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洪,昌樂縣紅河鎮將*堂(舊屬昌樂縣第六區將*鄉)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抗戰時期,曾任八區專員兼縣長的勤務兵,配兩桿大匣子。抗戰勝利后復員返鄉。育有一女七子,后牧羊終生。
將*堂原村,相傳是西漢大將*韓信率*東征時建村。舊村現已改造拆除,村民全搬遷入樓房別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將*堂人抗戰打*子的故事”很有名,雖然過去了兩千多年,但依舊被人們津津樂道。
附1:曾經的“空心村”,如今村民紛紛回轉,在村里圓了致富夢——將*堂:從“空心”到“舒心”的嬗變-08-16作者:本報記者 宋學寶本報通訊員 鄧有峰 滕江華來源:大眾日報
10年前,原本有口人的昌樂縣紅河鎮將*堂村只剩下76名老弱病殘幼村民,其余都到外地打工、尋找致富門路去了。而如今,這些在外漂泊多年的打工者幾乎全部回到了村子,安居樂業。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記者近日走進將*堂村,探訪其從“空心”到“實心”,再到“舒心”的嬗變之路。 □ 本報記者 宋學寶 本報通訊員 鄧有峰 滕江華2/3房子一度成空房 8月7日,記者赴將*堂村采訪。走在村東山嶺的路上,很遠就看到了一片深紅色——這個村的“鄉村別墅”群。村*支部書記李道德早在村頭等候,他一邊領著記者參觀,一邊拉起了村莊的巨大變化。 將*堂村地處丘陵,土質以麻剛砂為主,過去沒有水澆條件,完全靠天吃飯。盡管地不算少,人均達到4畝多,但由于產量低,村民生活水平甚至達不到溫飽。為維持生計,從年開始,村民陸續有人外出打工。、兩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外出打工者驟增,年下半年,口人的村莊只剩下了76人,村里2/3的房子成為“空房”,土地無人耕種,多畝耕地荒了多畝。“那時的狀況真讓人揪心,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不用多少年,這個有多年歷史的村莊就消失了。”村民秦立學說。 年底,在村民熱切期盼的目光中,將*堂村新一屆班子上任。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他們認真調查研究,商討對策。“村子要發展,要大變,必須換個思路。”李道德說。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 村班子成員長期生活在村里,對經濟落后的原因十分清楚:村里自然條件差,一是麻剛砂土質的山嶺薄地,二是沒有水澆條件。必須改變這一現狀!他們迅速行動起來,一邊積極向上級匯報,請求支持,一邊請人化驗土壤,看看最適宜種植什么。 很快,縣里派來了包村工作組。年春天,通過集資、捐助等方式,籌資8萬元,將*堂村建成歷史上第一座水庫,年6月又建成第二座,全村耕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年秋天,包村工作組籌資7萬余元,對該村耕地全部深耕70厘米,改良土壤。 經過化驗,專家認為將*堂村的麻剛砂地非常適宜種植果樹,種出來的果品糖分高,品質好。于是,從年起,祖祖輩輩習慣了種地瓜、小麥、玉米的將*堂村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種植*金梨、大櫻桃,村里60%以上的土地種上了果樹。為發展好果品業,這個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推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并注冊了“樂帥”果品商標,優質大櫻桃、*金梨在地頭就被搶購一空。年,果樹進入盛果期,戶均年收入六七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果品業,這個村還打出了休閑觀光農業的牌子,每年都舉辦大櫻桃采摘節,吸引上萬城里人前來采摘、購買。村民住上“別墅” 隨著村里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經濟快速發展,從年開始,常年“漂”在城里的打工者開始回流,重新拾起了久違的農具。截至目前,原先外出的村民除個別已在城內買房定居外,其余的全都回到了村里。 “過去我一直在昌樂城打工,主要是開車跑運輸,工作沒白沒黑,但每月收入僅有元左右。年回村后,我承包了15畝果園,另外自己還有5畝‘口糧田’,每年平均收入10多萬元,可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曾在外打工10多年的村民秦智亮對記者說。 將*堂村的房屋大多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多數已經破敗。村民腰包鼓了,就開始琢磨著改善住房條件。年下半年,這個村利用國家土地增減掛鉤*策進行舊村改造,建起了三排被村民稱為“鄉村別墅”的二層樓房,村民僅花了六七萬元,相當于樓房成本價的一半,就搬入了新居。 走進第二排第四戶李永三的“別墅”,只見上下多平方米的房間寬敞明亮,各類電器齊全,大廳里還擺放著幾盆花卉。“加上閣樓,這房子將近平方米。俺做夢也沒有想到這輩子能住上別墅!”李永三非常滿足。 李永三過去的3間土坯房是年建的,搖搖欲墜,刮風下雨時特別擔心。他種著19畝地,其中5畝*金梨、6畝大櫻桃,年收入10多萬元。“時間回到10年前,村民誰也不會想到會有今天的好日子。”李永三說。□點評 張志強(紅河鎮*委書記):將*堂村的變化說明,一個好班子至關重要。這個村的新班子主動求變,一心想改變村莊落后面貌,造福群眾。他們改變思路,引導村民向果品業轉型發展,并成立了合作社,帶領村民找到了一條致富道路。另外,外力的作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將*堂村的變化與包村工作組及礦機集團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他們在關鍵時候起到了助推作用。
附2:紅河:將*堂村的幸福之路來源:昌樂傳媒網 時間:-4-:25:06 作者:通訊員張靜 點擊量:
昌樂傳媒網4月15日訊(通訊員張靜)“忘不了故鄉,年年梨花放,染滿了山崗我的小村莊。”歌聲勾起了游子的思鄉之情,已在廣東經商多年的李建國,現如今重返家鄉,又見到了將*堂村那一片花開滿園的梨花。
連片的梨樹隨風起伏,鱗次櫛比的二層小樓房,齊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有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無不彰顯著愜意的現代鄉村生活……
“只記得以前村里漂亮的梨花、土路和小屋,現在眼前這干凈整潔的街道、高堂大屋真讓我眼前一亮。”李建國說。
近年來,將*堂以新農村建設作為載體,圍繞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因地制宜、綜合規劃,突出村美民富,豐富內涵,提升品位,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繪出了一幅“村美、業強、人和、民富”的鄉村美麗新畫卷。
將*堂村對該村農戶房屋進行了統一粉刷,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栽種綠化苗木、粉刷文化墻,改善了村內的生活環境。
“讓農村更像農村”,小阿陀社區主任趙光才介紹說,“將*堂致力打造旅游觀光、果樹采摘為一體的農家樂,不僅帶來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也好,村民住著舒適,還吸引了很多城里人來感受田園風光。”
將*堂緊抓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緊靠朱紅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圍繞打造紅河鎮“后花園”的目標定位,突出環境綜合整治、居民院落合理布局,把新農村建設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組織建設統一打造、整體提升,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全村老百姓鋪就了一條全新的幸福之路。
附3:
昌樂:樂帥櫻桃喜上市將*堂里采摘忙隨著氣溫攀升,昌樂縣紅河鎮將*堂村的大櫻桃也悄然上市了。今年的大櫻桃果實碩大、堅實多汁、果肉細膩、入口甜美,迎來了不少采摘游客,給將*堂村村民也帶來了可喜的收入。
在將*堂村,櫻桃樹上紅彤彤的小果子構成了一道豐收的風景線。據了解該村的大櫻桃有13個品種之多,主要以美早、早大果、紅南陽品種為主。由于該村土壤條件好、陽光充足,加之櫻桃種植由合作社統一指導、科學化管理,確保長出來的櫻桃天然無公害,因而每年都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前來采摘。“現在到了櫻桃熟了的時候了,這里的櫻桃核小、肉多、又甜,再就是沒有農藥,一點農藥也沒有,我們就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時候領著孩子、朋友上這里來摘櫻桃。”游客刁麗娟開心地說道。
來到將*堂一提起櫻桃,村支書李道德就收不住話匣子,他說:“我們將*堂村現在一共栽了多畝櫻桃,從這幾年來看,一畝櫻桃平均產量在多斤上,價格平均10塊多錢1斤,一畝地現在產值是1萬多塊錢,將*堂村所有栽櫻桃的,家家戶戶的經濟水平能迅速提高,收入非常樂觀,栽櫻桃確實是一門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來,昌樂縣紅河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子,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經過幾年的發展,將*堂村正從單純的櫻桃種植向櫻桃采摘、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延伸了產業鏈條,農民的生活條件有了質的提升。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