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農民日報
初夏時節,大地生機勃勃,走進山東省昌樂縣寶城街道的鄉村,滿目的綠意撲面而來。“以前是村民有錢了進城買房,現在村里道路、天然氣等設施改善,環境變美了,這兩年有20多戶原先進城住樓房的居民又搬回來了。”東徐村黨支部書記段向東笑言。
寶城街道鄉村的顯著變化,源于昌樂縣強力推進的“綠滿鄉村”工程。街道黨工委書記高汝偉介紹:“今年以來,寶城街道立足城郊結合部實際,以‘綠滿鄉村’工程引領鄉村建設提升行動,搶抓綠化黃金期,全域栽植經濟林,實現人居環境、營商環境‘雙提升’,鄉村生態振興沉穩起勢,并在實踐中取得了鍛煉村莊干部、增加集體收入和凝聚民心民意等多重效應。”
“1+1+N”標準提升鄉村顏值
東徐村“村莊變美、村民回歸”的背后,得益于該村在“綠滿鄉村”建設中交出的這份答卷:聘請專業公司進行規劃設計,遵循“1+1+N”建設標準,合理利用村莊邊角地、廢棄荒蕪地、閑置空地等,增加村內綠量、增設車位,先后栽植綠化苗木約11萬棵,建設小停車場6處,增加車位27個;新建小樹林、小公園3處;建設戶戶通連接路余平方米,村莊品質有效提升……
高顏值源于高標準。“推進綠滿鄉村,寶城街道按照建設一處小樹林、一處小公園、多處小停車場、小菜(花)園的‘1+1+N’標準,明確‘點上出彩、段線成景、面上開花、整體有形’要求,有序推動轄區37個自然村全面綠化,實現‘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建設目標。”寶城街道辦主任張彬彬說。
為強化推動力度,寶城街道堅持“一村一方案、村村有特色”,逐村編制綠化實施方案,實行通報激勵機制,行動迅速、工作扎實的村發放獎勵資金和苗木,予以通報表揚;工作遲緩、敷衍應付的村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多管齊下推進村莊綠化全覆蓋。
目前,寶城街道37個村莊綠化工作已基本完成,“綠化覆蓋、設施升級”效果基本實現。栽植楸樹、白蠟、銀杏等喬木3萬余棵,衛矛、石楠、冬青等灌木38萬余棵;建成小公園、小樹林29處,增加停車位個、硬化面積平方米。
“全域植綠”讓城鄉更美更宜居
北三里村東側一處約10畝的地塊,位于昌樂縣城西北角,原先被14個廢棄大棚占據。“根據‘綠滿鄉村’建設要求,我們抓住機遇,更換綠植用土余方,栽植北海道黃楊、速生楸等綠化苗木余棵。你看現在,這里已經與縣體育中心、西管村西城市口袋公園交相呼應,成為居民散步休閑的絕佳場所。”村黨支部書記劉錫慶自豪地說。
走出城郊,走出鄉村,沿丹河兩岸一路穿行,由臭七、麻椒、柳樹等組成的立體式綠化景觀一眼望不到頭,讓這里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再沿轄區鄉道任疃路返程,白蠟、冬青球等綠化苗木已然串村連線,構建起貫通城鄉的綠道網絡。
而原本散布在城鄉的閑置空地、荒山、荒坡等,寶城街道也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綠”的原則,全方位推進“空轉綠”“綠提升”等小型工程。哪里又增加了一個小公園,哪處的綠樹紅花特別美,成為了街道居民談論最多的話題。
在高汝偉看來,從“綠滿鄉村”到“全域植綠”,是寶城街道立足城郊結合部實際,主動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實踐:“對北方城鄉而言,綠色是生活環境和品質提升的最佳載體。做好時空文章,全面‘植綠補綠’,要讓鄉村更美、大地更綠、城市更‘靚’,要讓出門見綠、抬頭見景的夢想‘照進’現實。”
“拆建管”三字經放大生態效應
虎年新春以來,看著村里多年的違建被拆除,大街小巷通透干凈、綠樹環繞,原先的垃圾坑也變成了公園廣場,八里莊村今年69歲的老人張豐安,感覺自己的心氣也順了:“原先,一出門的感覺就是亂;現在,走到哪兒都是景。原先,村里組織個什么事兒,俺都不上心;現在,村里一號召要干啥,俺第一個上陣。”
八里莊村是寶城街道推進“綠滿鄉村”行動的重點示范村,也是原先基礎薄弱的村。“堅持‘全域植綠、一個不落’,敢于啃‘硬骨頭’,我們組建工作專班,對八里莊村進行會診,通過念好‘拆建管’三字經,迅速打開了局面。”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郭輝說。
圍繞“拆”,八里莊村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帶頭開展清障拆違,再逐戶做群眾工作,先后拆除違建26處,清除衛生死角28處。圍繞“建”,村里按照專業團隊的綠化設計,建設黨員示范林、小公園共3處、停車位45個,栽植櫻花、楸樹等喬木余棵,紅葉石楠、扶蘇藤等3.2萬棵。圍繞“管”,村里成立專業管護隊伍,落實房前屋后責任制。
政府主導、村莊主體、村民參與、全民收益……郭輝在實踐一線看到,一場“綠滿鄉村”建設,讓鄉村生態振興落到了實處,也引發了綠色效應:“做群眾工作,統籌推進各項建設,讓村干部得到了鍛煉;盤活閑置空地,栽植經濟林,給村集體帶來穩定收入;全域植綠讓村莊‘硬環境’變美,新時代文明實踐進村讓‘軟環境’提升,二者結合凝聚起民心民意,鄉村治理的根基夯實了,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