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考試腦科學》這本書,作為一位老師,對于經(jīng)常提到的教育理念中科學這個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無論是教學還是學生日常管理都要從科學出發(fā),帶領(lǐng)學生科學地利用大腦甚至“欺騙”大腦,讓大腦更好的為學習服務(wù)。
其實,學習就是把學過的知識記住,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正確的輸出,如何做到呢?那就是不斷增強記憶。關(guān)于充分利用大腦增強記憶,本書提到了幾個點,分享給大家。
一、復習---用重復欺騙大腦
哪些信息需要被記住,大腦中負責這項功能的組織是海馬體,他判斷信息是否可以被記住的原則只有一個:這個信息是否對生存至關(guān)重要。而我們學習的知識,大多為理論性的,甚至是無趣的,這些對于海馬體而言,它肯定不想記憶的。
那怎么辦呢?《考試腦科學》的作者在書中提到:“欺騙”海馬體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次一次地重復。通過一次次的重復,讓海馬體覺得,這個信息或許很重要,不然干嘛一次次重復呢,那就記住它吧。這一次次重復的過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復習。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大腦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本書中設(shè)計了重復記憶的節(jié)奏:在知識點學過之后,在10分鐘后,1天后,1周后,2周后,一個月后重復記憶,就會記得很牢。
我不禁想起了在一次報告會上,精英中學的校長李金池先生曾分享過他們學校學生的復習節(jié)奏,跟這個節(jié)奏很相似:每節(jié)課最后的3分鐘老師通過提問讓學生當堂所學復習一遍,每天的晚自習最后一節(jié)讓學生把一天的知識整理復習一遍,每周六把一周的知識復習一遍,每個月空出兩天的時間把這個月的知識復習一遍。當初我的感覺是:“嗯嗯,不錯,學生復習的次數(shù)多肯定記得牢,李校長也沒有逃出機械記憶的套兒”。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這是自己的無知,人家老先生是利用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幫助孩子把握復習節(jié)奏,提升記憶效果。
如果一個人懂得復習,他就會知道在什么時候去加強和鞏固一下。復習是有科學的節(jié)奏的,不能亂來,所謂的考前突擊性學習會使大腦變得越來越混亂,大量知識突然間涌入,會使遺忘變得更加快。
二、好奇心和激情狀態(tài)----刺激Θ波和杏仁核讓記憶更牢固
我們的大腦會出現(xiàn)一種Θ波,它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記得越牢固。Θ波出現(xiàn)就是在好奇心出現(xiàn)的時候。《考試腦科學》中提到:當好奇心出現(xiàn)的時候,即使刺激海馬體的次數(shù)很少,記憶效率也能大幅提升。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好老師能夠調(diào)動孩子的好奇心,就能讓他學的更好的原因。
達·芬奇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證明。他在臨死前的一個禮拜,還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么一段話:明天,我一定要搞清楚啄木鳥的舌頭是什么形狀。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個偉大的畫家,很多人肯定都疑惑,他怎么還研究啄木鳥的舌頭呢?這種探索,純粹是出于對大自然的好奇,出于求知的樂趣。也正是好奇心的驅(qū)使下,達·芬奇構(gòu)建了自己龐大的知識體系,他不僅擅長繪畫、雕刻、發(fā)明、建筑,而且通曉數(shù)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zhì)學等學科,是人類歷史上多領(lǐng)域的博學家。
書中提到,如果你能夠激活杏仁核就更容易記住。杏仁核是讓人情緒激動的部分,所以學習是飽滿的激情,會提高記憶效果。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提到的學習狀態(tài)問題。這里還得說到李金池校長,他是把激情納入到學校教育的第一人,他提出激情能夠提升自信,激發(fā)靈感,人的亢奮狀態(tài),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只要狀態(tài)到了位,一切困難往后退,不單單是一句聽起來狗血的口號,背后是有科學的理論依據(jù)的。
而我們的孩子們呢?大多在填鴨式、灌輸式的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慢慢連思考都懶得思考了,知識對于孩子們而言就是枯燥無味,何談好奇心,何談亢奮,又怎么能有效記憶,高效學習呢?
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必須改變,于是乎基礎(chǔ)教育改革中出現(xiàn)了不少翻轉(zhuǎn)課堂的典型案例:例如山東昌樂一中的“兩段四步十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模式、石家莊精英中學的高效6+1課堂模式等,這些模式的共同點是要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講究科學性是課堂改革成功的前提。
三、獅子記憶法----向獅子捕獵學習來增強記憶
什么時候?qū)W習能力最強,一定是跟吃東西有關(guān)的時候,這本書中提到了“獅子記憶法”分享給大家。
饑餓產(chǎn)生的激素會刺激海馬體,加強記憶,所以一個孩子背東西最有效的時間就是在飯前,我們很多人都用反了,餓了休息一會出完飯再學習,實際上最餓的時候反而是記憶里最強的時候。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好多寄宿制學校都是起床后,早飯前讓學生進行早讀背誦知識了,這也是科學。
冷的時候,大腦會意識到生存危機,更容易記憶。孩子學習的房間不要太熱,要稍微有一點冷的感覺,是能刺激大腦有更強的記憶的。
走動有助于記憶,所以別再責備孩子在背誦時來回走動,搖頭晃腦了,這樣記得更快。
四、學習就是好好睡覺
“犧牲睡眠時間來學習,這事兒不可取,要利用好課上時間,效率才是最高的”,是我一直跟學生說的話,我內(nèi)心的解釋是:學習還是得勞逸結(jié)合,不能犧牲睡眠時間。直到讀到《考試腦科學》這本書關(guān)于睡眠的部分,我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提到:在你好好睡覺的時候,期待你的海馬體大顯身手,這個過程叫做記憶恢復。
什么意思呢?即人在睡著的時候,海馬體是工作的,它會整理一天所學;如果不睡覺,海馬體來不及整理,白天獲取的知識就會被判定為不重要的信息,不進行記憶。
所以說,睡覺,也是一種學習。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的猶太人,特別重視孩子的睡覺時間,他們甚至認為,學習就是好好睡覺。我以后會對孩子們說:“好好睡覺是努力學習的另外一個表現(xiàn),這是科學!”
通過讀《考試腦科學》這本書,我對教育理念中的科學這個詞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對自己接下來的教育教學中有了很多思考,對李金池老先生的崇拜值又上升了一大截。愿我們每一個老師都不斷的學習,用科學武裝我們的頭腦,用更科學的方法帶著我們的孩子共同奔向未來。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ly/1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