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的老房子,土坯房,你可還記得?
直接用土打成土坯一層層往上蓋就是了,土坯還是很結實的,房頂還是要用木材架起來。然后放上茅草或者瓦片,一座小房子就這樣成了。
對于60年代,或70年代初出生的人,或者那個年代生活在農村的人,都應該記得農村的土坯房。
以前的房子,是真土。在很多老一輩人的記憶里,兒時的農村生活條件落后,祖祖輩輩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用土壘成的。冬暖夏涼,天然的空調。
然而土房安全性很低,很容易塌,里面還容易掉土。最慘的是下雨天,有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兄弟姐妹一大家,貧瘠的生活。在這樣的土房子里,一代又一代。日子雖苦,有屬于一家人生活的小美好,歡聲笑語耳畔縈繞,快樂一點兒也不會少。
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蓋起了一層、兩層的小洋房,已經很難找到土房子了。或許若干年后,農村也真的就成為記憶了。
在歲月風雨的侵蝕下,有的已經殘破不堪,有的住著堅持留守的老人,那些越來越年邁的長者,也和這些老屋一樣,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后,也都漸漸逝去。
土坯房不再見,自建樓房閑置。在農村,這樣的情況很正常,不少房子常年閑置,沒人住。久而久之,新房變舊房,墻體出現裂痕,扭曲。
那些土房子,是爺爺或許是爺爺的爺爺那一代,用每一塊土坯和每一搭泥土,建起的一個遮擋風雨簡陋的家。那里,曾是我們童年、少年與回憶的避風港。
如今的鄉下,到處是亮堂堂的大瓦房。那些逐漸消失的土坯房還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存多久?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