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前端預防鏈條,險企參與安全生產事故預防正“深入骨髓”。
在當前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時有發生,尤其是高危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事故后果更是嚴重。年,國務院安委辦印發了《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年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正式實施,隨后,中國人壽財險以其為指引,開始在山東昌樂試點創新“事故預防+安責險”的昌樂模式,成效顯著。
所謂“昌樂模式”,是從一線員工的風險認知能力、風險分析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隱患排查能力和應急準備能力為著力點,借以評價生產企業及相關區域的事故防控能力,從而掌握企業安全生產動態。
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綜合治理,直接參與安全管理,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與一、二期試點的7家企業的安全培訓考核優秀率提升了近30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已培養了余名考核優秀的安全生產專家、余名可獨立進行隱患排查工作的一線技術人員。目前,報名三期試點的企業已達家。
科技賦能預防鏈
1月8日至9日,記者來到山東省昌樂縣進行實地采訪。據了解,昌樂模式是中國人壽財險轉變風險管理服務模式,實施科技賦能,打造“事故預防+安責險”的創新舉措。
中國人壽財險“昌樂模式”以一線員工為著力點,借助移動端“企業效率改善”APP,對企業參訓人員進行系統訓練,將相關安全知識以及安全意識內化到員工思想意識深處。
在實踐過程中,參訓人員通過移動端APP上傳數據并與后臺大數據平臺進行交互以進行風險反饋。
據中國人壽財險責意健保險部負責人陳嘉一介紹,通過一線員工的數據輸入和大數據平臺分析加工后的結果輸出,使企業可迅速掌握隱含重大風險的區域,并及時提醒企業解決安全隱患,同時,亦可分析風險變化并推測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幫助企業更有針對性的準備應急資源。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工具的應用為“昌樂模式”賦能,形成了技術專家“一帶十、十帶百”的指數倍成長速度,為當地高危行業大面積培養一線安全生產專家做好了準備。
(員工發現隱患拍照上傳到APP)
昌樂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萬邦成介紹到,昌樂模式是將企業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培養成會系統性風險評估、會針對性風險管控、會授予型安全培訓、會數據化安全管理、會實操性應急處置的“五會”安全管理人員,將“五會”能力培養為全員、全崗位的技能、習慣和主動行為,將安全知識和安全意識內化到員工的思想意識之中,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員的“群防群治”格局。
安全生產降至零事故
“昌樂模式”試點開始后,試點企業相關安全生產監控指標得到了有效改善,試點期間未發生過一起生產安全事故,工傷事故由同期的21人次下降至0人次,人員個體防護用品相關處罰由同期的11次同樣降為0次。一位試點企業負責人講:以前我們要盯在一線檢查員工安全,生怕出事;現在一線員工盯著我們整改隱患,我們可以放心地發展生產了。
政府助力“三位一體”
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高危行業領域強制實施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
年1月1日,《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實施辦法》正式實施,其中指出:“保險機構應當建立生產安全事故預防服務制度,協助投保的生產經營單位開展七大類事故預防工作……保險機構開展安全風險評估、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等服務工作時,投保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并對評估發現的生產安全事故隱患進行整改。”
但目前多地采取的大都是大檢查、大排查、大整治,邊排查邊整治,邊治理邊完善的方式,其結果往往是治標不治本。保險企業的職能也僅限于事故前收費、事故后經濟補償方面,參與企業風險治理、防災防損僅停留在檢查指導、督促整改等層面。
昌樂縣應急管理局局長王安堂告訴記者,年該體系試點推廣之初,得到了昌樂縣委、縣政府和相關企業的高度認同和重視,已專門將其寫入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作為重點工作推廣,并以此項目為依托打造“安全生產標桿縣”。
無論是從企業可持續經營方面來看,還是從社會和諧的角度來看,安全生產都應成為重中之重。企業有落實安全生產的責任,安全生產離不開每個員工的參與。但在現實中,往往由于各種原因,許多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仍存在不少漏洞。而在這種大環境下,工人們也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以及安全知識,在安全生產過程中常常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中國人壽財險試點的“昌樂模式”將重心轉向預防,以一線員工為著力點,事前,加強安全生產隱患預防控制,從根源治起;事后做好補救措施,把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降至最低。構建了生產企業、保險機構、安全專家“責任共擔、安全共建、效益共享”、“三位一體”的利益一致化合作機制,形成了常態化監督和服務的合力,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管理者和一線員工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培育了企業安全生產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