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月的梳理,濮陽周邊縣區好吃的好玩的已經告一段落,那些深居當地標簽、精彩紛呈的美食、非遺、民俗等讓小編大開眼界,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群英薈萃”。梳理編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小編受益匪淺。這些好吃的好玩的已經在小編心中扎下了根,但逐一去看去嘗不太現實。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今天推出的是南樂篇。
濮陽及周邊地區那些好吃的好玩的
南樂
南樂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隅,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漢置樂昌縣,北魏改昌樂縣,五代后唐改為南樂縣。南樂是字圣倉頡故里,唐高僧、天文學家一行(張遂)的故鄉,著名表演藝術家河南墜子皇后喬清秀,名冠神州。福堪宋耿洛村的赫胥陵是我省最大的漢墓。南樂城內原有八株古槐,相傳是唐朝人所植俗稱“八大槐”。今僅存1株,位于縣城東北。著名相聲演員、德云社岳云鵬南樂籍,目前紅極一時。
目連戲
南樂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于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是目前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和活化石。該劇無論在表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注入了中國傳統宗教和倫理說教的內容,這對研究宗教信仰,佛教文化和歷史等提供了有力佐證。年南樂目連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倉頡廟會
相傳正月二十四是造字圣人倉頡的生日,據統計,每年這天來自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拜謁群眾約有5萬人。據史料記載,造字圣人倉頡隨黃帝做史官,死后葬于南樂縣吳村。為紀念造字圣人,后人在此建廟筑陵。自漢朝以來,各朝代官員每年都要在此進行祭祀活動,而群眾則朝圣進香。每年的廟會上,祭拜造字圣人的群眾摩肩接踵,面塑、面人、柳編、賽狗等傳統民俗文化成為廟會的一個亮點。
郭莊燈籠
南樂郭莊村又稱燈籠小鎮,燈籠文化融入郭莊村的每個院落,幾乎人人都會制作簡易的燈籠。傳統文化的演變往往與民間生活有關,許多年前,當地人就地取材,用常見的高粱桿和硬紙片制作燈籠框架,用釘子將框架固定后,圍繞一圈的紅紙既可擋風,也能使燭光透出暖色的幸福感。
南樂牙棗
歷史上傳統風味之一,約出產于南樂城郊一帶。古為進貢食品。是南樂“三寶”之一。秋天新棗成熟,選個大肉肥、核小者,置籠內蒸熟,然后去皮去核,放在籠箅或葦箔上涼曬,每天翻動數次。如此,白天艷陽照曬,夜間玉露浸肌,兼之金風吹拂,歷數日后棗色漸成暗黃,上面結上一層薄薄棗霜。
元村豆腐干
南樂元村陳家豆腐干距今已有多年。最初的創始人是楊姓人,傳到楊貴林時,因后人無人繼承,便把制作秘方傳給了其門婿陳有平,即當代傳人陳銀軒的爺爺。元村陳家豆腐干至今已歷八代。
福堪燒雞
福堪燒雞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魏允貞曾把福堪燒雞當作家鄉的土特產獻給萬歷皇帝,萬歷皇帝品嘗后,龍顏大悅,稱之為“食中一品”,從此“福堪燒雞”聲名大振。后又歷經張氏先輩張永盛、張善清、張俊田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烹制出的燒雞口味非同尋常,味香,咸淡適中、五香濃郁、可口不膩。
段賈居香腸
段賈居香腸歷史悠久,秦有“直隸大名府名吃”、“龍鄉一絕”的美譽。段賈居香腸隨歷史變遷,朝代更替,幾易其名。漢代稱“樂昌香腸”,魏時稱“昌州香腸”,唐朝稱“大名府香腸”,明清時稱“段家香腸老店”,新中國成立后,注冊為“段賈居香腸”。
茶香熏兔
熏是以氣為主要導熱媒介,將熟處理之后的原料,放入墊有茶葉、紅糖或白糖、米粒、蔗渣、五香粉、陳皮及多種香料的鐵鍋中加熱并使熏料散發香氣,而使原料具有濃醇熏香和棗紅的色澤而成菜的烹調方法。
西邵紅杏
西邵紅杏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因以西邵鄉出產地最佳故名。西邵大部為黃河故道,舊時沙丘連綿,果園成片,農村多種植杏樹。其歷史悠久,品種亦多,具有個大、皮薄、肉厚、核小、酸甜適口等特點。近年又引進新品種試種成功,經濟價值高,遠銷省內外。
來源:網絡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收錄于話題#個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