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生人不詳?七位古人生于此日,帝王將相后皆有,結局各不同
文:枯木
筆者前文關于端午節習俗起源考中,綜合分析了10種說法,得出端午節最早是源自先秦時期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的說法,從而在這一天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驅毒辟邪,諸如掛菖蒲、懸艾葉、薰蒼術、沐蘭湯、飲雄黃酒等,然后經過歷代紀念先賢活動的加入,逐漸演變成如今的端午節。
關于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說法的原因,我們文章討論過,這在先秦文獻,《禮記》、《呂氏春秋》、《夏小正》、《大戴禮》等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大致由于星象、氣候以及古時瘟疫流行有關,出于對未知世界的不了解,因而產生了恐懼心理,并延伸為五月五日出生的人是不祥之人,會給門戶造成危害,因而此日生人多被予以偏見或拋棄。
如今我們知道這些是迷信和附會,自然不信。可是古人卻不這樣認為,反而很固執。那么,端午生人難道真的會帶來不祥嗎?歷史上有沒有此日出生的名人?他們的命運難道真的是不利于門戶嗎?筆者翻閱文獻資料,找到七位有確切記載的生于端午節的歷史人物,男女皆有,并且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
這七位端午節出生的名人,無一不是赫赫有名,帝王將相后都有。按照出生年代分別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西漢權臣王鳳、東漢重臣胡廣、東晉名將王鎮惡、西夏開國帝王李元昊、遼國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和北宋徽宗趙佶,下面我們就一一簡單介紹其生平以及結局。
一、孟嘗門下客三千,雞鳴狗盜出馮諼
《孟嘗君》
徐鈞
誕當五月命于天,齊戶風謠恐未然。
若使當時真不舉,吾門安得客三千。
孟嘗君田文,戰國時齊國宗室,權臣靖郭君田嬰之子。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廣羅天下任俠、善養士著名,門下食客數千人,聲名載譽于諸侯。齊湣王時擔任齊相,擅權震主,合縱韓魏攻秦楚;被齊湣王排擠后,出任魏相,聯合秦、趙、燕共伐破齊,逼走齊湣王。齊襄王立后,居封地薛邑,死后謚為孟嘗君。
《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記載,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是小妾的兒子,生于五月初五,田嬰認為是惡月惡日生人,讓其母將田文拋棄不養,其母偷偷把他養大。后來被田嬰看到,便責罵田文母,田文問:“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田嬰說:“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意思是五月子,生長快,可與門戶一樣高,這樣將對父母不利。(注:古代的門專指兩扇門,戶則為單扇門)
于是田文便和其父辯論,并說出一番古代邏輯學的樸素理論。田文問:“人生受命于天乎?將受命于戶邪?”田嬰沒有回答,田文又說:“必受命于天,君何憂焉。必受命于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大意為,如果人受命于天,那么養不養田文,對田嬰都沒有影響;如果不受命于天,而是門戶,那么只需要把門戶增加很高,誰還能長得那么高呢?因而從兩方面來說,五月五日生人和父母命運都沒關系。
田文這番話很精辟,以至于打動了田嬰,對田文刮眼相看,后來田文又勸其父親廣散家財,禮賢下士,招羅賓客,于是蜚聲諸侯。田嬰看田文很有出息,便立田文為太子,后來田文繼承父親封地,為薛公。田文對待門客,不問出身貴賤,一律平等厚待,故而使得天下俠士亡盜云集,食客多達數千人,比較著名諸如“雞鳴狗盜”以及“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都為人熟知,這為田文在以后諸侯之間縱橫捭闔打下基礎,從而得以叱咤諸侯,成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不過,以筆者觀感,孟嘗君和其他三公子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其他三公子大體以國事為重,孟嘗君則以一己之私為重。因被秦昭王囚禁,便聯合韓魏攻秦;因齊湣王猜忌自己,便聯合秦趙燕魏攻打自己母國齊國,逼走齊湣王。甚至路過趙國,僅僅因為人們譏笑他身材矮小,便和賓客砍殺數百人,滅一縣而去,可謂殘暴肆虐。
田文廣羅盜賊亡客,以至于薛地風氣不正,司馬遷說:“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而孟嘗君雖然廣大門戶,得以善終,不過因為諸子爭立,分崩離析,導致齊魏共滅薛,滿門被殺,最后田文絕嗣無后。
二、外戚專權王氏興,王莽篡權由王鳳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王鳳(公元前?年—公元前22年),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哥哥,漢元帝即位,王氏四兄弟(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分別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王鳳曾提拔侄兒王莽,封為新都侯。王鳳生病時,王莽侍奉左右,衣不解帶,王鳳大受感動,臨死囑咐王政君及帝照顧王莽,從此王莽得以進入仕途。
在《漢書》中沒有記載王鳳出生年月,在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卷二·五六·五月子不舉》中有記載:“王鳳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曰:‘俗諺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后為孟嘗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舉之。”
王鳳雖為外戚,權傾一時,不過在當時還算相對忠貞,并無異志。接替他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而輔政者,為其從弟王音。王音在職七年,王鳳之弟王商接替輔政,為大司馬衛將軍,三年而卒。由王鳳之弟王根為大司馬驍騎將軍輔政,在職四年而病免。而后由王莽為大司馬,從此開始王莽時代,最后建立新朝。
三、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廣》
徐鈞
六朝黃發老三公,固位依違善取容。
真是鄉原為德賊,如何至德比中庸。
胡廣(91年~年),字伯始,南郡華容縣(今湖北監利)人,東漢時期重臣、學者。《后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記載,胡廣初舉孝廉,后中策試第一。歷任尚書郎、尚書仆射、汝南太守、大司農、司徒、太尉等職,因擁立漢桓帝有功,獲封安樂鄉侯,尋以特進征拜太常,遷太尉。漢靈帝繼位后,拜司徒、錄尚書事。熹平元年(年),胡廣去世,年八十二,謚“文恭侯”。其追贈及葬禮規格,為東漢中興以來人臣之最。
胡廣博學多聞,史稱其“學究五經,古今術藝畢覽之”。他在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為后人研究漢朝官制留下了寶貴資料。又在選舉上主張“選舉人才,無拘定制”。但他性格圓滑,柔媚宦官,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稱,歷事六朝,為官三十余年,史稱“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師為其作諺語道:“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關于胡廣生于五月五日的記載,見于宋代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有多處收錄,如卷三十一《時序部十六》載:“《世說》曰:胡廣本姓黃,五月五日生,父母惡之,置甕中投于江,胡翁聞甕中有兒啼,往取之,養為子,遂七登三司。”
四、千古名將王鎮惡,南征北伐威名傳
《九日有感一首》
王阮
舉國無人分智囊,滿川龍血戰玄黃。
百年馴致文明地,一日盡為荊棘場。
關輔渴思王鎮惡,蜀人尤喜杜黃裳。
小臣試草中興頌,準擬還京奉上皇。
王鎮惡(年~年),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縣)人。東晉末年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河東太守王休之子。《宋書·列傳·卷四十五·王鎮惡傳》記載,“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王猛反而不這樣認為,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于是給其起名“鎮惡”。
王鎮惡頗讀諸子兵書,長于謀略,處事果斷。前秦敗亡后,隨從叔父王曜投奔東晉,客居于荊州,起家臨澧縣令。東晉義熙五年(年),受到太尉劉裕(后來的宋武帝)賞識,授太尉參軍,參與北伐南燕,頗有戰功。義熙八年(年),拜振武將軍,身先士卒,平定荊州刺史劉毅,冊封漢壽縣子。義熙十二年(年)八月,聯合名將檀道濟北伐后秦,攻克洛陽、潼關和長安,滅亡后秦。遷安西司馬、馮翊太守,輔佐桂陽公劉義真(劉裕之子)鎮守長安。
王鎮惡為千古名將,經常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在平定劉毅之戰中,身中五箭,手中所執的槊也被射中折斷,因而非常勇猛。然而有個缺點,就是貪財,每次戰勝后,縱容部下擄掠錢財。曾經在攻占長安后,有人舉報王鎮惡把后秦末代皇帝姚泓的帝輦藏起來,有異志。結果劉裕秘密派人調查,才發現王鎮惡讓人把上面的金銀都剔除拿走,卻把車輦扔在路旁,于是劉裕便安心了。
由于王鎮惡的祖父王猛為前秦丞相多年,甚得人心,而王鎮惡又新立大功,所以晉軍皆忌之。中兵參軍沈田子歷來和王鎮惡不和,便與傅弘之多次對劉裕說:“鎮惡家在關中,不能夠信任”。因而王鎮惡受到太尉劉裕猜忌,任命沈田子為安西中兵參軍、龍驤將軍、始平太守作為牽制。
義熙十四年(年),胡夏赫連勃勃侵擾邊界,劉義真遣沈田子距敵,沈田子擁兵不前。王鎮惡對此頗有貶低言辭,結果激怒了沈田子,于是矯詔邀王鎮惡到傅弘之的大營舉行軍事會議。正月十五日,王鎮惡到后被沈田子宗族親信沈敬仁殺死,時年四十六歲,沈田子又到軍營殺了鎮惡兄基、弟鴻、遵、淵及從弟昭、朗、弘共七個人。后沈田子因矯詔被殺,劉裕登基后謚號為壯侯,配享宋武帝廟庭。
五、文韜武略李元昊,三分天下宋夏遼
《西江月》
楊慎
三百余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垂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夏景宗李元昊(年~年),黨項族,銀州米脂寨(今陜西米脂縣)人,西夏王朝開國皇帝。祖父李繼遷被遼封為為夏國王,父親李德明被遼封為“大夏國王”、宋封為夏國王。宋天圣九年(年),元昊繼位,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年),李元昊對遼宋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創制西夏文,頒布禿發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稱帝后,西夏與宋朝的關系徹底破裂,經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從而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宋史·列傳·卷二百四十四·夏國上》記載,“元昊五月五日生”,小字嵬理,“圓面高準,身長五尺余”。“性雄毅,多大略,善繪畫,能創制物始”,“曉浮圖學,通蕃漢文字,案上置法律,常攜《野戰歌》、《太乙金鑒訣》”,可見李元昊雄才偉略,文武全才。然而其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以至于在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年),為次子寧令哥所弒,享年46歲,謚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六、遼代皇后蕭觀音,女中才子自縊身
《懷古》
蕭觀音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蕭觀音(年~年),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遼代女詩人。《遼史·列傳·卷一·后妃傳》記載:“道宗宣懿皇后蕭氏,小字觀音,欽哀皇后弟樞密使惠之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重熙年間,被燕趙國王耶律洪基納為妃,生太子耶律濬。重熙二十四年(年)耶律洪基繼帝位,被立為皇后,尊號懿德皇后。大康初(年),宮婢單登、教坊朱頂鶴誣陷誣蕭后與伶官趙惟一私通,被賜自盡。乾統初,追謚宣懿皇后,合葬慶陵。
遼代翰林學士王鼎撰寫的《焚椒錄》記載,蕭觀音降生之時,“母耶律氏夢月墜懷,巳復東升,光輝照爛,不可仰視。漸升中天,忽為天狗所貪,驚寤而后生,時重熙九年五月己未也。”其母告知其父,其父曰::“此女必大貴而不得令終,且五日生女,古人所忌,命已定矣,將復奈何!”
蕭觀音是歷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女詩人,其深受中原漢文化熏陶,具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遼道宗評價:“皇后可謂女中才子!”。蕭觀音的詩詞傳世有15首,風格既有豪放,也有婉約,“詞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
七、書畫雙絕宋徽宗,靖康之恥亡國種
《在北題壁》
趙佶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宋徽宗趙佶(年~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宋徽宗即位之后啟用新法,重用蔡京、楊戩等奸臣,過分追求奢侈生活,修建艮岳,興起花石綱,從而使得國力衰弱,風雨飄搖,內部農民起義迭起,外部異族大舉入侵。
宋徽宗雖然雖然昏庸無能,不過在藝術上的造詣極高,其繪畫和書法自成一體,促使宋代藝術有了空前發展,是歷史上少有的藝術型皇帝之一。靖康元年(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年)死于五國城,時年54歲。
在《宋史·本紀·卷十九·宋徽宗》記載,宋徽宗生于元豐五年十月丁巳,而在南宋詞人周密的筆記體史書《癸辛雜識》記載:“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為天寧節。”
八、結語
以上就是歷史上記錄的七位生于五月五日的歷史名人,由于歷史文獻只記載名人大事,因而不可能記錄生于此日的普通人。不過可以肯定,人的命運和生日是沒有關系的,至于生于端午節的人不祥更是毫無根據。
比如以上七位名人,都生于端午節,并且貴為帝王將相后,可是結局各不相同,有長壽有善終,有兇死也有自縊,這和歷史背景以及個人行為境遇有關,不過就其生平而言,都是具有顯赫經歷,廣大了其家門戶,因而,端午節生子不祥的說法可以休矣。
/6/16榆木齋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漢代司馬遷編撰
《漢書·列傳·外戚傳》東漢班固編撰
《西京雜記·卷二·五六·五月子不舉》漢代劉歆著
《后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南朝(宋)范曄撰
《宋書·列傳·卷四十五·王鎮惡傳》南朝(梁)沈約撰
《太平御覽》宋代李昉編纂
《宋史·列傳·卷二百四十四·夏國上》元脫脫等人修撰
《宋史·本紀·卷十九·宋徽宗》元脫脫等人修撰
《遼史·列傳·卷一·后妃傳》元脫脫等人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