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據山東工人報消息,“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圣灃給我機會、幫我成長,圣愛基金的設立、行孝金的實施等讓員工有安全感、歸屬感……感恩平臺的培育,我們一定努力工作,共同實現企業穩健發展。”圣灃食品集團樂港熟食財務部員工劉孝娟在她的幸福感言里寫下了這樣一段的話語。她的話,也說出了昌樂縣許多職工對“幸福企業”的體會。
今年以來,昌樂縣總工會以全面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為導向,繼續創新路徑和內容,不斷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在縣域內開展“幸福企業”創建活動,全面增強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山東世紀陽光投資多萬元打造“職工發展心理體驗中心”,投資近30萬元設立朱劉街道、桂河社區等“心理健康服務站點”5個,構建起街道、部門、社區、大型企業四級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今年以來,開展團輔20余次,個案咨詢多人次,已惠及職工余人。
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全面維護職工權益讓廣大職工過上體面生活的基礎上,昌樂縣總工會精準施策,創新推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穩定隊伍、提升素質、促進發展,讓廣大職工過上富足的生活。圍繞三孩政策下女職工面臨的“幼有所育”問題,他們適時探索“條件成熟的企業獨立辦”“企業集中的園區共享辦”“職工密集的社區集中辦”三種模式,實施“爭取黨委政府優惠政策、示范性托育機構優化獎勵補助、托育嬰幼兒工會會員直接補助”等“十條措施”。目前,撥付5家托育服務示范點優化獎勵補助35萬元,為工會會員嬰幼兒入托每人每年提供元的補助。
同時,縣總工會聚焦目標導向,暢通“三個渠道”賦能成長,把待遇提上來,讓廣大職工過上想要的生活。“多梯次培訓”拓展技能提升新空間,“多通道晉升”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鼓勵企業按照各自實際,探索分級晉升通道。山水水泥公司今年4月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目前已自評專業技術人才38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人員50余人。
“多方式融合”打造創新增效大舞臺。今年3月,昌樂成立濰坊市首家縣級工友創業聯盟,把40多家工友創業園和部分合作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帶動4萬多名群眾就近就業,實現產值10億多元。成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聯盟,全縣15家省、市、縣三級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實現“技能共享”、助力“產業共贏”。(楊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