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光,男,46歲,出生于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年聊城師范學院畢業后,到濰坊市寒亭區第一中學工作,連年擔任班主任,一直戰斗在教學一線。
張老師工作中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出滿勤干超點。總是誠實待人,關心同事,樂于助人,在同事中有較高的威信,以父親般的情懷關愛每一個學生,贏得了學生和家長們的愛戴。曾榮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濰坊市立德樹人標兵,寒亭區立德樹人標兵,寒亭區優秀班主任,寒亭區教學標兵等榮譽稱號。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高中數理化》、《教學考試》、《新高考》、《智慧引航》、《當代中學生報》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元素,家庭成員的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張老師擁有一個平凡、普通但溫馨的四口之家。母親75歲,是一位本本分分的農村老人,妻子47歲,年于山東師范大學畢業后,與張老師一樣,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擔任過班主任工作,多年任教高三畢業班。兒子20歲,在濰坊學院就讀。在張老師的家庭里,大家互相體諒,尊老愛幼,人人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關愛的文明家風。張老師夫妻二人都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共同語言多,恩愛和睦,從沒紅過臉。二人對物質生活追求非常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不鋪張浪費,厲行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經常自己感悟和教育兒子“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兒子知書達禮、健康向上,衣著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隨意消費,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老人生活安逸晚年幸福,和美的家庭氛圍贏得了鄰居和街坊的贊美。
張老師的老家在昌樂農村,父親在他上高中時生病去世,家里留下母親、他和姐姐,姐姐為供他讀書,早早輟學打工,為了不增加姐姐的負擔,他一結婚就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二十多年來,一家四口一直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張老師在生活上關心和照顧母親,母親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讓他打理得井井有條。張老師不僅從物質上,更從精神上關愛老人,有時間就陪她聊天。在母親生病期間,悉心照料,盡量滿足她的要求,讓她感受到幸福。張老師的妻子是安丘農村的,岳父岳母省吃儉用供出了三個大學生,工作后離得都遠,婚后,他們夫妻二人就經常抽時間回家探望。教師這個職業,特別是高中班主任,課余時間確實少,所以每次學生過大周時他們就回去看看,當天去當天回,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老人也知道他們忙,有點什么病疼,自己去拿點藥,堅持堅持就過去了,從不告訴孩子。但是隨著二老年齡增大,身體越來越不似從前那般硬朗了。兩人都患有高血壓,尤其是岳父心臟不好,且因為年輕時家中兄弟姊妹多,生活壓力較大,勞累過度,年齡大了,各種病疼便不斷找上門來。年下半年,張老師的岳父腹疼長達半年之久,為了不耽誤他們工作,一直自己堅持,等放寒假,才告訴他們。去醫院檢查后,需要做手術,岳父又覺得過年孩子們都回家,在醫院里不好,硬是堅持到年后才做手術。那次岳父生病住院,一直是張老師在照顧他。醫院兩頭跑,他雖然累,但從沒耽誤照料岳父,也從沒給學生落下一節課。那次岳父大病后,他覺得,老人們離得遠,照顧起來確實不方便,于是決定湊足首付貸款買一套房子,接老人們同住。年買了房子,集中精力裝修了一下,年冬天便把老人們接去照顧了。從此,夫妻二人就三天兩頭地給他們買菜,變著花樣給他們做吃的。老人們的衣食住行、大大小小的事兒都讓夫妻倆照料得井井有條。一下子照顧雙方的老人,雖然很忙很累,但張老師打心眼兒里覺得快樂、幸福。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不光是停留在字里行間的美妙文字,也不僅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里的一句口號,它更體現在為父母端茶倒水的每一個細節里,在每一個簡單溫暖的問候里,在陪伴父母的每個日出日落里,在每一件看似稀松平常但父母卻十分需要的小事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柔”是每個中國家庭都渴望擁有的平凡幸福,張老師的小家庭在他的照料下,一直擁有著這樣平凡的幸福。張老師一直覺得,只有寬容謙讓,不以物質生活追求為標準,精神和美的家庭才是真正幸福的家庭。正如歌詞里唱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每個小家庭都如張老師家那樣幸福和睦,才有我們幸福的中國大家庭,才能真正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