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宋餅是源于山東省昌樂縣馬宋(現(xiàn)為營丘鎮(zhèn))的一道傳統(tǒng)面食,故稱之為馬宋餅。至于起源于何時,由于年代久遠,故無從考究。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魯東南士子進京趕考的必經(jīng)之地。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jīng)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于馬宋餅便于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yōu)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馬宋餅為一張三層油餅,烙花均勻細密,晾透用手一抖即散開,中間一層薄如蟬翼,光滑透明,極具美感。吃起來不但松軟可口,油而不膩,微咸清香,而且開人脾胃,營養(yǎng)豐富,是一獨特的人間美食。
由于世代相傳常年烙餅,搟餅、烙餅的手藝逐漸形成了一套完美熟練的技藝,從和面、搋面、揉面、打油、醒面—做墼子(餅胎)—醮油—合墼子—搟餅—掛軸—打鏊子、燒鏊子、烙餅、翻餅、甩餅上繩、晾餅、收餅入蒲囤子。整個工藝流程十分嚴(yán)密,缺一不可,技術(shù)要求全面、嫻熟。
馬宋餅以其獨特的技藝、樣式、口味、色澤傳承著昌樂地方飲食文化和風(fēng)俗歷史,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現(xiàn)已被評為“濰坊名吃”、“山東省名小吃”、“中華名小吃”,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都作過專題報道。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yy/1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