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是王冠紛紛落地的時代。
司馬遷在概述春秋時期的歷史時說: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在他統(tǒng)計的春秋二百多年時間里共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發(fā)生大小戰(zhàn)事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余次。
見于史書的春秋諸侯國名超過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了其中12個國家的世系: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越。它們主要是位于今天山東的齊、魯,位于今天河南的衛(wèi)、宋、鄭、陳、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晉,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qū)的燕,位于今天陜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江西、兩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帶的越。
一起去看看網(wǎng)友統(tǒng)計出來的這一百多個國家。
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最初的領(lǐng)地在今天陜西省,在當(dāng)時屬于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yàn)樗靥幤В虼怂恢睕]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這個形勢一直到前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qiáng)大。前年秦惠文王稱王。前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年秦滅韓國起,到前年秦滅齊國,統(tǒng)一中國。
齊國
夏商時期,淄博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夏商王朝的屬國爽鳩、季、適伯陵、薄姑等古國。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建齊國。淄博由此成為齊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后經(jīng)西周、春秋、戰(zhàn)國,長達(dá)余年。前年滅于秦國。中間什么齊桓公呀管仲啊稱霸啊什么的略,不廢話。
晉國
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xiàn)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
燕國
據(jù)《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dāng)?shù)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dāng)?shù)赝林⒘寺?lián)合政權(quán)。最終使該地區(qū)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楚國
西周初年,荊人的殘部主要是季連的羋姓后人,已西遷至丹水與淅水之間。鬻熊為首領(lǐng)時,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繼位后,有圖南之意,楚人覺察后,在鬻熊之子熊麗的率領(lǐng)下,舉部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之間,暫時避棲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時,周公避禍于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于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魯國
原為奄國(今山東曲阜)曾隨武庚叛周,公元前年,周滅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舊奄國地曲阜,周公輔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年被楚所滅
吳國
吳國是中國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其國境位于今天江蘇省南部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前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zhǔn),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越國
越國是以紹興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個古朝,公元前年,越滅吳后,越國的勢力范圍曾北抵山東,南入閩臺,東瀕于海,西達(dá)皖南、贛東,雄踞東南。
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于現(xiàn)在河南商丘一帶。戰(zhàn)國時期,宋國終被齊國所滅。
鄭國
公元前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身為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看到西周行將滅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議下,將財產(chǎn)、部族、宗族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guó,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地區(qū))。兩年后,犬戎殺死周幽王,并殺鄭桓公。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新鄭。鄭武公以和鄭莊公相繼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內(nèi)部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的歷史上,鄭國甚為活躍。就連當(dāng)時的齊國還經(jīng)常聽命于鄭國,跟隨鄭國東征西討。到鄭莊公統(tǒng)治末期,鄭國由于連年征戰(zhàn),國勢日衰,齊國才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對周邊小國發(fā)號施令。鄭國以后由于內(nèi)亂疊起,國勢逐漸衰弱,于公元前年為韓國所滅。
鄫國
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駐蒼山縣向城西南,包括蒼山大部分,棗莊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邾國(鄒)
顓頊帝之后代曹挾于周武王時被封于“邾”,建立邾國,最初附庸于魯,春秋時漸強(qiáng),進(jìn)為子爵之國,稱“邾婁”,后又改為“鄒”,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后來,春秋時魯穆公改邾國為鄒國。因建都鄒邑而得名。曹姓,戰(zhàn)國初亡于楚宣王。
莒國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隱公元年,這一段的莒國歷史,史文缺略,為空白期。太史公多見舊籍,于此當(dāng)有所見,惜他因莒國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跡,無法妄測。僅知自茲輿期始封至魯僖公年間之茲平公,共歷十一世。茲平公之后,始有國君世系,但是因?yàn)槌幸u了東夷風(fēng)俗,國君無謚號,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為生前稱號。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間,周人欲以周魯為代表的華夏文化去同化東夷孑遺,尚未收到顯著效果。入戰(zhàn)國后,楚的勢力擴(kuò)張到淮上,滅蔡,進(jìn)而滅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過遠(yuǎn),不能長期占有,莒之全境終于入于齊。
呂國
該部落的首領(lǐng)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周宣王時,呂國改名為甫國,春秋時甫(呂)國為楚所滅,其后子孫以國為氏。
許國
據(jù)史書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滅商后,周成王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前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前年又遷荊山;前年復(fù)遷葉地;前年再遷容城。戰(zhàn)國初期終于被楚國所滅,遷于容城,后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一個為雍地的西虢,一個為制地(今河南滎陽)的東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虢東遷后,據(jù)守上陽的虢叔被稱為南虢,據(jù)守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仲被稱為北虢(據(jù)《左傳》“正義”引)。與此同時,西虢支庶與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個虢國,時稱小虢,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后出現(xiàn)過的5個虢國。公元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據(jù)《竹書記年》)。公元前687年,小虢為秦國所滅(據(jù)《史記·秦本紀(jì)》)。
虞國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時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jù)金文及相關(guān)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陜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后裔。前年,虞國君貪圖晉獻(xiàn)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duì),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
州國
古州國之都。在今湖北監(jiān)利縣東。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shí),亡國于杞,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后來復(fù)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
淳于國
周武王把安丘縣東北部封給淳于公,建立淳于國.淳于公為姜姓,和當(dāng)時的菜,紀(jì)等國為鄰.春秋初年,從河南搬來的杞國不斷侵逼,淳于無力抵抗,國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難,淳于國亡。
杞國
周朝建立后,求先賢的后代進(jìn)行分封,從諸城的牟婁尋到大禹的后代東婁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國.西周末年,由于鄰國的侵逼,杞在河南無法立足,便舉國東遷,回到國君的祖籍(今濰坊市),后來在昌樂,安丘等地建國,現(xiàn)在安丘黃旗堡鎮(zhèn)西南有杞國古城遺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國被楚國攻滅。
萊國
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tǒng)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qū).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nèi)),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qiáng)大,齊國打敗萊國,占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lǐng)士,萊公被迫遷都黃縣,稱東萊.戰(zhàn)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并。
蕭國
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春秋時滅于楚莊王
徐國
相傳帝顓頊玄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伯益的小兒子若木因其父親的功勞在夏禹時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國(故地大約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一帶)。
舒國
春秋時期,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時所建封國,號稱“群舒”。群舒國先被徐國所滅,后又復(fù)國,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滅于楚國。滅國后,群舒國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國名為氏,稱舒氏。
紀(jì)國
紀(jì)國是商朝在東方的與國,都城在今壽光縣紀(jì)臺鄉(xiāng),周滅商,紀(jì)國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齊國強(qiáng)大起來,逐步向東發(fā)展,紀(jì)國成為主要障礙,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到公元前年,紀(jì)便被齊國吞并。
譚國
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于國勢一直不強(qiáng)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
齊桓公出奔時曾經(jīng)過這里,當(dāng)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譚國
管國
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鮮于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dāng)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周公攝政后,管叔因勾結(jié)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后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
蔡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滅于楚國。建都于蔡,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年,楚滅蔡。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蔣國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后來蔣國被楚國所滅
芮國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陜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年到前年)
沈國
同樣和姓名有關(guān),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shí)沈,是黃帝的后裔帝嚳之子。實(shí)沈氏族后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后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曹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後裔。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年,宋國滅曹。
霍國
周代姬姓霍國有兩處,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國位于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時期山西境內(nèi)最北的姬姓封國,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晉獻(xiàn)公十六年冬(前),晉太子申生滅霍。
庸國
史載公元前年,周請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縣文豐鄉(xiāng)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jīng)三千余年風(fēng)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藝術(shù)的確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稱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fēng)源于巴山楚水間”。然而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庸人的軍事藝術(shù)水平,“惟庸人善戰(zhàn),秦楚不敵也”(《古代戰(zhàn)事考》)。
權(quán)國
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權(quán)地(今天湖北境內(nèi)),建立權(quán)國。春秋時期,楚國武王大敗權(quán)國。權(quán)國遷走,不久又被巴國所滅,權(quán)國貴族子孫就以原國名“權(quán)”作為姓氏。
謝國
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么多了)
巴國
公元前11世紀(jì)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史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許參加了武王伐紂戰(zhàn)役,后在漢江上游建立國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公元前年,巴國最終被秦國所滅,結(jié)束了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
息國
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jié)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春秋時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和息國發(fā)生了矛盾爭端,息國國君不采取談判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解決爭端,卻貿(mào)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yīng)戰(zhàn),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后楚文王攻滅息國。傳聞:息媯(桃花夫人)無限漂亮,搞亡了息國
郤國
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xiàn)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dāng)先,帶領(lǐng)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后晉獻(xiàn)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兇,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后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見《尚友錄》
《古今姓氏書辨證》、《正字通》。
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后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后代沿襲祖姓為郤氏。
邢國
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河北邢臺),建立了邢國,公元前年邢國為衛(wèi)國所滅,邢國國君的后代遂以國為氏,稱為邢氏。②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孫以封邑名為姓,亦稱為邢氏。
祝國
黃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后來就有了祝國
公元前年,“齊人滅祝”
鄣國
西周初,鄣國被齊太公收為附庸國,后齊太公將鄣國及臨近的齊國分封給庶子。春秋時鄣國被齊滅掉。
聶國
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沒有資料了)
陳國
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并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后,封為陳胡公。陳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為陳國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比較強(qiáng)盛,成為西周12大諸侯國之一。
薛國
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jì)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chuàng)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于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fù)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zhàn)國時齊、魏共滅薛。
鞏國
春秋時期姬姓小國,現(xiàn)今鞏義市孝義鎮(zhèn)。前年晉滅鞏
葉國
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于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亡于???
項(xiàng)國
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xiàng)城(今河南項(xiàng)城縣),建立項(xiàng)國。后項(xiàng)國被齊國所滅
衛(wèi)國
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稱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衛(wèi)國于前年淪為魏的附庸,又于前年為秦所滅。
滕國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年立國,前年被越王朱勾所滅。
周公東征后封其弟錯叔繡于滕,今山東滕縣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國都。有認(rèn)為滕始封可能在衛(wèi)地,后改封山東。春秋初期,滕、魯關(guān)系密切。《春秋》魯隱公七年(前年)已有記載。前年,滕侯、薛侯朝見魯公,爭行禮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為先。戰(zhàn)國時,孟子曾到滕國拜見滕文公。戰(zhàn)國初期,滕國即被宋康王所滅。
江國
伯益的后代大約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jù)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于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于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jīng)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qiáng)盛起來,最后于春秋時期滅于楚
葛國
夏代有嬴姓葛國,在今河南修武縣境(該在遺有葛伯城、葛伯墓),后為成湯所滅,湯征服葛國后,只將葛伯除之,葛國也不改國名,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立國約1年。春秋時淪為魯?shù)母接梗鬁缬谒巍?/p>
戴國
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年)亡于鄭國
宿國
周朝時,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國(今山東東平縣東南),、據(jù)傳義,是宋亡宿國。
遂國
虞頡次子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夏朝找到,分封在舜故鄉(xiāng)附近的遂國,在今山東寧陽西北,春秋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年)被齊所滅
鐘吾國
春秋時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年)滅于吳附:新沂地區(qū)據(jù)“春秋”記載,西周時為子爵鐘吾國,南鄰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陳,今宿豫縣大部在其境內(nèi)鐘吾國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楊集部分。
炎國
約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領(lǐng)就封于炎地,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曾兩度朝魯。戰(zhàn)國時期(約公元前年)為越國所滅。疆域:包括在沂河?xùn)|岸從李莊到歸昌楊集,東面包括臨沭曹莊大興,以及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qū)。
鄅國
妘姓之裔,封于鄅,即春秋鄅國曾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時期,鄅國被魯國吞并,成了一個屬邑,更名為“啟陽”,這個妘姓國就滅亡了。疆域:在古瑯琊開陽縣,現(xiàn)在臨沂大部分,蒼山部分、沂南部分
畢國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后,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后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xiàn)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xiàn)公出征,屢立戰(zhàn)功。并被晉獻(xiàn)公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
申國
周宣王時黃帝的后代被封于謝,并且建立了申國。公元前年,申國被楚文王所滅
羅國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
鄧國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jīng)西周、春秋延續(xù)了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于公元前年被楚國滅掉。
絞國
古絞國之都。在今湖北鄖縣西。絞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唐國
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zhèn),春秋時被楚國所吞并
劉國
周代劉國之都。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劉為姬姓國,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劉邑。或說此劉國為春秋初期周王取鄭地而后所封。
黃國
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厲(隨)國
西周時封的姬姓諸侯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戰(zhàn)國末滅于楚。
蓼國
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國,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縣,縣東有蓼城岡。周襄王三十年(前),楚公子燮滅蓼
鄀國
允姓國有鄀國,在湖北鐘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nèi)鄉(xiāng)縣境,稱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
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后滅于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
肥國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年),滅于晉。
鼓國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后滅于晉。
中山國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先滅于晉,復(fù)國后滅于趙。
鄟國
非常弱小(資料缺)
疆域:包括郯城司家鄉(xiāng)沭河以東部分和臨沭石門鄉(xiāng)部分以及東海溫泉鎮(zhèn)部分村莊,后亡于魯國。
祝其國(資料缺)
疆域:贛榆部分和東海、新浦部分村鎮(zhèn)。三、莒國,莒南、臨沭、贛榆部分,莒縣、沂水大部分村鎮(zhèn)。
姒國(資料缺)
蓐國(資料缺)
還有說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著英國是什么,這六國又是什么??
另外還有佟國、泉國、過國
也只是一筆走過,根本沒找到詳細(xì)點(diǎn)的資料。
耿國
商代末年有耿國,在今天的陜西省龍門縣南,周朝建立后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為諸侯國,春秋時又被晉國滅
蘇國
前身為夏時建立的溫國,商湯滅之,而后同宗有蘇氏居其地,商末,有蘇氏助周伐商,因受賜家鄉(xiāng)十二邑建蘇國,都城溫,
年后的春秋末期,蘇國被狄族所滅,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wèi)國。
冀國
周代屬國,相傳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冀國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jī)。后來,冀國被虞國所滅。
諸國
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nèi)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tǒng)治.其統(tǒng)治區(qū)域在諸城,安丘一帶。
共國
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
井國
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據(jù)《廣韻》,井是姜姓之國。其他不明。
縉國
西周封給晉國之后,縉云氏的一支遷到魯西,今山東濟(jì)寧縣西南有縉云山,一名晉陰山,縉云氏于此建立鄑國(山東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魯所滅
楊國
由伯僑所建立的楊國,當(dāng)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縣的東南,因此楊姓的發(fā)源地,應(yīng)該是在山西。后來,到了春秋時代,楊國滅于晉。
邘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春秋時滅于鄭國。
皖國
春秋時(公元前—前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其他不詳。
鄖國
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后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邿國
邿國是位于今微山縣一帶的小國,受魯國控制。公元前五六〇年,邿國發(fā)生內(nèi)亂,魯國乘機(jī)吞并之。
須句國
春秋時期有風(fēng)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后邾國并吞須句國,但不久又復(fù)國,后成為魯國附庸。
郜國
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受封于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吞沒
弦國
春秋時黃國也,亦弦國之地。魯僖公五年,楚人滅弦。
郕國
郕國在周成王東征之后被封在山東寧陽一帶,位伯爵。公元前年,齊國攻陷郕,郕君失國
梁國
周平王時。秦仲討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陽梁山(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春秋時梁國亡于秦國
向國
古代在今山東省莒縣西南有一個向國,春秋初年被莒國攻滅
凡國
周代凡國之都。在今河南輝縣西南,凡為姬姓國,始封君為周公旦之子。...為姬姓國,始封君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載)。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滅之。
谷國
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國為楚國所滅
賴國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賴(今湖北隨縣),建立賴國。春秋時,賴國被楚國所滅,
牟國
周時子國,牟國故址在今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春秋時期是魯國的附屬國,春秋末期亡。
柏國
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
春秋時柏國為楚所滅。
顓臾國
公元前11世紀(jì),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顓臾國(附庸于魯國),
焦國
首都在今河南陜縣南。焦為姬姓國,始封君或以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時期滅于晉。
茅國
西周時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南),建立茅國,后來茅國為鄒國攻滅,
滑國
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莊一帶,都城位于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zhèn)滑城河村附近臺地上,后被秦所滅
巢國
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nèi))。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
雍國
周文王的兒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陽),建立雍國,為伯爵,世人稱之為雍伯,其后世子孫以封國名
雍國于春秋中期被晉國吞并。
頓國
頓國,是公元前年周武王滅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位子爵。從西周、春秋時期起,古頓國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項(xiàng)城一帶建都。前年,楚滅頓。
黎國
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
費(fèi)國
今山東省費(fèi)縣東部地,魯國季孫氏叛魯,自立費(fèi)國。后并于齊。
郇國
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東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并
胙國
周為胙國,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稱胙國。春秋時,稱南燕國。滅于??
夔國
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叫熊摯,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歸),建立夔國,后又為楚所滅
古密國
亦鄶國
鄶國
周時子國,周平王二年,前年,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lǐng)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并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shè)祭壇,把名單埋于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zé)怪臣于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jié)果當(dāng)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
應(yīng)國
史籍最早見于公元前年,商周時代即有,應(yīng)國以鷹為圖騰,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際,應(yīng)國被楚國滅亡。
介國
東部一個少數(shù)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并。
鄾國
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北。鄾為曼姓國,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為其后裔。周時居此,為鄧的附庸,后滅于楚
任國
后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就在這里建立了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首都在今山東濟(jì)寧市境。任為風(fēng)姓國,太皞的后裔。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任國先后隸屬于魯、宋、齊國。至戰(zhàn)國時期任國猶存。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
邳國
夏、商時期,睢寧縣古邳一帶還有一個邳國。邳和薛同祖。邳原來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國的先祖奚仲曾經(jīng)擔(dān)任過...邳國的歷史很長,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楚人的壓迫,邳人又重新北遷至薛。邳國遷回故地后,仍稱邳國國都邳。(下邳)
胡國
首都在今安徽阜陽縣境。胡為歸姓國,周時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年),楚滅胡。
代國
春秋末年今渾源一帶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戰(zhàn)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
彭國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內(nèi)。其建國者史稱彭祖
苴國
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來廣元建立苴國相傳苴國因兵災(zāi)和旱災(zāi)鬧了糧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決了他們的困難。既賺錢又出名,苴國后為秦所滅。
魚國、魷國
留在三峽當(dāng)?shù)氐陌腿?從文獻(xiàn)得知,春秋時建有魚國、魷國等小國,為庸國之附庸。后并于楚。
軫國
首都在在今湖北應(yīng)城縣西。軫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同時居此。春秋時期滅于楚
扈國
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zhàn)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于列強(qiáng)相互吞并的戰(zhàn)爭
荀國
周成王初年,荀國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之臨汾故郇城;荀國后為晉所迫,沿汾河流域南遷至今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最后還是為晉所滅。
邶國
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周武王伐紂滅商,西周政權(quán)建立,邯鄲劃屬邶國,屬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紂王的兒子武庚也居住邶國。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繼位,其叔周公旦攝政。因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與周公旦不和,便與武庚等聯(lián)合發(fā)動叛亂,史稱“管蔡之亂”,但叛亂不久就被鎮(zhèn)壓,邶國的封號被取消,邯鄲又劃歸衛(wèi)國管轄。
(這個國沒到春秋就沒了。)
桐國
桐國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時,桐國大體為楚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后,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qiáng)鄰環(huán)伺的春秋時代,弱小的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揣摩大國的臉色,估計后來是被楚吞了。
極國
周初,極國(姬姓小國)城邑.公元前年(春秋隱公二年)魯大夫展無駭帥師滅掉極國。
賈國
西周時,周康王姬別把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封于賈,建立賈國,號為賈伯,作為周朝的附庸國,春秋時,賈國被晉國所滅。
祭國
最早為商王朝的邦國,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滅商后也將祭國滅掉,重封后的祭國在春秋初年,鄭國東遷時被滅。
毛國
西周時周文王之子鄭從最早的封地今陜西華縣轉(zhuǎn)封到今洞南宜陽(即毛泉)的毛國后,便以國為姓,產(chǎn)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時,當(dāng)時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公元前年?duì)帄Z失敗,毛伯南逃楚地,毛國被滅。
根牟國
根牟莒州沂水縣南有牟鄉(xiāng),即古根牟國
其他國家資料一筆帶過的有絢國、翨陽國,有窮國、道國、微國、柳國、豐國、六國、瑕國、姜國、觀國、大庭國、駘國、岐國、箕國、莘國、逼國、倪國、
甲父國
今山東金鄉(xiāng)(其他資料無)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yy/1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