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吉他出口產量占據全國電吉他出口總量的36%,兩類吉他入選‘山東手造?濰有尚品’優選名單”,這是昌樂縣充分發揮“吉他+手造產業鏈”優勢,積極參與打造“山東手造?濰有尚品”品牌的一份成績。
昌樂特色文化眾多,比如火山文化、寶石文化、吉他文化等等。著力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塑造文旅產業新優勢,該縣堅持以特色文化賦能特色產業,培育產業龍頭、支持項目建設、創新產品業態、提升產業集群,以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為穩經濟、擴投資、促消費作出新貢獻。
吉他產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鄌郚樂器產業園
01
發展
從規模生產到高端定制
齊頭并進
上世紀70年代,昌樂第一家民族樂器廠在鄌郚鎮創辦,那時的吉他產業先驅者們可能沒有想到,他們栽下的這棵“樹苗”,在數十年后成長為參天大樹。
如今,這個縣已有樂器生產及配套企業80余家,產品包括電吉他、木吉他、電貝司等8大系列近個品種。鄌郚樂器產業園被評為“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園”,鄌郚鎮成為全國的電聲樂器產業基地。
近日,記者到昌樂采訪,走進昌韻達樂器生產車間,看見一個個生產單元忙碌而有序,工人、質檢員、車間主管各司其職,嚴格把關。
“一件吉他成品需要80%的手工。一般情況下,做一把吉他有七大工序,每個大工序都有十幾、二十幾個小工序。”昌韻達樂器負責人張隆綱告訴記者,過硬的品質和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成為昌樂吉他成名的根基,“這些工序全部實現標準化、規模化,促使我們的電吉他、貝斯等年產量超過12萬把。”
據昌樂縣發改局副局長孫國慶介紹,該縣基本實現了相關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其中,有15家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年產各類電吉他、電貝司等成品5萬把以上。
昌樂縣鄌郚鎮樂器產業發展中心,集中展示各類吉他。
在他看來,這正是該縣打造樂器特色產業園區,推動吉他產業提檔升級的效果顯現。“通過園區內資源共享、產業聯動,有效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孫國慶說,依托鄌郚樂器產業園區,他們年產60萬把吉他、30萬臺音響及80萬套其他配套產品項目入選年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
記者采訪了解到,吉他也是個性化的產品。當地還有一部分人,專注于相對小眾的高端定制。秦繼鐸就是其中一個。他在青島工作多年,最終選擇回到老家鄌郚鎮秦家河洼村,建起了彈撥樂器曼陀鈴高端定制工坊。
秦繼鐸在手工制作曼陀鈴。
“作坊產量小,可以精心打磨,滿足個性化需求。”秦繼鐸堅信自己的選擇。他說,樂器是一個精細活,高端定制更是如此,現在一個月最多做四五把,都在2萬元左右的價位。
據昌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縣委宣傳部文化科負責人趙順順介紹,該縣已開設各具特色的吉他工坊20余家。“這也是我們融入‘山東手造’工程的另一優勢,確保每一件產品都是手造優品。”趙順順說。
迪生樂器工作人員進行吉他組裝、調試。
02
提升
從“創產業”到“創品牌”
不斷跨越
昌樂歷史上并沒有制作樂器的傳統,如今卻形成了年產吉他萬把、樂器配件萬套,產品銷往日韓、美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10億元的規模。其中,電吉他產量占到了全國份額的36%,是電吉他生產行業的“隱形冠軍”。
鄌郚鎮是昌樂吉他產業的核心區。鄌郚鎮黨委書記孟紅認為,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該縣堅持推動吉他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決策和定位。“打響自主品牌戰略是核心之舉。之前,大部分產品按訂單生產,在國外貼牌銷售,利潤大頭被中間商賺走了。”孟紅說。
在打造自主品牌領域摸爬滾打了20年的雅特樂器,對此也是深有感觸。國際展銷會上,他們為國際一線品牌代工生產“貼牌”的同型號產品,能賣到非常高的價格。
信雅達樂器展廳內,各具特色的曼陀鈴等陳列有序。
雅特樂器負責人趙衛國介紹,深耕品牌之路,他們不斷深化吉他文化和吉他產業的融合與創新,舉辦了音樂節、高峰論壇等活動,與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國內知名高校達成合作,建立雅特藝術學院,在全國發展了余處“雅特吉他教室”。如今,雅特樂器的客戶名單中,既有國家級演奏家,也有專業的樂隊。
在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上求突破,昌樂已將注冊的“鄌郚牌”吉他作為區域公用品牌推廣,致力于打造民族樂器品牌,引領行業發展。幾年來,昌樂已打造了“雅特”“KRAIT”“大樹”“飛靈”“勝利者”“德魯拉”等近40個本土品牌。
迪生樂器工作人員對吉他琴體進行加工、打磨。
03
未來
從引培人才到打造“特色小鎮”
持續發力
記者到信雅達樂器時,他們正在趕工一批訂單。這批訂單來自于從事出口貿易工作的“企二代”劉楠。
信雅達樂器擁有國際先進的生產線和生產工藝,設有專業的手造流水線,在同行業中享有較高的美譽度。但人才的嚴重短缺,尤其是外貿等專業人才的短缺,曾是老板劉志江在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切膚之痛,這也是他一定讓女兒劉楠學英語干外貿的原因。
“不拘一格降人才。”為持續推動吉他產業發展,昌樂全力引進、培育樂器人才,僅在鄌郚鎮,就有聲樂、外貿、電商等專業人才近名,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撐。
引進的青年人才劉迪,給這里的吉他產業帶來了新的思潮。專業樂手出身的他,帶著對音樂的熱愛,踏進了樂器制造業的圈子,到昌樂建立了迪生樂器,并成立了當地目前最大的樂器貿易公司。
通過亞馬遜網、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劉迪將電吉他等銷往國內外,一個月能銷售多把,年產值0多萬元,連續多次獲得天貓電聲樂器銷售單品冠軍。
昌韻達樂器工作人員進行吉他琴弦組裝、調試作業。
通過與當地相關產業企業家交流,記者發現,隨著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他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越來越強,目標也越來越高。“搜索百度詞條‘吉他小鎮’,會發現,不僅有鄌郚,還有惠陽、正安等。如何脫穎而出,彈出最強聲音、迸發更大活力,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征程。”孟紅說。
彈出最強聲音,昌樂吉他產業的提升之路并不孤單。當前,當地充分發揮“樂器手造”產業特色和優勢,再融合藍寶石、黃金珠寶等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打造集文化展示、商業休閑、工業旅游、手工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文旅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聚集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走在前開新局
“吉他小鎮”!昌樂彈出“兩創”新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