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山東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冠名播出
餓了?來一口肉火燒!渴了?來一塊鄌郚鎮西瓜!撐了?啃一片濰縣大蘿卜!舌尖上的濰坊,應有盡有、獨一無二!這些濰坊特色美食,你吃過幾樣?
高密爐包
民間傳統名吃高密爐包歷史悠久,風靡城鄉。始于清代年間,在民國時期有著獨特意義的形勢盛行,用來走親訪友的禮物送給朋友,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位于縣城南河灣的林三爐包,更是名冠城鄉。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工而成。
馬宋餅
昌樂名吃,出自昌樂縣馬宋鎮馬宋村。距今已有多年的歷史,經數世不衰,久食不膩。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朝天鍋
沒吃過的去面壁吧!
景芝金絲面
金絲面是山東安丘漢族傳統名吃,始于景芝,已有多年的歷史,與三頁餅堪稱景芝白案佳品的孿生姊妹,為販酒客商常用食品。金絲面色黃絲細,猶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
筢菇
筢菇是發源于山東壽光地區的一種漢族傳統名肴,主要材料為蘿卜,綠豆,青菜葉子等,制作流程較為復雜,口味清香獨特。以傳統石磨手工制作的筢菇口味最佳,而機器自動化生產改良的筢菇口味則稍遜。
壽光虎頭雞
虎頭雞是山東壽光的一道漢族特色名菜,燉熟后雞酥肉爛、醇香可口,雞湯更是鮮美,為招待貴賓、喜慶宴席之必備美味。源于清朝,在壽光以有幾百年的歷史。壽光人民有一個風俗,來了貴賓及喜慶宴席時,上菜都是按照“一雞、二魚、三涼菜”的順序。這雞就是虎頭雞,由此看出“虎頭雞”這道菜在壽光筵席上的份量!
雞鴨和樂
和樂原名河漏,又名饸饹,源于山西陜西一帶,是用蕎麥面在鑿有細孔的和樂機器里壓出的圓柱形面條。相傳清代濰縣籍(今濰坊)京官將其帶回家鄉并作改進,雞鴨老湯作鹵,配以雞肉、鴨肉、憨肉(肉丸子)、蛋皮以及各種蔬菜菜碼,更名為“雞鴨和樂”,寓意和和樂樂,幸福美滿。
濰縣蘿卜
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坊的蘿卜皮,就是這面傲嬌。
肉丸子面
自古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肉丸子面條,濰坊人會立馬挺起胸脯,立馬會眉飛色舞,立馬會津津樂道。這一民間小吃已經遠遠超出了食品的范疇,它已經成為本土文化特色的一種載體,成為老人過生日,小孩過白日的主食大餐。
濰坊肉火燒
每天排隊有木有,配上濰坊豆腐腦,地位無可替代有木有!
昌樂鄌郚鎮西瓜
多年前就開始小面積種植,年“出口”香港,年起一直被認定為**特需瓜生產基地。個大(平均6.3公斤以上)、皮薄、味甜、汁多、口感好、無公害、健身養神、上市早、易運輸、耐儲存......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