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昌樂縣的雷丁汽車公司創始人,網上實名舉報縣委書記事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省市聯合調查組的調查估計尚需時日。盤點舉報“父母官”的內容集中在兩點:一是為彰顯個人*績,以求獲得提拔重用,逼迫公司10個月虛報產值46.83億元;二是縣里不再為公司延續貸款和融資提供擔保,致使企業資金鏈斷裂,陷入停產狀態。
對此,網絡輿論一片嘩然,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剛開始的幾天,輿論幾乎一邊倒,多數人同情企業家,認為不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不會出這損招,竟敢和父母官“掀桌子”,把*企關系的另一面曝光。聯合調查組的及時介入,暫時控制了輿情的發酵。之后,隨著雷丁汽車發展過程和當地*府扶持擔保情況的披露,事件風向出現反轉,更多的人轉而理解和支持縣委的決策。
原來,雷丁汽車因盲目擴張、經營不善,已經到了資不抵債、舉步維艱的地步,客戶預交的購車款和縣里給予擔保的巨額貸款也無力償還。昌樂縣的財*狀況在濰坊各縣市區排名居于下游,加之三年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繼續為企業擔保或抵押巨額貸款和融資、承擔舉債風險,不僅國家*策不允許,而且全縣納稅人和財*供養人員也不會答應。可見,縣委、縣*府的果斷止血,于情于理于法都應當值得肯定。
雷丁公司的遭遇,既是新業態下企業轉型中的陣痛,也是自身經營短板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它仍然陷入了過去不少國營企業衰敗的老路,在當下的民營企業中并不是個例。而判斷*府作為與不作為的標準,則應當看決策是否理性和經得起檢驗,是否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和*企關系的良性回歸。
那么,作為瀕臨停產的雷丁汽車公司,接下來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冷靜反思,痛定思痛
雷丁公司陷入目前的窘境,主要原因在于:(1)前期的順利和成功帶來思想膨脹,助推了盲目收購擴張,急于做大做強、一口吃成個胖子;(2)企業缺乏人才、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老板憑主觀意志決策,一人說了算,這是民營企業的通病,也是魔咒;(3)企業掙錢了不珍惜,不是優先投入技改、市場開拓和再生產,而是先奢華消費、炫富以嘩眾取寵,缺錢了再找銀行、找*府;(4)不能預見和承擔形勢和*策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缺乏自救能力和對策,一旦行業及信貸*策收緊,便六神無主。
企業轉型升級大方向是對的,但應量力而行并有充分預期。如果年和年的雷丁,在兩起收購案的決策上再慎重些、再穩妥些,或者二者選其一,集中精力打造經營,那么或許不至于出現后來的局面。并不是有人說的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不順,才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兩次的“蛇吞象”其實就已經暗藏了這場危機。需知貸款和融資是需要償還的,*府的擔保抵押也不是沒有限度。在民營企業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府的職能是扶上馬送一程,不可能包攬一切、代為風險兜底。至于能否生存發展、做大做強,關鍵還是看企業自身有無能力活力。
其次,清產核資,再做決斷
在經過了這一輪波折之后,雷丁公司最緊迫的任務是徹底清產核資、抄出家底。資金和產品盤點有剩余的話,首先兌現經銷商的預付款,然后歸還*府的擔保貸款。如果資不抵債,應考慮整體拍賣或轉讓陜西咸陽“秦星新能源基地”和“川汽野馬基地”,保留已辦到山東昌樂的新能源汽車資質和低速電動車基地,以圖東山再起。
去年以來,伴隨著雷丁低速電動汽車的衰落,其原有的經銷渠道逐漸被其他車企占領,形形色色的非雷丁低速四輪電動車已經充斥市場。這類車多數不符合機動車標準,無法取得牌照,也就談不上駕駛證,但很適合老年人代步接娃,社會需求有增無減。工信部關于低速電動車的新標準遲遲未出臺,據說征求意見稿被暫時擱置,看來仍有爭議,下步或許出現新的轉機。社會需求就是企業家的追求,低速四輪電動車(老頭樂),只要在安全性能上下下功夫,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維持低速雷丁的生產經營,挽回企業聲譽,重塑市場信心,還是大有希望的。
最后,理解*府,重振旗鼓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形勢、大環境下,正如昌樂縣委書記回復雷丁創始人的信中說的那樣,企業不容易,*府也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還是多一點相互理解,少一點互相埋怨,凝心聚力,共度時艱。可以相信,只要企業正視現實,真誠反省,合理規劃,誠信經營,穩扎穩打,一定能喚回*府和社會的信任。當地*府也一定會在*策法規允許范圍內、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予幫扶,而不會落井下石、自斷稅收財源后路,落個不作為的罵名。*府支持企業發展,并不僅僅局限于為其貸款和融資提供擔保,更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和各方面的優質服務。*府和企業是互惠雙贏的關系,處理好了雙方受益,皆大歡喜;處理不好,兩敗俱傷,后患無窮。對民營企業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再看被舉報的縣委書記一方。
說雷丁創始人“掀桌子”,主要是他上綱上線,捅出了不容易公開的“官逼民企”內幕,即“逼迫公司10個月虛報產值46.83個億”。關于這一點,后續的調查處理可能至少有以下兩個走向:
第一,查無實據。昌樂縣委書記王驍從外地調來,上任不足一年時間,正是熟悉情況、奠定基礎、蓄勢待發、大展宏圖的階段,不可能冒這么大的風險、弄虛作假欺騙上級。如果說在執*末期,迫切希望得到提拔重用,為彰顯*績,不排除孤注一擲的可能而出此下策。持這種觀點的不乏其人。
第二,累積所致。多年來,各地企業虛報產值的現象一直存在,只是程度有大有小。近50個億的虛夸統計數字,如果屬實的話,很有可能是多任領導班子逐年虛報疊加所致,現任只是比照慣例、順勢默許追加一部分而已。畢竟新任者一般不會擠掉統計水分、否定前任的工作而另起爐灶。新官上任便出現統計數據斷崖式下跌,同樣會受到調查追究。假如是這個結果,那么現任書記的責任就小多了,但是統計局長、分管縣長甚至縣長,大概率會受到一定的*紀處分。
可幸的是,企業虛報的產值,并不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實際利潤和納稅額的真實,國家利益也就沒有多大損失。但是,這種浮夸之風、桌子下面官企互相利用、各取所圖的違規行為,當在治理之列。
目前,可能有不少人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