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鎮上皂戶村貧困戶楊同亮正在打理自家庭院里的小菜園。
時間進入6月,距離年底僅半年多一點的時間。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最后的沖刺、沖鋒階段。今年以來,昌樂縣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核心指標,樹立系統思維,抓實關鍵舉措,扎實開展“問題清零”和“質量提升”兩項行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眼下,昌樂縣正奮力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全縣上下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奮戰。查找漏洞缺項,問題整改實現“清倉見底” “前幾天買的鲅魚還剩兩條,一直在冰箱里放著。”5月28日臨近中午,煎魚的香氣從屋里一直飄到院子里,65歲的張心文正在做午飯。 近半個月來,張心文心里一直美滋滋的。5月中旬,他拿到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證,有了這個“紅本本”,每月能多領多塊錢。 張心文是昌樂縣朱劉街道山坡村的貧困戶,一直單身。他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多年,4年前,又突發腦溢血,留下了輕微后遺癥,手腳都不太靈便。早在年,張心文已實現脫貧,目前仍享受各項扶貧政策。 之前,張心文享受農村低保,年全年領取低保金元,每月約合.5元。今年5月,街道又為他辦理了“低保轉特困”。這樣一來,作為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他每年可領到的特困救助金達元,每月約合.33元。 目前,綜合特困救助金、基礎養老金、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各項收入,張心文一年有元收入。
朱劉街道扶貧辦主任丁萬友介紹說,5月份,包括張心文在內,朱劉街道共有55名符合條件的村民辦理了“低保轉特困”。精準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保障范圍,是昌樂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刻,最重要的是查找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賬銷號。今年以來,昌樂縣扎實開展“問題清零”和“質量提升”兩項行動。 昌樂縣委縣政府把5月份作為脫貧攻堅問題清零月,對脫貧攻堅工作落實情況全面梳理和回頭看,通過縣級自查評估、“兩代表一委員”核查、鎮(街、區)橫查和行業部門縱查、幫扶責任人點對點查等多種方式,認真查擺不足和死角盲區,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排查“一張網”,為問題清零奠定堅實基礎。 5月19日,昌樂縣委書記劉裕斌親自帶隊,對全縣10個鎮(街、區)“雙隨機”抽樣督查,對問題排查整改全面“回頭看”。 脫貧攻堅重點聚焦的是“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在此基礎上,昌樂縣針對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在全面落實各項政策的基礎上,開展一條扶貧小道、一支送醫送藥隊伍、一個潔居工程、一站式結對幫扶、一個 “閨女現在住校,等再回來,看到家里的房子裝修得這么新,一定會高興得蹦起來。”看著裝修一新的房子,姜祥升心情格外好,閑下來時,他就時不時地拿起噴壺,給在南窗戶下擺放的幾盆大綠植噴水。 姜祥升是昌樂縣五圖街道南寨村貧困戶,從小患小兒麻痹,屬于肢體二級殘疾。家中兩個孩子,女兒上初三,兒子上初一。由于常年在室內做飯,姜祥升家已有30多年房齡的屋子被熏得發黑。針對他的家庭情況,在鎮幫扶干部高勝華的協調下,5月中旬,僅用3天時間,房子被重新裝修一遍。 明亮的PVC吊頂代替了原來的編織袋頂棚,舊木門窗換成了鋁合金門窗,墻壁粉刷一新,小院也按照美麗庭院的標準重新打造。 隨著家居環境的改變,貧困戶的精神面貌也在改變。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先把屋里角角落落打掃一遍,你看,到處都干凈!”昌樂縣鄌郚鎮河西村貧困戶鐘明先家,不大的院子里擺著幾盆樸素大方的花草,屋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處處彰顯著主人的勤勞。最近,他們家又被昌樂縣婦聯評上了五星“美麗庭院”示范戶。 目前,全縣已經投入萬元,對戶貧困戶實施潔居工程,集中改造提升貧困戶家居環境,實現了“走進貧困戶家中,看不到貧困的影子,沒有貧困的樣子”。多種產業“拔窮根”,勤上門“攀親”解心結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關鍵。作為“中國西瓜之鄉”,昌樂縣西瓜常年栽培面積達到16萬畝,其他果菜、畜牧業也都比較發達,這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年底,昌樂縣營丘鎮把近萬元的縣級產業扶貧項目放在該鎮的黎家村,目前已經建成多畝的基質栽培有機生姜示范園。 “現在在基地負責日常管理,一天能賺多元。”在基地打工的黎家村村民張振利說。目前,每天都有多名附近村民在基地打工。 按照“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經營,這個項目今年可產大姜多萬斤,預計可為貧困戶分紅50多萬元。 昌樂縣積極做好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結合文章,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其中,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黨支部流轉土地建設現代農業扶貧項目,對有正常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雇用參與種植管理,提供技術服務幫其脫貧;對年老體弱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提供園區后勤保障、保潔等崗位;對無勞動能力的,以村集體收入擔起托底責任。 同時,當地還充分利用電商等新渠道,加大農業對扶貧的支持力度。如喬官鎮整合火山小米、黃金籽西紅柿、火山大櫻桃等火山品牌以及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組建火山農業產業聯盟電商平臺,形成以貧困戶、扶貧項目產品為前端,供應鏈為中臺,各種銷售渠道為后端的消費扶貧聯合體,徹底打通消費扶貧各鏈條梗阻。同時,設立“消費扶貧基金”,每賣出一箱產品即可為扶貧基金捐款1元,由鎮政府將該基金定期捐贈給部分貧困戶。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昌樂縣實行產業扶貧項目“雙包靠”機制,對全縣65個項目全面梳理,逐一落實1名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1名鎮(街、區)科級以上干部包靠。 對于包靠的產業,縣鎮干部及時協調解決存在問題,不斷提升項目運維水平。而對于幫扶貧困戶,相關幫扶責任人也用真心,用真情,在改善貧困戶生活條件的同時,還不斷提升他們的精神面貌。 “第一次上門時,蓬頭垢面的形象、驚恐慌張的眼神讓我感到無比震驚,也產生深深的刺痛感。”回憶起第一次走訪張丕先時的情景,朱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俊鳳至今印象深刻。 朱劉街道山坡村低保貧困戶張丕先,年老體弱,無兒無女,長期的獨居生活讓他變得自閉,在村里幾乎不跟人說話和交往。 “不能讓他這樣繼續生活下去。”作為幫扶責任人,王俊鳳當場就決定。 先從環境入手,王俊鳳花了兩天時間把衛生徹底清理出來,又把張丕先原來的碗筷、水壺等生活用品全部換成新的。但幾天后的再次走訪,王俊鳳發現上次剛買的生活用品丟的丟、壞的壞,被褥衣服又成了灰撲撲的。王俊鳳知道對張丕先的幫扶,不會一蹴而就,要想讓他真正敞開心扉,就必須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關愛。 為了讓張丕先慢慢地接受自己,此后每隔兩天,王俊鳳就和村干部一起到他的住處去看看,跟他說說話,整理整理房間,幫他添置一些生活用品。隨著走訪次數的增多,老人開始慢慢起了變化,從最初的不說話,到后來能說句“你又來了”,再到現在,基本能正常溝通。 “以前我們去都叫不開門,現在一聽見敲門聲就開門,不但能應聲,還問是王主任嗎。”山坡村村干部李素華說。 年7月初,紅河鎮上皂戶村63歲的貧困戶楊同亮搬進了村里專門為他新建的小院。這處院落占地平方米,其中正房面積36平方米,一室一廳一廚。 今年春天,楊同亮在院子的空地上種滿了蔬菜。“每天管理一下菜園,讓我有事可干,平時的飯菜豐富了,還能給街坊鄰居送點菜,過得很充實,日子越來越舒坦。”楊同亮看著自己管理的小菜園高興地說。 今年起,紅河鎮引導貧困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保持居室環境整潔外,還結合“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在全鎮開展“小康菜園”創建等多項活動。“脫貧后, 還得奔著好日子過呢” 小滿過后,白天似乎一下子長出了一大截。對莊稼人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出活的季節。 5月28日下午6點半多,劉西河開著他的綠色電動三輪車,從村東頭的河灘地里回村。一下午工夫,他已經在河灘里割了滿滿一三輪車的新鮮青草。這是他用來喂螞蚱的飼料。 今年65歲的劉西河,是昌樂縣首陽山旅游度假區老莊村的一名貧困戶。多年來,他獨身一人,到處打零工。今年春天,他開始了“大干一場”。3月,他在庭院正中建起了螞蚱大棚;隨后,又在院子東墻邊建起豬舍,買了2只仔豬。這兩項花了他0多元錢。 村里人開始給他編順口溜:“一座螞蚱棚,兩頭脫貧豬。勤快劉西河,致富邁大步。”最近,劉西河又花0元,買了兩只羊羔。 劉西河的身體并不好,患有慢性病,為何現在主動搞起了養殖呢?他說:“幫扶干部幫著我把房子收拾干凈了,院子硬化了。我年齡也不算大,還有勞動能力,就得自己掙點兒。脫貧后,還得奔著好日子過呢!” 對今年的收入,劉西河早已經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螞蚱一年三茬,可以收入多元,豬和羊可以賣多元。 首陽山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文憲表示,劉西河享受的老年人補貼、扶貧產業分紅、低保等,一年有多元,再加上他自己的養殖收入,今年預計能收入1.5萬元。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昌樂縣委副書記徐瑩表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對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縣里積極引導他們樹立信心,并在就業創業上給予扶持,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很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開始就業、創業。韓秀紅一家是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她母親早亡,弟弟殘疾,年自己又患上腎病綜合征,花費了大額醫療費,家庭重擔全部落在父親一人身上。最近幾年,韓秀紅開始通過手機做微商,除了扶貧兜底政策性收入,家里每個月又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在創業中,一些貧困戶逐漸學會感恩,回饋社會。今年5月初,老莊村實施“戶戶通”,總計需要花費60多萬元,需要村民自籌一部分資金。了解到情況后,劉西河主動給村里捐了元。 眼下,昌樂各鎮(街、區)都注重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如紅河鎮探索貧困戶積分制考核辦法,根據貧困戶參加就業、整理衛生等表現情況賦分,一月一評比,引導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喬官鎮評選星級自強戶,并制作成海報,通過本地媒體大力宣傳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帶動更多貧困戶堅定致富奔小康決心。 昌樂還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文明結合起來同步推進,讓貧困戶“站”起來,自己“掙”幸福。昌樂縣積極推進個行政村和市級以上文明單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全覆蓋,打造了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特色示范點。在年度全省移風易俗和城鄉環衛一體化群眾滿意度測評中,昌樂位居全省第二名。 目前,昌樂縣在山東志愿服務網上注冊完成支志愿服務隊伍,8.8萬余名志愿者年開展看望貧困戶、幫助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0余次。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倒計時,昌樂縣正以背水一戰的勇氣、連續作戰的作風、一鼓作氣的勁頭,加快完成問題‘見底清零’和質量提升各項任務,堅決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以脫貧攻堅的實干實效,提升全面小康成色,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昌樂縣委書記劉裕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