎮之首,由此奠定了它的尊崇地位。漫漫的時光靜靜地逝去,帶走了多少我們不曾見過的風物景致,幻滅了多少原產物種,給我們僅僅留下了幾許吉光片羽和模糊的記憶。讓我們撥開那層層淤積的歷史封土,努力拼接曾經綺麗壯闊的歷史畫卷,探究千百年來令帝王將相和黎民百姓一直向往、敬畏的圣地。

地位尊崇位列五鎮之首

鎮山為軒轅黃帝首封,鎮山的功用,是讓域內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平安。古人歷來尊東為上,沂山因此被稱為五鎮之首。東鎮和沂山意義其實并不完全相同,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無論從歷史上講,還是從地理上講,東鎮與沂山是密切相連的兩個概念。

沂山風光。姬光飛攝

自古以來為圣地 帝王祈福之殿堂

千百年來,無論是身居廟堂之上的帝王將相,還是沉浮江湖之中的黎民百姓,東鎮沂山,一直是令人向往、敬畏的圣地,是人生不能不到的神秘地方。作為天下第一鎮山,它是統治者祈禱國泰民安的御用殿堂,是高僧大德布道傳法的慈悲道場,是文人墨客覓詩尋句的曼妙舞臺,是蕓蕓眾生不曾遺忘的故土原鄉。

自古至今,東鎮沂山語序固定,在人們心目中,沂山即是東鎮,東鎮便是沂山。但細究起來,東鎮與沂山,其實并不是一個意義完全相同的概念。

沂山,古稱東泰山,又名海岳、海岱、陪岳。沂山作為一個自然地理概念,指的是以玉皇頂為主峰,獅子崮、歪頭崮、泰礴頂等眾多山峰拱衛而立,勢壓臨沂、淄博、濰坊三市的泰沂山脈東部主峰。東鎮則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是國家東部鎮山的簡稱,它源自于中國原始社會末期至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對沂山的敕封,是歷史上沂山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所肩負職能的賦權和界定。

歷朝歷代對東鎮沂山的尊崇、祭祀一脈相承、增封連綿,賦予沂山以政治地理意義,它在國家和人們心目中,始終占據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東鎮沂山的神位木主,今天仍供奉在北京地壇和先農壇的神祇殿中。

在沂山,供奉東鎮沂山之神的廟宇除東鎮廟外,周邊地區舊時多有東鎮沂山之神的行宮,且香火旺盛。因歷史原因,多數今已毀圮,現存者仍舊香客不斷,成為人們祈福禳災、觀光攬勝和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地方。

古代九州皆有鎮山

沂山為青州之鎮

關于鎮,《辭海》釋曰:“古稱一方的主山為鎮。”《尚書·舜典》載:“封十有二山。”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傳注釋為:“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

鎮山的概念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據《史記》記述,鎮山為軒轅黃帝首封。無論是舜帝肇州封山,還是大禹劃九州,他們都把每個州最高、最有名的山,封做該州的鎮山。西漢經學家鄭玄釋曰:“鎮者,安也,所以安四方。”而現存東鎮廟中元大德二年所立的元成宗御碑,對鎮山予以進一步地明確詮釋:“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鎮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也就是說,鎮山的功用,就是讓域內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內的平安。其時,沂山作為青州之鎮,泰山作為兗州之鎮,它們在統治者和平民百姓心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一樣的。

按照古人對東西南北中的尊卑認同,若論九大鎮山的排名順序的話,沂山應當列泰山之前。隨著歷史的進步和中國五行觀念的逐步形成,大約到西漢宣帝年間,五大岳山即原來的兗州之鎮泰山、雍州之鎮華山、荊州之鎮衡山、并州之鎮恒山和豫州之鎮嵩山,逐步從鎮山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五岳四鎮,后來加上寶雞的吳山,就組成了五岳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中鎮霍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連同東、西、南、北四海以及東瀆淮河、西瀆黃河、南瀆長江、北瀆濟水,合稱五岳五鎮四海四瀆。

朝廷和皇帝統治天下,僅指人間,而作為冥間的天上和地下的神秘世界,其主宰者就是代表著超自然力量的神,其代表即是五岳五鎮四海四瀆。

國家的東部地區,也就是社稷壇中青色土代表的東部國土即由東岳泰山之神、東鎮沂山之神、東海之神和東瀆淮河之神共同主宰著冥間。而東方是日出月升之處,四季首發之地,紫氣之源,所以古人歷來尊東為上,這就奠定了東岳、東鎮、東海和東瀆的尊崇地位,相應產生了“泰山為五岳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東海為四海之冠”等系列美稱。

直至今天,北起黑龍江省黑河,南至云南省騰沖的“胡煥庸線”,仍然是一條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線:線以東地處沿海,兼有魚鹽之利,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工業發達,商業繁榮,適宜居住,自古至今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口聚集區;而線以西則相對次之。可見古人的尊東之說,源于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認知,不是沒有道理的。每逢國有大事,如新皇登基、天時不順、地道欠寧、兵燹征戰等,朝廷都會派出五路欽差代祀岳鎮海瀆。甚至有的皇帝元儲未建、太后木主升祔太廟等,也會派重臣前來祈禱昭告。

在當時君臣民眾的心目中,包括東鎮沂山在內的岳鎮海瀆是天地的象征,是保佑天下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超自然神秘力量。正如《左傳》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爭是封建國家眾多國務活動中最重要的兩項國事,作為朝廷御祭和地方有司春秋致祭的專用場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東鎮與沂山

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沂山就其地域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常我們所說的沂山,大多指的是狹義的沂山,也就是位于臨沂、淄博和濰坊三市接合部,力壓沂水、沂源、臨朐和安丘諸縣,以主峰玉皇頂為核心的泰沂山脈東部主峰的總稱,甚或是僅指現在沂山風景區內,以沂山林場為依托的若干個景點及周邊村莊。但就廣義而言,依據巖石構成、土壤類別等地質要素,經山東師范大學張祖陸、聶曉紅教授等專家學者的實地勘察初步界定,其范圍大致自青州市彌河鎮赤澗村,沿上五井斷裂帶向西南方向而去,直至淄博市沂源縣南魯山鎮璞邱村,再轉向東南,基本順沂河河谷方向至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左轉,大體沿沂沭斷裂帶,直至濰坊市濰城區浮煙山轉折西行,經首陽山、靈山、香山至赤澗村,其域內面積六千多平方公里。

同樣,東鎮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從廣義上講,就其本義而言,它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鎮山,其涵蓋范圍是國家的整個東部地區,遠遠超過今天的華東地區;退而言之,它是古代青州之鎮,涵蓋東至大海,西到泰山,北至無棣,南接徐州,即古人所謂“海岱”地區,古賢譽之“大海東來第一山”,蓋源于此。狹義上的東鎮,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東鎮,是與通常意義上的沂山基本重合的地理范圍,這也是人們把“東鎮”和“沂山”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而域內民眾也常常將位于沂山東麓的東鎮廟或東鎮廟村,簡稱東鎮,這自是狹義之狹義了。

沂山地區在歷史上的行政隸屬關系也多有變化。殷商時期,這里是人方的屬地;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齊國的南疆,屬齊魯兩國的交接地帶;自秦以降,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其行政隸屬關系多有變化。不過,從總體來看,屬于青州時多,個別朝代卻隸屬于沂州,譬如宋朝等。

總之,無論從歷史上講,還是從地理上講,東鎮與沂山是密切相連的兩個概念,它們在內涵和外延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準確地理解東鎮沂山,對我們了解沂山的歷史,研究沂山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覆蓋率為山東之最

沂山境內有大小山峰二百余座,多呈岱崮地貌,主峰玉皇頂海拔米,這里是觀賞極頂日出和沂山云海的最佳地點。沂山屬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四季濕潤多雨雪,森林覆蓋率高達98.6%,為山東省之最。這里山清水秀,有珍禽異獸、奇石名木,自然景觀美不勝收。

沂山最高峰玉皇頂上的極頂石。傅越攝

位居魯中力壓三市

玉皇頂上一覽群山

沂山位居魯中,是泰沂山脈的東部主峰,連接臨沂、淄博、濰坊三市,海拔米的主峰玉皇頂,坐落在臨朐縣境內。我們通常所說的沂山,一般是指狹義上的沂山,也就是沂山風景區及周邊地區。境內有大小山峰二百余座,其中海拔米以上者達29座,多呈岱崮地貌,久負盛名者首數主峰玉皇頂。年建成的玉皇閣,金碧輝煌,巍峨壯觀,恰似一頂瑰麗的寶冠,遠隔幾十里地,即可映入眼簾,已成為東鎮沂山的地標建筑。

玉皇頂有公路與歪頭崮和黑風口相通,向南有石階路與神龍大峽谷相連,又有新建成的觀光索道跨越茫茫林海,直抵東鎮御苑大酒店。向東可乘千米高山滑道,直抵天衢園景區。玉皇頂景區除玉皇閣建筑群外,還有極頂石、探海石、望海亭、“靈氣所鐘”石和太清洞等景點。

登玉皇頂,可一覽群山,環顧諸峰,滿目蒼翠,白云沉浮,一座座水庫恰似鑲嵌在綠絲毯上的珍珠,一條條溪流宛如玉帶,明滅可睹。歲晚殘冬,大地疏林冷落,一片蕭殺,唯有沂山的滿山松柏依舊青翠欲滴,直抵主峰,接地通天。臨朐古八景詩中“沂山晚翠接云端”,即指此處,即言此景。這里也是觀賞極頂日出和沂山云海的最佳地點。

山青水秀景色獨特

地理人文融為一體

沂山第二高峰——歪頭崮,雖其名不雅,但自有出處。古往今來,有多少當權者曾試圖以雅名代之,均不得改成,這也許所謂雅俗一體,大俗即大雅吧。此地風光奇絕,人文薈萃,摩崖石刻、抱元洞府、靈官殿、碧霞祠、福神廟、長春亭等景點錯落有致,歷史悠久。崮上多奇石,形態各異,妙趣橫生。東部懸崖峭壁,望之驚心動魄。其上植物資源豐富,古樹名木眾多,水榆花楸、百花花楸、三椏烏藥等珍貴樹種隨處可見,江北最大的野生鵝耳櫪種群即生長在這里及周邊地區。

與玉皇頂和歪頭崮呈鼎足之勢的獅子崮,海拔米,遠觀似雄獅俯臥,惟妙惟肖,天造地設,氣勢雄偉。其他山峰,形態各異,獨具特色,山崮之間,溝壑縱橫,樹木繁茂,鳥語婉轉,奇花異果,點綴其間,既似童話世界,又像世外桃源。

神龍大峽谷是沂山南麓自極頂至御苑大酒店的一條大山谷,其間地貌多變,奇石林立,樹木陰翳,花果飄香。古人為紀念神農來沂山開辟天麻園而命名的神農溪,自峽谷上端的龍涎泉濫觴,蜿蜒而下,匯集眾泉,體態漸豐,一路喧囂,奔流不息。“神農澗邊磨斧,夕陽林下束薪”即是古人涉足其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今日讀來,令人掩卷莞爾,有會于心,仍能引起情感的共鳴。

沂山山峰各異,景色獨秀,而沂山之水,更是清冽甘甜,靈氣涌動。圣水泉,自千年古寺汩汩而出,廣納眾流,一路東去,穿行于亂石之間,如鳴環佩。西漢初年,公玉帶奉武帝之命,留居沂山“奉祠以候神物”,茶余飯后,常常涉足其間,賞景戲水,樂而忘返,時人構建“公喜亭”以志之,這段溪流也因此得名玉帶溪。古人“暗河二里自地出,百丈瀑布由天來”,即指此處。溪水流經百丈崖,一躍而下,若素練天降,轟雷濺雪,蔚為壯觀,是為百丈瀑布。六月酷暑,置身崖下,涼意沁骨,古人所云“百丈瀑布六月寒”信然不虛。溪水經過百丈瀑布,始稱汶水,繼續東流經大關、蔣峪,流入昌樂,經安丘、坊子,匯入濰河。

在沂山北麓,自沂山水庫沿公路蜿蜒而上,直至黑風口,兩側遍布刺槐。初夏之后,槐花自下而上,次第開放,花期持續月余。期間花香四溢,蜂飛蝶舞,銀裝素裹,宛若玉龍,素有“十里槐谷”之稱。

沂山山清水秀,風光無限,自然景觀美不勝收。裸巖突兀、恰似羅漢的孝母崖;水流淙淙、一路蜿蜒的鳴琴溪,鬼斧神工、半空高懸的呂祖洞;頭若骷髏、獨守城邊的將軍石;宛如長龍、東西橫貫的齊長城;靜立道邊、慈眉善面的天然石佛;憨態可掬、枕山假眠的八戒小憩;花香鳥語、流水潺潺的天衢園;水碧透底、倒影云天的圣水湖等天然美景,各領妙處,珠結璧連,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人文景觀各具特色

泉群密布孕育四河

經過歷史的積淀和近幾年的建設,東鎮沂山的人文景觀鱗次櫛比,各具特色:玉皇頂寶閣玲瓏,渾如冠冕;刺槐谷蜂飛蝶舞,花香蜜甜;更有那東大門宋城巍峨,氣象非凡;東鎮湖煙波浩渺,亞賽龍潭;圣水河道道塘壩,魚躍水面;東鎮廟碑林古木,香火不斷;法云寺朝鐘暮鼓,佛像莊嚴;千米滑道婉轉急緩,游客比肩;高山漂流似曲水流觴,歡樂無限;古松群松濤陣陣,小路彎彎;看索道似鶯梭穿柳,人若飛仙;旅游專線左旋右轉,步步景觀。

沂山屬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四季濕潤多雨雪,年平均氣溫9.8℃,由于地勢的差異和特殊的小氣候影響,各地溫差較大,山頂比山下有時竟低10℃之多,一般說來,濰坊境內每年的第一場雪和最后一場雪,都會落在這里;年降水量毫米,明顯多于周邊地區。優良的環境,豐沛的水源,孕育了沂山豐茂的植被和無邊的樹木,沂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8.6%,為山東省之最,植物種類科、屬、一千余種;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年10月,在中國森林氧吧論壇上,沂山獲評“中國天然氧吧”。

沂山獨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食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在其他地區難得一見的珍禽異獸,竟也藏身于東鎮沂山,尤其是各種羽毛艷麗,叫聲婉轉的鳥雀,常常成群結隊,引得無數攝影愛好者守候林中溪邊,伺機抓拍動人的瞬間。一些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沂山也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堪稱一方動物的樂園。

沂山泉群密布,水資源豐富,孕育了沂河、沭河、彌河、汶河四條較大的河流,故民間有“沂生四子”之說。

沂山周邊散布著冶源、大關、沂山、沙溝等大中型水庫,小型水庫和塘壩更是星羅棋布,如一粒粒碧玉鑲嵌在沂山周圍。沂山水質清純,極少水垢,口感爽甜,多含微量元素,許多游客來到沂山,常常倒掉原裝的純凈水,接一瓶山泉水帶回家中,慢慢品味。

歷朝歷代帝王贈封不斷

歷代帝王對東鎮沂山多有贈封。唐太宗首次敕封沂山爵位曰“東安公”,這是沂山之神第一次擁有朝廷封號。宋真宗更是封東鎮沂山為“東安王”。普通百姓亦崇拜鎮山、祭祀鎮山,鎮山文化應運而生。

東鎮廟東安王大殿。井玉霞 攝

沂源猿人在此誕生

東夷文化于茲發祥

沂山走過26億年的漫長歲月,強大的外力作用幾番重塑了它的模樣,人類不曾見證。直到五六十萬年前,也就是“北京猿人”出現在周口店一帶,窺視著那片陌生的山河時,大地母親也給沂山一份豐厚的禮物:人類誕生在了她的腹地,“沂源猿人”給寂寞的大山增添了一片生機,帶來了文明的曙光。“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東人,也是目前所知,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先人們慢慢地走出山洞,走下山坡,從捕撈采摘走向耕種牧養,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他們創造了東夷文化。

人類是從大山走向平原的,這是人們的共識,在東夷文化圈內,沂山是最重要的高山,這一系列已經探明的、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沂山域內大大小小的后李文化遺址、北辛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和岳石文化遺址等人類活動遺址,即是充分的證據。

東夷文化作為人類幼年時期的史前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人類告別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一步步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隨著歷史的進步,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越來越強,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先民們對沂山的崇拜卻與日俱增,對沂山的敬畏一以貫之。

帝王贈封百姓崇拜

鎮山文化應運而生

人類在走向現代文明的漫長歲月中,由對大山的圖騰崇拜,繼之山形崇拜,到鎮山崇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朝廷為代表的統治者基于對統治秩序維護的需要,借助對鎮山的登封詔祭,宣示其治權的涵蓋范圍,神化其統治的合法性,同時了解民情,安撫民心,體現憂國憂民的情懷,在客觀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化解社會危機的積極作用。對普通百姓而言,鎮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敬畏感激之情,他們崇拜鎮山、祭祀鎮山,鎮山文化應運而生。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封沂山、禪丸山,《青州府志》《東鎮沂山志》等典籍也記載了此后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沉埋之祭,秦祀加車乘騮駒。

西漢太初三年,公玉帶援黃帝舊事,勸漢武帝封禪沂山,而漢武帝之所以采納公玉帶建議,也是源于對歷史真實性的判斷和對舊制的尊重與依從。只是漢武帝率領浩浩蕩蕩的封禪大軍,不顧車馬勞頓,自比沂山高了三分之一的泰山緣麓西來,面對東望之則拔地而起、高壓群山的沂山,感到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便“令禮官祠之”,并在沂山之巔建造了泰山祠,留下公玉帶“奉祠以候神物”。

其后,歷代帝王,延續舊制,對東鎮沂山多有贈封,隋文帝開皇十四年閏十月頒旨天下,要求“就山立祠,取近側巫一人,主知灑掃,并多蒔松柏”。自此,朝廷祭祀東鎮沂山的場所,由山上遷至沂山東麓的東鎮廟處。

唐貞觀十年,太宗首次敕封沂山爵位,曰“東安公”,這是沂山之神第一次擁有朝廷封號,確立了東鎮沂山在國家體制內的重要地位,具有劃時代的政治地理意義。天寶十年,唐玄宗加封東安公,進一步重申和加強了作為國家東部鎮山在朝廷禮制體系中的地位。

宋真宗封東鎮沂山為“東安王”,使東鎮沂山之神的爵位更晉了一級。此后宋仁宗、徽宗沿襲祖制,頒旨加封。

《二十四史·金史》記載,金明昌六年,“章宗從東鎮廟道士楊道全之請”,敕封包括東鎮沂山在內的五鎮四瀆。東鎮廟的一個道士對國家的祭祀制度不僅有發言權,而且還被皇帝采納,可見東鎮廟及東鎮沂山在當時的國家政治體系中影響之大、地位之高。

元朝對東鎮沂山依然十分重視,大德二年,元成宗頒旨致祭東鎮沂山,用蒙、漢雙文寫成的“大元增封東鎮元德東安王詔”碑,現在仍然屹立在東鎮廟御碑亭中,圣旨介紹了鎮山的由來,重申了鎮山“阜民生安地德”的職責,還鄭重地加封了東鎮沂山的神號,即在“東安王”之前加了“元德”二字。

到了明朝,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獨辟蹊徑,一改歷代沿襲加封的舊制,于洪武三年,頒旨改革岳鎮海瀆的神號,削去前朝封號,以山水本名稱其神,此舉對后世影響巨大。縱觀整個明朝,對岳鎮海瀆的祭祀昭告十分重視,現存東鎮碑林中的朝廷致祭碑,明朝多達72幢。

清朝,尤其是清前期,朝廷依然重視對東鎮沂山的詔祭,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派遣重臣前來致祭,并題字相贈,雍正二年,雍正帝甚至破例給沂山敕封了“佑民捍御之神”,其重視程度不亞于明代。只是自嘉慶之后,東鎮廟中朝廷致祭碑明顯減少,這大概與當時國力衰微、外敵入侵不無關系吧。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沂山東連滄海,西接泰山,北走燕趙,南控徐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沂山周邊,齊長城內外,曾發生過許多著名戰事。

東晉義熙五年,東晉中軍將軍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自建康(今南京),經莒縣,越大峴山(穆陵關所在地),率師北伐。大峴山號稱“齊南天險”。劉裕部下擔心南燕軍隊固守大峴或堅壁清野,則此行不僅無功,且將不能自歸。劉裕則認為,慕容超貪婪,無深謀遠慮,必不能守險清野,于是督兵急進。果不其然,南燕在穆陵關疏于防守,晉軍得以輕松過關,劉裕因此指天而喜,曰:“吾事濟焉。”遂揮師而滅南燕。

清代捻軍起義,沂山作為魯中門戶,戰略位置仍然十分重要,民間至今流傳著“穆陵不響銅陵響”的說法。捻軍進攻魯中,齊長城上的穆陵關和銅陵關是兩處重要通道,其中至少一處是其必經之地。

沂山山高林密,易于隱蔽,林果、野菜、菌類、野味等食物資源豐富,所以每遇荒年、匪患、戰爭等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時,人們自然想到了沂山的庇護,他們攜家帶口,呼朋喚友,深入沂山深處,躲災度難。至今留存在歪頭崮的懸崖上,金貞祐三年“夫沂山”石刻,即是此類事件的真實寫照。

年1月23日,日軍侵占臨朐縣城。隨后,沂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鄉民一百余人,在大官莊成立抗日義勇軍。年2月,由青島市清潔隊、碼頭工人及青年學生等人組建的海軍陸戰隊第五大隊進駐穆陵關,奉命阻擊進犯臨沂的日寇。陸戰隊官兵奮勇殺敵,但終因彈盡糧絕,被迫撤離穆陵關。他們以沉重的代價,阻止了日寇南進,為臨沂阻擊戰及臺兒莊會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年4月2日,蘇魯戰區新編第四師二團于蔣峪阻擊南犯的日偽軍,斃傷日偽軍數百人,取得重大勝利,《大眾日報》為此作了報道。年1月25日,蘇魯戰區五十一軍在穆陵關阻擊掃蕩的日寇,中國軍人浴血奮戰,重創日寇。

年6月經魯中軍區批準,沂山支隊在沂山北麓石砬村成立,錢鈞任司令員,熊飛任政治委員,轄3個營共人,主要活動在沂山一帶打擊敵偽勢力。年秋,沂山支隊整編為八路軍魯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十二團,在臨朐縣大隊和各區中隊的配合下,與魯中軍區一團連續攻克小關、大關、蔣峪等日偽據點,解放沂山以東地區。

東鎮碑林堪稱歷史瑰寶

朝廷致祭頻繁,名人題寫文章和詩詞,為了流芳百世,人們鐫刻在石碑上進行保存,進而衍生了大量碑碣。年東鎮廟存碑有三百六十余幢,現存古碑只有幢,其中神應記碑最為古老。

東鎮廟碑林。劉婧 攝

東鎮碑林歷盡滄桑

欣逢盛世再現輝煌

東鎮廟是歷代朝廷祭祀東鎮沂山之神的場所,其前身為西漢太初三年,肇造于主峰玉皇頂的泰山祠。隋開皇十四年閏十月,文帝頒詔,要求就山立祠,東鎮沂山之祠始遷沂山東麓。

歷朝歷代,朝廷御祭不斷,“告祀之使,歲時不絕”,有時一年之內多達數次。按舊制,逢祭必碑,因為主祭官宣讀的祭文,是用毛筆書寫在黃絹上的,雖然莊重大氣,富麗堂皇,但不利久存。將祭文鐫刻在石碑上,以期流芳百世。頻繁的朝廷致祭,衍生了大量的御制祝文碑。致祭之余,參祭人員讀古碑,賞古樹,游沂山,觀瀑布,多有所感,寫了大量的文章和詩詞,部分詩文刻成了橫向的詩文碑,鑲嵌于東鎮廟殿堂的墻壁上。加上重修廟記碑、修醮碑、名人題刻碑等,組成了浩瀚的東鎮碑林。

東鎮廟存碑較多,但留存下來的僅是很少的一部分。光緒三十年(),有人統計存碑三百六十余幢,而現存古碑只有幢。之所以流失這么多碑碣,有復雜的歷史原因。由于沂山及周邊地區不出產刻制碑碣的石灰巖,有刻制者貪圖方便,便將前朝古碑磨去碑文,再把新碑文刻上去。這在光緒《臨朐縣志》上有記載:“明成(化)弘(治)間,祭告之使,數歲一至,鐫刻之役日繁,沂山石質不中碑材,采自西山頗疲民力,有司往往礱去舊刻以應之。”自清末興辦新學,需要場所,清除神佛造像的現象相當普遍,東鎮廟自然也不例外。日寇侵華期間,為打通益都到臨沂的交通線,需要大量石材修建橋梁,曾將東鎮碑林中碑體高大者拉至小關村西到大關村南的汶河之上鋪路修橋。再后來,經過“大躍進”和“文革”時期,不少碑碣也被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東鎮碑林,只不過是部分歷盡劫難的幸存者罷了。

自年起,各級人民政府籌集資金,責成文物管理部門制定東鎮碑林復立方案,成立專門隊伍,啟動碑林復立工程。經過三年的搜集、挖掘和整理,破碎的碑碣經過清洗鋦合,邊框加固,至年,共復立碑碣近百幢,此后又經過廣泛征集,共復立碑碣幢。為科學地保護古碑,年東鎮廟重修時,在廟的中心地帶建立四個碑廊,將石碑按年代順序一一安放,加基座和玻璃罩進行科學保護,并向社會各界開放。

古碑無言佐證歷史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按舊志和碑目記載,東鎮廟曾有漢碑兩幢,兩晉及南北朝四幢,隋唐以后,存碑越來越多。經過歲月湮沒,早期的碑碣已難覓蹤跡,現存東鎮廟中最古老的碑是金朝承安五年()的神應記碑,民間俗稱的獲鹿碑或回鹿碑。時間最晚的是年的重修寢殿記碑,從嚴格意義上說,此碑已不在古碑的范圍了。

在東鎮碑林中,每幢碑都記錄著各自不同的信息,從內容上看,可分為:御碑、新皇登基昭告碑、禱雨碑、祈晴碑、詩文碑,重修廟記碑、修醮碑、題刻碑等等。每幢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都是東鎮文化的載體,每幢碑都滿載著厚重的歷史信息,伴生著許多故事傳說。

元大德碑,立于古祭臺西側御碑亭中,為大德二年元成宗詔封五鎮圣旨碑,是東鎮廟現存四幢御碑中最古老的一幢。碑鐫蒙漢雙文,上半部分是蒙古文中作為貴族文字的八思巴文,下半部分是楷書漢文。相傳,兩種文字之所以如此排列,是朝廷的刻意安排,想運用壓勝的方法,確保蒙古人永遠壓制著漢人。當時的陪祭者絕大部分是漢族官吏,看到如此安排,他們委婉勸導:東鎮廟周邊居民都是漢人,他們都不認識八思巴文,碑的篆額倒不如改為用漢文書寫,好讓人們一目了然,知道這是當今皇上敕立的御碑。建議被采納后,漢臣們進一步建言:當今皇上廣行仁德,成就非凡,堪稱明君,不愧為真龍天子,碑首宜刻四條神龍以壯我大元氣象。于是有違初衷的御碑變成了今天的模樣:御碑篆額突出,邊角分明,渾似小碑,鄉人俗稱“碑上碑”,漢文升到了頂部;四條高浮雕的蟠龍,栩栩如生,威武莊嚴,只是它是漢族的圖騰,而蒙古人的圖騰是雄鷹。這個故事口口相傳數百年,在沂山可謂婦孺皆知。

碑陰鐫刻感應之記,介紹了當時境內連年亢旱,致祭欽差到達青州,守土之官率僚屬出郭迎接時,油云遷興,雷雨大作,萬民同慶。第二天天朗氣清,致祭人員趕往沂山,奉行御祭之禮,順利完成祭典儀式后,“陰云四合,雨復繼作”。連年不下雨,朝廷一來致祭,竟連續下兩場大雨,官民都認為這是“德音之降,至誠感神之所致也”。此碑屹立七百余載,無人敢移動、褻瀆,衍生幾多曼妙傳奇。

康熙御碑靈氣所鐘

歷經甲子破鏡重圓

大明詔旨碑立于洪武三年,是明太祖更改神號的圣旨碑。自唐貞觀十年,太宗敕封爵號以來,歷代多有增封,而朱元璋認為,岳鎮海瀆乃高山廣水,受命于上帝,朝廷授以封號是“瀆禮不經”,于是褫去一切封號,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這反映出朱元璋的敬神主張,也表現出他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治國理念。此碑矗立于東鎮碑林,碩大無朋,可謂豐碑,文字方正大氣,中規中矩,筆力強勁。明代杭州著名藏書家郎瑛曾慕名遠道而來,贊賞有加,并考證出文字為明初著名書法家、“臺閣體”書法先導詹孟舉所書。

靈氣所鐘碑,是康熙五十二年清圣祖御筆親書的題刻碑。“鐘”是聚集、匯聚,“所”為處所、地方,這是一個倒裝句,將“鐘”“所”顛倒,賓語前置,表達了一代大帝對沂山的高度評價:“靈氣聚集的地方”。從康熙四十八年內閣侍讀學士瓦爾大代祀沂山的祭文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如此高度贊美東鎮沂山,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絕非阿諛奉承。這一年,適逢康熙六十大壽,天下太平,從他揮灑自如,充滿靈動的書法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和得意。這幢碑在年曾遭到破壞,碎為大小不等的13塊,散落各地。年東鎮廟碑林復立時,文物工作者費盡周折找到部分殘碑,核對拼接,加框固定,立于東鎮廟大殿之前,闕如部分,用水泥抹平,日后再有殘塊出土,清洗后填補到相應位置。直到年5月7日,工作人員在大殿東側施工時,發現“所”字下半部分。至此,歷經一個甲子、整整六十年骨肉分離的康熙御碑終于破鏡重圓,完整地拼湊在了一起。這段傳奇經歷,令人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碑文內容的一種現實體現吧。

現立于東內碑廊的吳宗顯張初致祭碑,記錄了明永樂初年的一段歷史。靖難之役期間,朱棣與建文帝叔侄相殘,疏于邊關防守,安南(今越南)人侵我領土,擾亂邊關。到永樂四年,國內大局已穩,明成祖決定伐安南。于是派遣道士吳宗顯、監生張初祭告沂山,祈求神靈保佑討逆將士一路平安,滅賊安邦,早日得勝還朝。碑文中公布了出兵日期,即致祭日7月20日的前四天,“7月16日兵行”,現在看來,打如此規模的一場戰爭,當屬軍事絕密的出兵日期,竟然在致祭東鎮沂山的祭文中公開載明,足見朝廷對東鎮沂山之神的虔誠和仰仗。

東鎮碑林,記錄了歷朝歷代不同時期國家在政治、軍事、民生等各個方面的軍國大事,成為正史的重要補充和佐證,一些詩文碑歌頌了東鎮沂山的歷史地位和奇異山水,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碑碣保存了重要的歷史信息,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書法作品,縱觀各個時期的古碑,真、草、隸、篆、行各體俱全,有的秀麗典雅,有的古樸端莊,有的法度嚴謹,有的瀟灑豪放,如趙秉忠詩碑、劉時斅詩碑、東藩代祀詩序碑、喬宇詩碑、李振裕致祭后記碑,尤其是張連登詩碑,詩美字俏,堪稱雙絕。

東鎮碑林是先賢對東鎮沂山厚重的饋贈,是歷史沉淀的實體文物。盡管大部分碑碣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還是寄希望于它劫后重生,某一天突然以某種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帶來莫名的驚喜,接續上一截歷史的斷環,還原一段曾經真實的歷史畫卷。

幾千年傳承和嬗變沂山文化形態多樣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淀,沂山域內產生了眾多文化形態。在封建社會,鎮山文化逐漸成為國家政治層面的廟堂文化。著名的齊長城復線位于沂山東麓,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沂山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教名山。朝廷御祭有植樹的習俗,歷代名人也多有效仿,且一直沿襲至今。

法云寺邊的圣水湖。傅光宏攝

炎帝遍嘗沂山百草

青銅遺存彰顯輝煌

沂山文化的曙光,當屬東夷文化。從域內發現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眾多文化遺址看,在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前期,沂山文化已發展到較高的程度。許多地方的文化形態環環相扣,傳承有序,足以證明東鎮沂山一直是人類聚居區,無論是氣候、環境、水資源、食物資源等方面,這里都是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在東鎮沂山,民間廣泛流傳著神農炎帝來沂山遍嘗百草、開辟天麻園,留下神農廬、神農溪。黃帝封沂山、禪丸山,曾居軒轅谷,以及堯舜禹的眾多民間傳說和由此衍生的地名,增加了沂山史前文化的厚重,為沂山一步步成為天下第一鎮山埋下了草蛇灰線。無論是舜帝的肇州封山,還是大禹劃九州,都奠定了沂山鎮山文化的基礎。

進入奴隸社會后,從域內發現眾多的青銅文化遺存,尤其是一些鑄造精美、體量較大的青銅器看,沂山應是國家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作為國之重器的鼎彝,不為平民布衣日常所用,而是統治者身份的象征,是社會上層人物的專屬品,可見沂山在當時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千年積淀文化多彩

儒家文化貫穿其中

繼東夷文化之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沂山域內產生了太多的文化形態。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在東鎮沂山眾多的文化形態中,最具閃光點的當數鎮山文化、齊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和非遺文化。此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旅游文化、慈善文化等眾多文化形態,都是沂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幾千年國家、帝王、先賢和普通百姓對鎮山的尊崇、祭祀、游覽、歌頌、索取中,積淀形成了厚重的鎮山文化。它包羅萬象,既有國家、帝王對國運的祈禱,對國是的昭告,也有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對國家的期盼,對政治的褒貶,對祖國山河的歌頌,更有黎民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熱切盼望。

在鎮山文化中,充溢著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千姿百態的世俗文化等諸多文化元素,但作為歷代封建王朝正統思想的儒家文化,自始至終像一根紅線貫穿其中。從表面上看,封建帝王或朝廷重臣在天時不順、地道欠寧、旱暵水災、兵燹戰亂時,致祭東鎮沂山,禱告祈福,其實,這是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安撫民心、體現仁政、凝聚社會各階層共識的一種有效的統治手段,而絕不僅是迷信、厭勝的法事。而鎮山高峻,氣候獨特,朝廷祭祀,民間祈福,尤其是禱雨祈晴,常常應驗,更增添了東鎮沂山的神秘性,放大了鎮山的靈氣光環。歷代王朝對鎮山的詔祭,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阜民生安地德”。而帝王大臣的蒞臨,安撫了民心,了解了社情民意,同時游覽了高山廣水,愉悅了心情,開闊了視野,留下了詩詞美文、故事傳說,增加了鎮山的文化底蘊。而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對鎮山文化的產生、發展和繁榮,更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進入封建社會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沂山文化發展進入繁榮時期,尤其是沂山文化中的鎮山文化,逐漸成為國家政治層面的廟堂文化。自漢武帝始,歷朝歷代對東鎮沂山增封有加,祀典不絕,隨之御制祝文碑、詩文碑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名聞遐邇的東鎮碑林。

隨著中國五行觀念的逐步形成,五岳五鎮四海四瀆的格局漸成定式,朝廷對岳鎮海瀆的登封詔祭逐步成熟并成定制,使得東鎮沂山在國家的政治地位更加鞏固和提升。從東鎮廟現存的古碑碣中,可以窺見歷代朝廷對東鎮沂山的虔誠和尊崇。

極頂玉皇閣。薛惠攝

長城鎖鑰千古雄關

齊魯文化交相輝映

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有“世界壁壘之父”的美譽。

年,齊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全長公里,其中在沂山境內達五十多公里,著名的齊長城復線位于沂山東麓,千古雄關穆陵關和銅陵關分列沂山東西兩側,戰略地位突出。尤其是穆陵關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關隘,在歷史上發生過許多著名戰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也慕名而至,憑吊懷古,寫下了許多詩詞名篇,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齊長城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防御自保、不尚外侵的民族特性。作為橫亙在齊魯兩國之間的防御設施,到公元前年,隨著秦統一中國大業的實現,它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直到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齊魯大地上的一條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線,長城南北風俗各異,方言差異明顯,值得有關專家學者

轉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w/15908.html

網站簡介 | 發布優勢 | 服務條款 | 隱私保護 | 廣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當前時間: 冀ICP備19036783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