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時常會看到“姜姓呂氏齊國”的提法,特別是近年來有人把這些來路不明的東西發到網上傳播,造成誤導,有的說齊國國君姓姜,有的說齊國國君姓呂,把一些不了解遠古歷史的人搞暈了。
那么齊國國君到底是姓姜還是姓呂?
史書上記載:周武王三年(丁酉,前年),周武王姬發封開國功臣太公姜尚(亦稱姜子牙、呂尚)于東方的營丘(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河頭鄉古城村),建立齊國,傳六世遷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姜尚是炎帝后裔。炎帝后裔伯夷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子孫從其姓,是為呂氏。姜尚就是呂國后人,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閑居在家。
按照司馬遷開篇所說,姜尚可能是呂國人,也可能是申國人,呂和申是姜姓的兩個分支,都是由古羌人(燧人氏)分氏立國。司馬遷在模棱兩可的狀態下,莫名其妙地加了八個字:“從其封姓,故曰呂尚”,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司馬遷所言的真實性。他很可能是受了某種強大的政治壓力,不得已而為之。
虞夏之際,申、呂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到今陜西榆林市米脂縣以北、呂梁山以西地區,為早期的申國和呂國,其勢力范圍往東還沒有越過呂梁山,往南還沒有抵達黃河。由此可見,姜尚是呂國人的話,就不可能出生在東海邊上,因為那里不是呂國的領地。
如果姜尚是呂國人,那么事情應該是:商朝末年,呂國的落魄子弟呂尚空有滿腹才學,卻得不到本國重用,于是他只好離開呂國,游走江湖來到東夷的齊國,以其才華入贅為齊國的女婿。齊國原為商朝諸侯逢伯陵的姜姓封國,呂尚入贅齊國后復改為姜姓,故稱姜尚。然而好景不長,姜尚入贅齊國不久就遇上了一個強大的情敵,他就是蒲姑氏。蒲姑氏以武力擊敗姜尚,不僅奪走了他的權勢和地位,還將他驅逐出齊國。姜尚無顏回歸呂國,只好浪跡天涯,拜師學藝,終于學到了一身本事。他出山時已經年過七十,本意是想輔佐商王治理天下,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聞西伯侯姬昌大賢,便跑到渭水河邊垂釣,才有了西伯侯三請太公的故事。
西伯侯姬昌在渭水河畔得遇姜尚,談起治國安邦大事,姜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二人談古論今,講述文韜武略,西伯侯喜的眉開眼笑,高興地說:“我祖上太公以來就盼望能找到您這樣的人才,今日終于如愿以償。”于是姜尚從此就有了“太公望”的尊稱。至于“呂望”的稱呼原本并不存在,而是秦相國呂不韋從中搗鬼。
周武王滅商后也滅掉了蒲姑氏統治的齊國,把殷商所封的齊國重新封給齊國的女婿姜尚,恢復和延續姜姓封國。這便是姜姓齊國的由來。齊國的姜姓來自于商朝諸侯逢伯陵的姜姓封國,而不是呂國。史書上有人把齊國說成是“姜姓呂氏齊國”純屬誤導。太公望入贅齊國,改姓為姜,與呂國已經沒有任何瓜葛,何來呂氏齊國之說?姜尚后裔姓姜不姓呂,所謂“呂氏齊國”之說皆為戰國晚期及后世個別學者之附會,目的是攀附名人權貴。
最早稱姜尚為“呂望”者為秦國權臣呂不韋,他主持編纂的《呂覽》是專門寫給帝王閱讀的書,呂不韋在《呂覽·尊師》篇中悄悄把“太公望”改成了“呂望”。這樣一改,姜尚就被篡改成呂尚,呂不韋就堂而皇之地成了太公望的后代。司馬遷寫《史記》明明知道這是造假,可是他又不敢更改,只好留下曲筆提醒后世學人。當然他不是怕得罪呂不韋,他怕的是漢高祖的老婆呂太后,呂太后是漢武帝的太祖母,敢對呂氏家族說三道四,他司馬遷長了幾個腦袋!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齊國既然是姜姓齊國,為何偏要搞成“姜姓呂氏齊國”呢?
在中國歷史上“姓氏”為一體,從未分家。分“氏”既為立“姓”。就是說,有了新姓就不再使用原姓,如果繼續使用原姓,就不能同時使用新姓,以免造成混亂。三代(夏商周)國君世系皆以姓來延續。以此慣例,呂氏非齊國之姓,根本沒有資格延續齊國世系,“呂氏齊國”的說法就不能成立。
太公望后世子孫有改姓呂氏的確實存在,但那只是個別支脈所為,有其特殊原因。據說姜尚后裔,包括呂姓在內,最少分化出五十個姓,每個姓都有自身的出處,他們都是姜姓齊國的分支,跟呂國扯不上關系。呂姓的先祖大多數來自于炎帝后裔伯夷的呂國,認齊國人姜尚為祖宗的呂姓朋友,很可能是拜錯了祖廟。
所謂“呂氏齊國”根本就不存在,它的出現只是呂不韋及其漢以后歷代御用文人的炒作,是典型的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