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5月23日,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人民政協報、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等央媒,用鏡頭聚焦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教育動態、“三農”發展、工業生產、海洋經濟、重點工程、體育健身等。
圖片是凝固時光的藝術。從外眼看山東·央媒一周圖片擷英,既可以發現山東之真、山東之善、山東之美,以及山東之精采、山東之活力,又可以看到億萬齊魯兒女奮力前行的鏗鏘腳步!
一、主打圖片
本期主題:教育
退役艦艇落戶青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5月18日,中國海洋大學附屬銀海學校的小學生在昭通艦上“站坡”。
當日,海軍退役昭通艦接艦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青島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廣場舉行。據介紹,昭通艦舷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某型導彈護衛艦,于年4月退役,經山東省政府報中央軍委批準,移交青島市用于愛國教育和國防教育。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參觀一戰遺址博物館
5月16日,在一年一度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青島市重慶路第二小學的同學們來到青島市一戰遺址博物館,通過實地參觀,了解一戰歷史和自青島建制到主權回歸的歷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圖為5月16日學生們在青島市一戰遺址博物館參觀歷史實物文獻。本報記者王健高/文王海濱/攝(科技日報5月18日3版)
公眾科學日探秘“奇妙海洋”
5月22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為學生們科普海洋生物知識。
當日,位于山東青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公眾科學日系列科普活動,向公眾開放實驗室、標本館等場所,并舉辦科普講座,普及海洋知識,提高參觀者對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認知。新華社發(王海濱攝)
釋放壓力輕松備考
5月23日,青島通濟實驗學校高三學生在進行“躺椅傳球”游戲。
年高考臨近,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青島通濟實驗學校開展以“我們一起上大學”為主題的系列減壓活動,幫助高三學生釋放身心壓力,輕松備考。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留學生學習中國茶藝
5月15日,山東科技大學來自哈薩克斯坦和秘魯的留學生在學習中國茶藝。在“國際茶日”即將來臨之際,該校數十名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也門等國家的留學生,來到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海青鎮茶博園參加采茶、茶藝表演以及品茶等活動,體驗中國傳統茶文化,感受中國的鄉村振興之路。近年來,該校通過開設扎染課堂,舉辦體驗中醫文化和走近“大國工匠”等活動,讓各國留學生認識中國、感知中國、了解中國。張進剛 攝(農民日報5月20日2版)
二、面孔
好書記李連明:為村民蹚出致富路
過了濱州界,就到朱家村。朱家村是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最偏遠的一個村子。雖然偏遠,但是走進村子,寬闊整潔的村道,坐落有序的房屋,路邊的花壇把村莊點綴得格外亮麗。
“現在村莊整潔產業興旺,全都得益于我們有個好書記。”村民朱冬生興奮地說道。他口中提到的好書記便是朱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連明。
從年當選至今,他帶領村“兩委”勤勞苦干,為村民們蹚出了一條富有生機的致富路。年,李連明先后獲得山東好人之星、山東省第四屆鄉村之星等榮譽。年入選中國好人榜,年被山東省委授予“擔當作為好書記”稱號,給予記二等功獎勵。
榮譽的背后是李連明的堅持與付出,是不斷地進取與創新,更是銘記于心的使命與擔當。
圖為李連明(左)和村民在果園查看果樹長勢。劉智峰攝(農民日報5月20日7版)
三、微觀山東
風吹麥浪豐收在望
5月初,植保無人機在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田間進行小麥防病蟲害、防干熱風、防倒伏的“一噴三防”作業,確保夏糧豐收。孫中喆攝(人民日報5月21日7版)
清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農民在田間查看小麥長勢,小麥上的露珠折射出晨曦的光華。張春雷攝(人民日報5月21日7版)
高端蔬果助增收
5月14日,山東省陽谷縣定水鎮張八村綠景高端葡萄種植基地,村民在給“巨盛”葡萄疏果。
近年來,陽谷縣引導各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種植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目前,全縣發展高端葡萄、禮品西瓜、櫻桃、中藥材等特色種植面積7.8萬余畝,畝均增收多元。陳清林冉令報/攝(中國婦女報5月21日6版)
好西瓜擂臺賽
5月17日,第二屆中國(昌樂)火山農業峰會在“中國西瓜之鄉”山東省昌樂縣舉辦。峰會期間還舉辦了中國好西瓜擂臺賽,圖為游客與參賽西瓜合影。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呂兵兵 攝(農民日報5月18日1版)
生產車間一片繁忙
連日來,位于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潮河鎮的山東五征集團生產車間內一片繁忙,技術工人正忙著焊接零部件。當前正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農機制造企業為滿足廣大農戶農忙時節生產需求,正加班加點工作。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王子涵 攝(農民日報5月17日1版)
洗衣機互聯工廠在加緊生產
5月18日,在位于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的海爾中德智慧園區,洗衣機互聯工廠在加緊生產。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該園區實現了VR培訓、AR遠程維保、AI人機交互等智能應用場景,園區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張進剛攝(經濟日報5月20日2版)
超大型礦砂船“明卓”輪靠泊山東港口煙臺港40萬噸級碼頭
5月17日,超大型礦砂船“明卓”輪靠泊山東港口煙臺港40萬噸級碼頭等待裝卸作業。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我國進出口保持了較快增勢,顯示出中國外貿的韌性與潛力。唐克攝(經濟日報5月19日1版)
沾化:60萬畝春鹽收獲
5月18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金盛海洋鹽場,工人在收獲春鹽。
目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轄區的60萬畝鹽田已進入春鹽收獲的繁忙時節,預計今年春季收鹽到6月底結束,產量將達到50萬噸以上。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漁光一體”實現藍色動能綠色發展
5月18日,工作人員在“漁光一體”海洋牧場清潔太陽能板。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通匯30萬千瓦“漁光一體”項目占地余畝,充分利用立體空間,融合光能、海水等要素,配合風機和鹽田,形成了“上光中風下漁底鹽”的發展模式,實現藍色產業綠色轉型。目前,該項目總裝機量兆瓦,年可發電4.2億度,年產“鹽田蝦”噸、產值約萬元。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夜間施工促貫通
5月19日23點40分,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筑,由中國中鐵十局承建的濟萊高鐵港溝站特大橋上跨世紀大道連續梁提前合龍,為后續運架梁打通了關鍵通道。港溝站特大橋跨世紀大道連續梁全長為.5米。新建濟南至萊蕪高速鐵路為全國首條市內高鐵。本報通訊員茍軒攝(工人日報5月21日6版)
青島:推廣新型固塵修復技術治理揚塵污染
5月21日,工作人員在膠州市火車北站附近建筑工地進行固塵劑噴灑作業。
近日,山東青島膠州市開始運用新型環保材料固塵劑進行揚塵治理,對建筑工地、道路兩側及礦區堆場等裸露土壤進行生態固化,固塵劑覆蓋區域揚塵效果得到明顯改善。據介紹,該固塵劑噴灑于土壤表面后,可迅速與砂土結合并在表面固化成半永久的“防塵殼”,鎖住并有效抑制揚塵擴散,防塵風力可達八級以上,且固塵劑自身在短期內可實現無害降解。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政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助力發揮好僑鄉優勢
近日,山東省昌邑市政協組織委員就僑務工作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助力發揮好僑鄉優勢,加強與僑胞的聯絡聯誼,匯集“僑智”。圖為委員們在僑史館聽取介紹。王瑜攝(人民政協報5月22日4版)
“帆”動桑溝灣
5月18日,在山東省榮成市桑溝灣海域,青少年帆船帆板愛好者們駕駛著彩帆迎風飛馳。近年來,當地通過舉辦高水平水上運動賽事,有力推動帆船帆板運動的發展,深入促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李信君攝(人民日報5月19日2版)
初夏時節展太極
5月19日,太極拳愛好者在青島市即墨區墨河公園展示太極拳(無人機照片)。
當日,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老年人體育協會組織千余名太極拳愛好者,來到墨河公園開展太極拳、太極扇展示活動,推廣太極文化,倡導健康理念。新華社發(梁孝鵬攝)
醫共體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5月19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源街道醫共體遠程會診平臺羅家衛生院,工作人員通過遠程會診平臺醫院專家對一名心臟病患者進行會診。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源街道大力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遠程會診平臺和雙向轉診系統,通過遠程會診中心提供常態化遠程醫療服務,讓患者不出社區就醫院專家提供的診療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基層群眾共享健康紅利。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馬章安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