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作者:樊光湘來源:青州市委*史研究中心編審:何良慶)
我曾記得:“在日本吉野市世界上唯一的柿子博物館有這樣的記載:‘世界上柿子的主產國為中國,柿餅的集散地為青州……’”
據我了解,青州市王墳鎮上白洋村是青州市柿子的富產區,尤其是柿子溝景區是全國攝影愛好者的首選之地之一。同時,柿子溝景區深入探索柿子加工的深加工技術,除加工成柿餅外,還加工有柿子酒、柿子茶等,每年都有許多國內外朋友來青州柿子溝參觀商談。如今,上白洋村的柿子酒、柿子茶、柿餅等系列產品,已經通過智慧旅游平臺走向游客,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走上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柿子溝景區處于群山環抱之中,具有原生態、原汁原味、野生野性的特點,位于上白洋村和下白洋村之間,是從王墳鎮去仰天山公路邊的一個山谷。離濟南約公里,離青島約公里,離青州城區約25公里,距臨朐紅葉谷17公里,山谷的不遠處便是釣魚臺水庫,山谷的對面就是當地著名的風景名勝石人山,整個風景區總面積畝,自然生態保存完好,90%以上的山地被茂密樹木覆蓋。山村中大小柿樹近萬株,年產柿子一百萬斤左右,青州柿子質量上乘,早在明清時期就是青州府進貢之良品。近代以來,青州柿餅尤以柿子溝柿餅為主,暢銷韓日等國,是地區創匯的支柱之一。景區融山水于一體,集風情民俗于一身,是一個別具特色的農業觀光旅游區,這里還是魯中山區有名的柿鄉。
遠近聞名的柿子溝村——上白洋村,三面環山,是一個只有戶、人的小山村。村里的山谷有十幾里長,村中有一小溪由山間流下,彎彎曲曲穿過村子。因而,這里的家家戶戶均背倚大山,面臨溪流,村落中、山谷里,長滿了各種果樹,柿子樹居多,故名柿子溝。柿子產業歷來是這里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家家戶戶都種有數十棵柿子樹,而秋日紅彤的柿子正像小燈籠一樣點亮了這里的生機。柿子溝柿樹數量高達10余萬株,是魯中山區最大的柿子溝,這里的柿子尤其是磨盤柿以“個大、汁濃、味美”享譽海內外,特別是把柿子做成柿餅,那是最好的美食。一到金秋,當一縷秋風吹過,柿子溝的柿樹在歷經陽光雨露后,隨秋意漸濃慢慢成熟,迎來滿樹碩果累累,漫山遍野變得五彩斑瀾,柿子溝就會綻放最美色彩,仿佛一片橘紅色的海洋。走進村子,能看到成排成片的柿子,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朋友在歡迎你。除了柿子,這里還有滿山的*櫨紅葉,深紅淺*,層層遞進,搖曳成秋日里最絢麗的天然錦繡。此般美景怎能“躲過”游客們的追捧?這不,剛到周末,各地的自駕車就把村里的停車場塞得滿滿當當。
10月23日上午,秋高氣爽,陽光晴好。青州市王墳鎮上白洋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濰坊彌水文化學會組織的青州、臨朐、壽光、昌樂、濱海五個縣市區的80多名會員,共同探訪上白洋村新農村的建設成果,深入了解上白洋村脫貧攻堅的進程。恰巧,相遇中國風景區攝影網副總版主武文斌、秘書長王秀芝等領導、攝影家及旗袍研究會田娟等一行20人到青州市柿子溝景區考察并與青州柿子溝景區正式簽約設立“美麗鄉村中國行網紅攝影地”,為廣大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又提供了一處集攝影、休閑、驢行、游樂、賞柿子、農家院等特色的攝影創作基地。
“要知道,過去的上白洋村可不是這樣,因為土地大多都分布在山上,且無法澆灌,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如今,上白洋村依靠上級的大力扶持,以‘打造美麗柿子溝,建設幸福白洋村’為目標,采取“村兩委+合作社’的運作模式,成立‘青州市柿子溝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搶注‘青州柿子溝’商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有力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使村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1戶全部實現脫貧,成為濰坊市旅游扶貧新典范。”剛一見面,老書記高維生就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上白洋村的“發家史”。
“近年來,青州市王墳鎮上白洋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組織*治功能和組織力的重要抓手,以紅色領航,綠色發展為主線,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充分發揮‘上白洋村·柿子溝’區位優勢,緊扣‘柿子溝鄉村旅游’戰略布局,把村民團結凝聚在*支部周圍,堅持舉‘生態旗’、打‘綠色牌’、念‘山水經’、唱‘柿子歌’,探索建立‘田園*建’‘柿歌*建’‘生態*建’等品牌,不斷強化*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讓基層*建穿上文化‘馬甲’,插上品牌‘翅膀’。通過用‘繡花’功夫做優做強做精特色產業,多舉措培育村集體經濟‘增長極’,實現了農民增收、村集體增收的‘雙增’目標。”
聽著老書記的介紹,看到沿路的風景,“一棟棟農房古樸典雅、整潔靚麗、錯落有致,小橋流水、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游人如織,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山區田園風光,這就是令人向往的鄉村生活,我感受到了上白洋村的新農村建設正在逐步推進,柿子溝景區發展越來越好。”美不勝收的鄉村新貌讓我心潮澎湃。
新任*支部書記高維堯接著老書記的話題向我們介紹:“近年來,我們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山村里的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項目的支撐,在上級領導和老書記的帶領下,我們集聚眾力,發揮村兩委引導、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參與的作用,精心打造景區基礎設施:一是以‘*支部+旅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以發展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成立‘青州柿子溝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人人參與、戶戶入社,探索出了一條村民擁護、生態和諧、環境友好、健康持續的旅游扶貧開發之路,村中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成為濰坊市旅游扶貧新典范。二是修路,成為“摘窮帽”的第一步。年4月,合作社拿出全部資金,加上濰坊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對點幫扶,共籌集資金46萬元,開始在村里修環山路。當年年底,就發動村民在跑馬古道上新修了10公里環山路、5公里的生產路,集生產運輸、護林防火、旅游觀光為一體,成為景區開發的‘先鋒路’、干群關系的‘連心路’,徹底改變了上白洋村沒有上山路,結束了山果山貨只能靠肩挑背扛的歷史,把路修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同時,合作社出資打造的8個院子完成修繕,帶動10戶村民將自己的小院改造成為農家樂飯店和賓館及文化大院,可以同時接納人用餐、人住宿,解決游客的吃飯住宿娛樂問題。三是依托青州柿子溝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挖掘資源。整合村內宋家大院、古石橋、古流蘇樹、張良觀星臺、石甕、石道人山、子房湖等人文歷史資源,挖掘娘娘嶺、銀葫蘆頂、神龜嶺、仙人嶺石人等等民間、神話傳說,立足村民山楂、香椿、核桃、花椒等傳統作物種植習慣,打造具有自然生態鄉村觀光、民俗文化體驗、生態農業建設等主要功能的生態旅游特色村。同時,建造接待中心、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實現4G信號全覆蓋。借鑒陜西袁家村等地經驗,配套室內衛生間、鋪設地暖火炕,提升接待品質,方便了游客,帶動了村中鄉村旅游健康有序規范發展。四是依托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辦法,村兩委從13戶村民手中流轉了6畝土地,采用微生物發酵土雜肥的辦法,種植有機標準特色蔬菜,并搶注了‘青州柿子溝’商標,在為游客提供放心蔬菜的同時,增加了合作社收入。同時,通過資金變股金,讓11戶貧困戶將實現雙重‘紅利’收益,合作社直接吸納1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使他們年收入均達1萬元,實現脫貧并有持續收益不返貧,合作社預計使用勞動力人,優先考慮本村及附近村村民。五是鄉村旅游開發帶動了上白洋村經濟發展,上白洋村殘疾人高維杰是村里的貧困戶,村里出資幫助特困人群打造了老酒坊,帶領他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同時,合作社通過收購香椿進行腌制加工,村民收入增加20萬元。探索香椿、柿子精細加工,將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更好融合,實現雙贏。六是‘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鄉村發展中,老書記高維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領我們不僅在村里建起農家書屋、文化大院,還給村里買了投影儀、幕布、音響,協調濰坊市呂劇團、《我是大明星》劇組等文藝社團赴村演出,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每到春節前后和農閑時,村民們都會自發到文化廣場上打鑼鼓、扭秧歌,整個村子歡聲笑語,喜氣洋洋,村民們個個精氣神兒十足。‘扶志就是要扶思想、扶信心,讓貧困群眾有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老書記經常對我說,‘暫時落后不可怕,我們有信心追上來、超過去。’總的來說,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上白洋村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也進一步增強了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上白洋村先后獲得‘鄉村旅游標桿示范村’‘科學發展綜合考核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尤其是年4月23日被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首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成為了一個具備自我發展能力的新農村,走上了一條村民擁護、生態環境和諧、健康持續的旅游扶貧開發之路。下一步,上白洋村將深入貫徹省委、省*府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按照‘誰申請、誰管理’的原則,切實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鑒先進旅游村的經驗,進一步提升接待能力和接待品質,通過由‘單打獨斗’向‘整體融合’的轉變,讓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不斷煥發鄉村振興新氣象,充分發揮首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示范帶頭作用,更好地為推動全省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版做出上白洋村應有的貢獻。”
從新老書記的介紹看來,好山好水好生態,無形中孕育出致富產業,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如何找準定位,不斷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激發動力,讓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設者的群眾成為維系生態環境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并充分調動群眾保護的主動性、提高群眾建設的參與度,努力實現環境美與生活富的共贏,才是培育村集體經濟“增長極”,實現農民增收、村集體增收的“雙增”目標的根本所在。
不經意間,我們已經走到村委前的小廣場,上白洋村和柿子溝景區的領導早己安排好了桌、椅、條凳,歡迎彌水文化學會采風團的到來。
采風團成員全部到齊后,舉行了隆重的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彌水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郭麟書主持,上白洋村*支部書記高維堯、彌水文化學會顧問趙立雙分別介紹了上白洋村和柿子溝景區的基本情況。魏在光會長講了這次活動的重要意義,對上白洋村兩委和柿子溝景區的周到服務表示感謝。房永江、高貴榮、曹光炬、孫桂玉、杜崇友等16位愛心人士自愿捐贈著作、書畫、剪紙等作品以及抗疫物資,體現了彌水文化學會會員們的高素質、高境界。
啟動儀式結束后,采風隊伍浩浩蕩蕩向柿子溝進發,大家先后游覽了古村、農家院、娘娘嶺、擊狗崖、接雷頂、大黑山、環嶺、銀葫蘆頂、張良觀星臺、瀑布、子良湖、石甕、*金嶺、熊貓谷、姑子庵、泉子溜、神龜嶺、*龍山、婆髻紅林、仙人山石人、轎頂山、金石棚等十幾個特色景點。所到之處,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生機勃勃,美不勝收的景區和鄉村新貌讓大家心潮澎湃,爭相用手機、相機定格美好畫面。
給我留下印象最新的是在石甕景點,大家一起感受了石甕溶洞面奇觀。石甕景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面,石甕溶洞面積近百平方米,石甕、石筍、石柱、石林、石幔、石盾、石旗、石瀑布、石花、石芽、蜂窩、象鼻、石羊、石龍和鵝管等多種堆積物應有盡有,充分展示出石甕溶洞面的幽、絢、險、奇等特點,引得大家爭相拍照。
讓人流連忘返的柿子溝景區之石道人山,海拔余米。石人山之所以出名,主要是該山之頂上凸立著十幾個形狀似人的立石。所以,這山也叫“十道人山”或“石道人山”。遠遠望去,這些石人突出于山脊頂端,高低錯落,疏密相間,巍然屹立,姿態各異。這些自然造就的石人,模樣不動似動,欲動非動,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感嘆大自然的*斧神工。
藍天之下,柿畫之間,游人忙著拍照,這是他們眼中的綠水青山;柿子溝景區周邊,村民呵護著一草一木,這是他們眼中的金山銀山。今日的上白洋村,山水在變,變得更美;山村在變,變得更富;群眾在變,變得更有致富信心。“柿畫田園、鄉愁柿子溝”呼之欲出,“綠水青山”正引來“金山銀山”,讓群眾共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
在休閑放松的同時,大家也都有了滿滿的收獲,通過這次的采風活動,我們親眼見證了美麗鄉村的建設和變化。
七年時間,上白洋村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山村,到年全村建設柿子采摘園、農家樂、寫生基地,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美景的旅游村轉變,再到年依托“柿子溝景區”實現人均收入1.2萬元,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畫卷徐徐展開。
從深藏大山無人知到漫山遍野皆是賞景人,從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到在家門口就能發家致富,青州市上白洋村用了七年時間。如今,據不完全統計,上白洋村年接待游客量達30萬人次,合作社直接增收40萬元,村民綜合收入達萬元。
在這里,七年時間,全村從事旅游業人數達到人,占全村勞動力比例達的33%。村民高紀鑫從一個外出打工的村民,到成為村里第一批投身鄉村旅游的參與者,再到變身年收入30萬元的農家樂經營者,腰包鼓了、日子美了。而像這樣的農家樂,上白洋村目前有十幾家。村里遍布的農家樂不僅能讓游客們吃上山里飯、住上農家屋,還把山里的果蔬銷往四方。“柿餅、杏仁、山核桃、香椿,這些以往我們來不及收就壞在地里的山貨,如今都換成了錢。”高紀鑫說,這多虧了當年村委那個“白手起家——發展鄉村旅游”的決定。
上白洋村蝶變的神奇“密碼”就是綠水青山“柿柿如意”。
幾年來,上白洋村經歷了從“自然上白洋村”到“生態上白洋村”,再到“美麗上白洋村”的巨大變化,發展定位的不斷升級和探索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深印刻在上白洋村的發展基因中。發展的背后,是上白洋村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化“兩山”實踐的最美詮釋……
相信未來的上白洋村,以紅色領航,綠色轉型為驅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綠水青山定能不斷釋放巨大效益,讓人民群眾持續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作為采風團成員,我將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多維度、多視角的去宣傳報道好上白洋村的建設,宣傳好鄉村振興工作,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讓我們共同期待上白洋村那一天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