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入收官之年,作為沿海發達省份的山東省,如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日前,山東開展了脫貧攻堅先進縣、鄉鎮、村莊的評選,昌樂縣紅河鎮作為濰坊市唯一推薦的典型入選,其匯報材料中這樣一段話,引起記者注意:“在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堅持把提升滿意度作為工作落腳點,從貧困戶最關心、最現實的小事著手,逐點逐面攻堅克難,用更精準的繡花功’,交出高質量的脫貧賬’。”
宏大工程更需細微表達。對于貧困戶來說,除了收入上的“賬面脫貧”,往往因為病、殘、弱等自身原因,導致生活上面臨一些困難。而這些影響生活質量的“小事”,卻是決定其是否能夠真正分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紅利的關鍵。
紅河如何用扶貧“小事”詮釋繡花功夫?如何把幫扶舉措送到貧困戶心坎上?
組建扶貧“小分隊”,精準幫扶“無死角”。
扶貧“小事”如何精準送達?“首先要弄清楚貧困戶為哪些事情所擾,才能做到精準施策。”紅河鎮黨委書記王建書說,“我鎮成立了三級扶貧小分隊’,確保精準幫扶不留盲區’,排查整改問題不留死角’。”
鎮級層面,紅河抽調民政、社保、規劃、扶貧等9個業務站所骨干人員,根據政策清單組成5個專項扶貧“小分隊”,對貧困群眾落實政策、家居環境、群眾滿意度等情況逐一梳理,列出問題臺賬,實行銷號管理。
社區層面,由幫扶責任人、村黨員干部組成“小分隊”,通過現場辦公、集中觀摩等方式,對各村的重點戶集中全社區力量打“殲滅戰”,實現“補短板、強弱項”。
村級層面,紅河推行“集中幫扶日”制度,在隨時幫扶的前提下,每月第一和第三個周六固定幫扶,所有幫扶責任人全部下村到戶,上午與貧困戶溝通感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即時解決問題;下午同一個村的幫扶責任人與包村干部交叉互訪,互相檢查,組團式幫扶,避免“燈下黑”。
配備扶貧“小暖包”,政策落地“全留痕”
6月9日下午,走進賈家成官村貧困戶賈師亮家中,只見顯眼處貼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