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農網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在農村執*基礎和執*地位的重大*治問題。破解村集體增收難題,讓農村辦事不再為錢所難,始終是各級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上的一個重大課題。
年年計劃年年落空、年年想辦法年年沒辦法,為什么村集體收入總是上不去,怎么辦?
近年來,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的紅河鎮,圍繞這個難題,充分發揮自身農業大鎮的優勢,通過發展新型合作經營找到了一條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好路子。
肖家河村,是該鎮圍繞糧食產業蹚出“農業增效、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路子的典型。正是該村的先行先試、勇于探索,帶來了全鎮的層面的推廣普及。
“針對村里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在村的人年齡大、勞動力不足,導致土地利用低、產出效益低的現狀,我們由村委對這些土地進行統一流轉,統一管理。群眾通過土地入股、直接流轉、土地調換等方式,將土地交給村兩委管理,就這樣,我們先后流轉了土地近畝。為了確保穩定收益,在具體作物種植上,考慮到糧食價格穩定,受市場波動影響小,還有上級補貼,我們村兩委決定發展糧食合作種植。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對的,我們除去土地流轉費、生產經營投入和給村民的分紅外,還能留下近20萬元,實現了集體和群眾‘雙增收’的目標。后期,我們還將逐步探索其他作物種植,進一步提升效益。”肖家河村*支部書記劉科元說。
要一村富,更要村村富。紅河鎮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組織各村主動向先進學習,積極開動腦筋,廣泛爭取各方面的資金資源,因村制宜推廣規模化糧食合作種植模式。
“我們組織各村統一制定土地流轉價格,在充分宣傳的基礎上,鼓勵、引導農戶在不改變耕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向村委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規模化糧食種植。具體實施過程中,由各村參照‘大村流轉畝以上,小村流轉畝以上’‘成方連片’和‘方便機械化作業’的標準,因村因地實施規模化流轉,為降低單位投入、提高產出效益奠定基礎。”紅河鎮*委副書記牛光亮說。
發展村集體經濟,既要打好“小算盤”,更要心懷“國之大者”,算好“大賬”,把具體工作融入到*和國家事業大棋局,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我們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糧食安全。基于這一點,我們在試點村取得實際效益的基礎上,通過*建引領,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規模化糧食種植實體產業的方式,實現與*和國家決策部署的高度契合。在上級*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在規模化糧食種植發展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延伸產業鏈、拉長價值鏈、暢通供應鏈,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品質化和全產業鏈發展,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為全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激發新動能、釋放新活力、增加新引擎。”紅河鎮*委書記肖華說。
作者:趙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