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我囯古代中原對黃河下游及東部各部落的統稱。先秦時代,中原王朝泛稱中原四周的南方部落為“蠻”、北方部落為“狄”、西方部落為“戎”、東方部落為“夷”。
我們都知道,商朝末年,商朝大軍正在東方與東夷部落大戰之際,西方的西周趁機出兵攻進商都朝歌,商紂王帝辛最后落了個身死國亡的境地。
那么,這個東夷部落究竟有何神秘,竟然能與中原的商朝大軍交戰多年而不倒呢?
現代考古研究表明,東夷族人是以泰山為中心創造出來的燦爛輝煌的文化,東夷文明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東夷部落在遠古時期以采集和漁獵為生,到黃帝時期已是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部落聯盟體。
那時的東夷部落還發明了一個在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兵器——弓箭,“夷”字就是從弓的,弓箭的出現讓遠程攻擊成為可能。
那位與黃帝大戰的蚩尤大帝,當時的大本營就在東部。當時有東、西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即東部蚩尤率領的“九黎集團”和西部炎黃部落的“炎黃集團”。蚩尤率領九族會盟之地就在“崇陽山”,位于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部的營丘鎮。
在那場史前大戰“涿鹿之戰”中,蚩尤惜敗于黃帝,東夷部落也就暫時臣服于中原的炎黃部落。
黃帝為了穩定地統治東夷部落,先后派出了自己的兒子少昊和嫡孫顓頊前往東夷治理。
據說少昊在誕生之時,天空出現了五只鳳凰,并落在院子里,因此少昊又稱為鳳鳥氏。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
后來,少昊娶了東夷部落聯盟里最大部落鳳鴻氏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
當少昊被黃帝封為東方天帝時,又有鳳鳥飛來,于是,少昊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
不久,少昊又遷都曲阜,其所轄部族均以鳥為名,有鴻鳥氏、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等,共24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即使如此,東夷人也一直以一種游離的形式存在于中原王朝的管轄之外,從來就沒有完全臣服于中原的王朝,而且還多次向中原的王國發起挑戰,有時還占盡上風。
商王帝乙(紂王之父)時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東方的東夷人有一個叫做人方的方國最為猖狂,在甲骨文的記載中,就出現了多次人方向商朝腹地進攻掠奪人口的現象。
為了徹底征服東夷,帝乙特意下令集合眾多屬國的軍隊,加上商朝自己的軍隊,在經過占卜和祭祀之后,大軍向東夷進發。
在商軍的打擊之下,東夷人節節敗退,但是帝乙并沒有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東夷人也沒有被徹底擊敗。
在商朝的軍隊回師之后,東夷人再次叛亂,帝乙被迫再次出兵,可以這么說,在商朝的最后幾十年間,東夷人的問題一直是商王朝的首要問題,也正是東夷人將商王朝拖入了戰爭的泥潭,并最終導致讓西方的小國周國有機可乘。
商紂王在位期間,繼續發重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在商軍的征討下,東夷人大敗,大量的東夷人被俘虜成為奴隸。
而此時,商紂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把商朝的主力軍隊放在東夷之地,用來防止東夷人的再次叛亂,這就造成了商王朝國都朝歌的兵力空虛。
公元前年,經過精心籌備的周武王發起進攻商朝的戰役,商紂王倉促之下,來不及調回遠在東夷的商軍主力,只得集合了大量的奴隸、戰俘及一部分守護商都的親兵迎戰。
在決定性的“牧野之戰”中,結果毫無懸念,大量的東夷俘虜陣前倒戈,商軍兵敗如山倒,紂王在少量的親兵護衛下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姜太公于齊國,東夷勢力大大被壓縮。后來隨著齊國的強大,東夷人逐漸退出了中國歷史的主舞臺。到春秋末期,東夷人完全融入了華夏族。
東夷人不僅融入了華夏族,而且他們的鳳文化也和華夏的龍文化合并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龍鳳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東夷這個名詞,在秦漢以后又多指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