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法院特邀調解員牟德洋(中)在對當事人做調解工作,耐心答疑解惑
昌樂法院鄌郚法庭法官在鄌郚杏山子村法律與道德勸解室內調解糾紛
寒亭區法院法官前往開元街道金三角社區“黨建+”法官工作室開展調解工作
諸城法院相州法庭在村委會開庭審理一起土地相鄰權糾紛
壽光法院法官上門為菜農提供司法服務
今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兩級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論述精神,推進創建濰“和”坊“安”多元解紛品牌,深化完善“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法院主導、多元參與、法治保障”的多元解紛機制,把“和”“安”理念貫穿訴前、訴中、訴后各環節,解紛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下發通知,向全省推廣濰“和”坊“安”工作經驗。
濰坊市兩級法院通過走濰“和”坊“安”善治之路,推動矛盾糾紛由“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構建全方位、多領域齊抓共管的多元解紛格局,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使“楓橋經驗”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案結事了“和為貴”
“我的這個案子,法官給我講了法律,調解員做了調解,我到法院跑了一趟腿,也沒花訴訟費和代理費,事就解決了,我很滿意。”在濰坊市濰城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剛調解完糾紛的老王說出了心里話。解紛成本小、耗費時間短是案件當事人對濰坊市兩級法院訴前調解工作的普遍感受。
多元解紛是濰“和”坊“安”的主基調。全市法院普遍設立了訴調對接中心和人民調解室,健全特邀調解員和特邀調解組織名冊,主動發揮他們專業解紛優勢。
通過拓展訴訟服務中心功能,全市法院推進“法院+”多元解紛機制建設,設立多元解紛工作室,常態化與工會、銀保監分局、市場監管局、司法局、仲裁委等協力化解糾紛,設立“速裁法官+特邀調解員”配置的法官工作室72個,實現司法確認、速裁快審與訴前調解有序無縫銜接。
“將調解平臺應用貫穿于案件分流、糾紛調解、司法確認、訴調對接等全過程,更容易實現案結事了目標。”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吳汐表示。她曾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的線上調解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交通事故糾紛,使雙方當事人足不出戶就化解了矛盾。
應用好調解這一化解糾紛的“最優解”,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組建了由1名員額法官和10名具備豐富基層經驗和專業素養的調解員組成的訴前調解團隊;諸城市人民法院推行“特邀調解員+仲裁員+公證員”的“三員調解”模式;青州市人民法院按照糾紛類型和當事人意愿提供了委派調解、委托調解和邀請調解三種調解方式,“和為貴”的理念成為訴前調解的主旋律。
據了解,今年1至10月,全市法院訴前調解糾紛3.7萬件。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高明芹給予了肯定評價:“法院在濰‘和’坊‘安’多元解紛實踐中,治理衍生糾紛,減輕群眾訟累,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
借助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醫生、老鄉賢“五老”調解員力量,濰坊市兩級法院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協力開展源頭解紛,在審判案件中既解“法結”,又解“心結”。
“我在鎮上教了一輩子書,很多到法庭打官司的鄉親都認識我,我做調解工作,他們都信服。”李清源是壽光的“司法鄉賢”,70歲的他已經在壽光市人民法院田柳人民法庭從事調解工作15個年頭了,每年調解糾紛近起。
臨朐縣人民法院的“樂夕陽”調解室,由退休老法官擔任特邀調解員,充分發揮他們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技能嫻熟的優勢,將很大一部分案情簡單、爭議不大的民商事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矛盾糾紛一體化、一站式、一次性根本解決,進一步豐富了濰“和”坊“安”實踐,讓群眾處處體驗到有溫度的司法服務。濰坊市委政法委副書記葛金軍表示:“濰‘和’坊‘安’多元解紛做法,是濰坊中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的具體實踐,是從源頭上減少訴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成果。”
各安其道“分調裁”
“您的這起糾紛可以通過調解來化解,如果您有調解意愿,我將把您的案件分流至調解平臺,由調解員先行調解。”聽完了導訴法官對案件的分析,當事人在平衡時間和訴訟成本后,自主自愿選擇了調解。
“調解成功后,您可以對調解協議書申請司法確認,之后也能申請執行。當然,若是調解不成,案件將轉入訴訟程序。”經過導訴法官的進一步解釋,當事人對案件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解決糾紛也更有信心了。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全市法院全面構建訴訟服務“一站式”、分調裁審“全流程”、線上線下“雙驅動”、訴源治理“多元化”的訴訟服務體系,對訴至法院的糾紛實行“分調裁”:
“分”,即在訴訟服務中心先行訴訟輔導,細算訴訟風險“五筆賬”,引導當事人選擇成本低、效率高、對抗弱的非訴方式解決糾紛。
“調”,即當事人同意訴前調解的,將案件委派給特邀或駐院調解組織調處,調解成功、當事人選擇司法確認的,及時進行司法確認。
“裁”,即對訴前調解不成或不適合訴前調解的民商事糾紛,及時登記立案,進行繁簡分流,將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糾紛直接轉交速裁團隊審理。
通過有序分流的向內挖潛,再借助“調解+速裁”的內外協作,全市法院的辦案效率得到整體提升。
原告某建材公司因買賣合同糾紛將被告諸城某公司及其子公司訴至法院。諸城法院了解到原告公司既想獲得資金又不想失去客戶的想法,在征得原告公司同意后,選擇暫時不采取查封保全措施,而是多次組織雙方進行溝通協調,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了分期付款調解協議,糾紛得到了妥善化解,既解了“官司”又留住“關系”。
按照最方便、最快捷和保障當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今年1至10月,濰坊全市法院一審民商事案件調撤率達39.35%,自動履行率提高8.15個百分點。
為提升辦案效率,全市法院積極探索速裁快審機制,明確團隊配備專業化、辦案流程集約化、小額訴訟常態化、訴訟服務智能化,大力采用要素式庭審方式、表格式裁判文書,打造類型化糾紛化解“快車道”。目前,全市法院79個速裁團隊審結了31.47%的民商事案件,平均辦案天數26.67天,實現了矛盾糾紛疏導分流、梯次“濾”化。
依托“分調裁”機制,全市法院牢固樹立“糾紛一次性解決”理念,做實訴訟引導、做精審判質量、做細執源治理工作,減少案件不合理衍生,促進案件實質性化解。今年以來,全市法院衍生案件同比下降2.33%。
訴源治理“治未病”
“自從社區有了法官工作室,我們有糾紛也不用往法院跑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法院的司法服務。”正如寒亭開元街道金三角社區居民所言,如今,發生糾紛或遇到難題,只要來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有值班法官幫助解答法律疑惑。
今年5月,寒亭區首家“黨建+”法官工作室在開元街道金三角社區成立。通過將司法資源下沉到街道、社區,法官每周“定時到”、有糾紛“及時到”,以“定時+隨需”的工作模式確保了糾紛在發生的“第一現場”就得到解決,實現了群眾“零距離”接觸司法。
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訴源治理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有效模式,濰坊市兩級法院主動發揮專業解紛優勢,激發調動起更多社會力量向源頭集結,通過前端防控讓大量糾紛得到“就地化解”,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釋放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最大司法效能,關鍵在基層,落腳點也必須要在基層。抓住前端治未病,就要將審判力量下沉到基層一線,充分發揮好貼近群眾的優勢,增強法院工作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依托基層網格站點,昌邑市人民法院推出了獨具特色的“邑談即和”多元解紛工作品牌。“朋友交談式的調解讓人心服。”遇到糾紛的當事人來到“邑和堂”,就有網格員、樓道長、法院干警等幫忙“解疙瘩”,一起探討出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法院工作與基層網格化服務的深度融合,實現服務群眾的“司法零距離”,凝聚起解紛“正能量”,基層糾紛實現就近就地源頭化解。
挺進基層社會治理最前沿,高密市人民法院設立網格法庭的創新做法也讓人眼前一亮。百誠柏城網格法庭是濰坊市首家網格法庭,法庭以基層社會服務為依托,把化解矛盾糾紛的陣地前移,用老百姓的理評老百姓的事,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網格。
“在村一級設置網格法庭,能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網格員、特約調解員對社情民意了解深、群眾工作能力強的優勢。”柏城村委負責人說。
充分發揮人民法庭植根基層、與廣大群眾緊密相連的優勢,倡樹“根系鄉土、厚植鄉情、和睦鄉鄰”理念,全市法院積極構建以人民法庭為中心,輻射法官聯系點、巡回審理點、人民調解室的“四位一體”解紛網絡,在人民法庭建有人民調解室48處,依托社區網格站點,對接網格員人,邀請個調解組織、名調解員入駐平臺開展線上調解。
“法院推行多元解紛,司法和民調真正實質對接,在法官的業務指導下,我們民調化解糾紛更有底氣、更易成功。”壽光市稻田鎮調解委員會主任趙新法表示。
司法職能在基層的向外延伸、向下扎根,相互串聯起濰“和”坊“安”多元解紛鏈條,打通了法院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這事有了個最終說法,也就了了,我也不想破壞原先好好的鄰里關系。”在昌樂縣鄌郚鎮杏山子村法律與道德勸解室內,相對而坐的兩位當事人笑著站起身,握手言和。這起發生在老鄰里之間的糾紛,在法庭、村委會、派出所、司法所的聯合調解下,得到圓滿解決。
“解決問題矛盾不能只依靠法院,我們積極與轄區鎮政府、司法所、村委建立了良性互動機制,凝聚各方合力共同化解矛盾糾紛,保證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真正把矛盾化解到實處。”昌樂縣人民法院鄌郚人民法庭法官閆文麗說道。
將“和為貴”理念融入法院工作全過程,全市法院與街道、社區、網格攜手共治,廣泛參與“無訟社區(鄉村)”建設,為群眾提供“菜單式”解紛服務,主動深入基層開展巡回審理、普法宣傳、以案釋法、指導調解,實現“小矛盾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鎮”,構筑基層和諧穩定的屏障。
海晏河清逢盛世,時和歲豐護平安。邁上新征程,濰坊市兩級法院必將在以良法善治推進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步履不輟。
文/閆繼勇秦建剛
編輯/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