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玲是昌樂縣第二實驗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自年始她負責著學校惠民、資助、扶貧等工作,忠實地履行著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自年工作至今的24個年頭里,她無怨無悔地侍俸公婆及自己的爹娘,給予了家中老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實際行動為家庭其他成員作出了表率,贏得了單位同事和親朋好友的稱道,同時也塑造了一個“現代好兒媳、好妻子、好女兒、好母親”的典范形象。
幾十年如一日照顧父母公婆
趙士玲的婆婆患有氣管炎,體弱多病,常年吃藥,公公得過腦血栓。當時的生活條件差,為了不讓老人挨凍,每年不到八月十五,趙士玲便讓人拉來過冬的煤炭;夏天天熱,她便早早給老人買來電風扇、涼席,每隔一段時間,趙士玲會為老人曬好洗澡水,幫著老人洗澡梳頭。
為了讓公公婆婆過得舒心,趙士玲逢年過節總是早早給他們買好過節的衣服。盡管日子有些緊巴,但隔三岔五她就會給老人一些零花錢。二老高興,逢人便夸自己的兒媳婦孝順,就像是自己的親生女兒。每每聽到公婆對自己的評價,趙士玲濕潤了眼睛,她懂得老人的心思,婆婆生養有五個兒子,但沒有女兒。老人那份極其渴盼有女兒“小棉襖”呵護的心情可想而知。趙士玲說:“丈夫的爹娘,當然也是自己的爹娘,這是做‘女兒’應盡的孝道。”
趙士玲年邁的母醫院,經醫生診斷,需要放支架。母親知道這要花很多錢,就央求孩子們不要給自己治療了。看到母親被病痛折磨得整夜呻吟不止,趙士玲心痛不已,她流著淚和丈夫商量說:“為了養活幾個孩子,咱娘受盡了苦,也遭盡了罪,沒過幾天安生日子,她老人家不容易,我們要想方設法治好咱娘的病啊。這幾年我也管理著這個家,攢了一點積蓄,不多,三萬多塊錢,全部拿出來給娘治病。再沒有,咱就是借,反正砸鍋賣鐵也要治好咱娘的病。”
母親的手術做得非常成功,趙士玲對她的照料更是細心,每天變換著花樣做飯菜,往醫院里送。怕母親寂寞,她托人買了收音機,每天調換著戲曲頻道,和母親聽戲。在趙士玲精心的照顧下,母親身體恢復得很快,不久就病愈出院了。
看到趙士玲和老人的關系如此融洽,鄰居大娘很是羨慕:“她嬸子啊,你真有福氣,兒女們都這么孝順。”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天,母親把趙士玲叫到跟前,遞給她一疊錢,說:“這是這些年我攢的錢,不多,三千多塊,都是你平時給我的零花錢,我也沒別的用處,你拿去花吧。”趙士玲笑著推了回去,開玩笑說:“娘,我們不能花你的私房錢,你攢著吧,攢夠了,到時候給你外孫買房子。”
在趙士玲耳濡目染的教育引導下,兒子長大了,變得懂事了,在今年母親節那天,趙士玲收到了來自兒子的禮物——一束康乃馨,里邊帶著兒子的祝福:“對于賜予我們生命、呵護我們成長、教會我們生活的母親,我們怎么能不感激、祝福!這束鮮花叫溫情祝福,正是我們面對母親的心情。媽媽,我愛您!請讓我接起你們愛心的接力棒吧!”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人有盡孝之念。”趙士玲用默默無聞的付出與奉獻,詮釋著中華傳統文化中“孝”字的深刻含義。
趙士玲90多歲的老父親不慎從炕上跌下來,摔折了胳膊,加上受大哥哥因病去世的打擊,從此生活不能自理。給老人理發時,趙士玲便讓丈夫扶著父親,自己用剪刀剪完一側再剪另一側,即便是鼻子里長出的鼻毛她都會細心地用小剪子剪掉,整理完畢再用溫水仔細給老人擦臉。
為了不讓老人身上起痱子,每到星期天,趙士玲都會讓丈夫幫著給父親擦洗全身。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大小便全在床上,有一次為了給老爹接屎,她端著盆,讓老人噴了全身,但她毫無怨言,過后,她細心地給老人擦洗干凈。這種情況愣是堅持了好幾年,老父親去世了,她放聲慟哭,作為女兒,她無法割舍那種與親人相守之情。
趙士玲幾十年來踐行“以孝治家”的行動,感動著左鄰右舍,感動著自己的親人,感動著社會。
原標題:《第九屆“濰坊市十大孝星”趙士玲:幾十年如一日照顧父母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