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昌樂正是這樣一方寶地,歷史上吸引了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到此。他們展橫溢之才,圖驚世之舉,或出謀劃策兼善天下,或憤世嫉俗慷慨悲歌,在這方大地上揮毫潑墨,長袖善舞。從上古到清朝時期,昌樂的歷史文化名人群星閃爍!
01丹朱丹朱,生卒年月不詳,華夏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堯的長子,自幼聰慧過人,是世界圍棋界師祖,尤善治水。在位六十一年的時候,全國各地連降大雨,洪水成災。堯帶丹等到昌樂堯溝一帶迅速排除了水患,拯救了一方百姓。堯把朱封在昌樂丹水流域。人們為了紀念堯、丹的豐功偉績,就把堯、丹帶領人們挖過的排洪溝叫丹河、堯溝、堯河,這就是昌樂堯溝地名的來歷。丹朱死后,當時的人們完全靠人力修建起占地十多畝、高幾十米的丹朱冢,歷經年的風雨至今仍矗立在大丹河西岸。
02姜子牙姜子牙(約前年—約前年),亦作姜尚、呂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
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被封于齊,建都營丘(今昌樂營丘鎮),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03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隱居昌樂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后餓死于首陽山。夷齊讓國、恥食周粟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是抱節守志的道德典范。
04徐干徐干(—年),東漢末年杰出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人。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干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后,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徐干一生,以“清玄體道”著稱。在創作方面,則以詩、賦、散文見長。徐干在辭賦方面的名聲頗高,他的《玄猿賦》、《漏卮賦》、《橘賦》(以上皆佚)、《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蔡(邕)不過也”(《典論·論文》);劉勰也曾把他與王粲一起作為魏之“賦首”而加標舉(《文心雕龍·詮賦》)。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殘缺。其中《齊都賦》,從殘文來看,原先的規模可能相當宏大。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論》。這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其文章風貌。當時的人們評價他寫《中論》是“欲損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當時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與吳質書》)。
05淳于髡淳于髡(kun)(約公元前年~前年),黃縣人,是齊之贅婿,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齊威王拜其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度出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八年,楚發兵伐齊。齊王使淳于髡至趙國請救兵,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之退兵。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于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06王猛王猛(年—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昌樂)人,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公元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及至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07王裒王裒(?—)字偉元,營陵(今昌樂)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裒的父親王儀當時是在朝廷里當官,被司馬懿所殺。父親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難過。因此他終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為晉朝之臣。王裒的母親生性害怕打雷,每當下雨打雷的時候,他便將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的,拉著母親的手,絕不離開半步。王裒的母親死后,他將父母合葬一處,虔誠恭謹地守喪盡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記著母親怕雷的事情,每當刮風下雨的天氣,一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著哭訴說:“兒子王裒在此,母親您千萬別怕!”他也經常依靠著墓前的柏樹號啕大哭,眼淚滴到柏樹上,柏樹都枯死了。
08孔融孔融(年-年),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在昌樂),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09李成李成(-),五代宋初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昌樂),故又稱李營丘。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后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云,后人稱為“卷云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北宋時期被譽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
10王修東漢末年三國年間,北海郡營陵縣(今昌樂)出了個宅心寬厚、仁義高尚的人,他就是王修。王修自幼好學、品行端正,鄉里交口稱贊。七歲那年,王修的母親恰巧喪于社日(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廟臺或在野外搭臺演戲,舊時隆重的節日)這一天。第二年母親的忌日時,王修因念母哀痛過甚而昏倒在地,鄉里聞之十分同情,就停止了這年的社日活動。二十歲那年,他到南陽求學,住于張奉的家中,不久,張奉全家染病,無人護理,王修覺得照顧房東全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直等房東全家病愈,才離開南陽回山東老家。初平初年,北海郡相孔融請他擔任主簿,并讓他到高密處理一個十分棘手的事,王修不辱使命,充分顯示了辦事才能。孔融佩服之余,欲舉他為孝廉,他一再推辭,并說邑中邴原比他更有資格。欲舉王修為孝廉的事不久,北海郡有黃巾軍將孔融的官衙包圍了。孔融對左右的人說:“這種危難關頭,只有王修能來援救。”話剛完,王修就帶人擊敗圍攻的人,將孔融救了下來。王修在任魏郡太守期間,抑制豪強、扶植貧弱,賞罰分明,老百姓都很擁護他。王修一生寬厚恤人,曹操曾想頒布肉刑,王修諫阻道:“未可行。”曹操采納了王修的意見,沒再頒布肉刑命令。這也說明了王修體恤百姓、寬宏大量的美德。公元年,王修病故。正始元年,國家追嘉王修的功德,號令全國官吏向他學習。并賜王修的兒子為關內侯。
11管寧與華歆、邴原并稱為“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并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于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后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征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正始二年(年),管寧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論》。
12騰撫騰撫,生卒年不詳,字叔輔,東漢北海劇縣(今昌樂城西)人。性剛直,有文武之才。初為北海郡吏,后授河北涿州(今涿州市)令,在任以政績卓著升涿郡太守,兼領道縣、固安、范陽、良鄉、北新城、方城6縣。在涿郡任職7年,政風修明,施愛于民,致使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市井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建康元年(),徐州、揚州及九江等地民眾四起,攻城占縣,更有甚者則建年號,置百官,稱皇帝。朝廷以滕撫文武兼備有將帥之才,拜為九江都尉。滕撫與其他將士一起,迅速將內亂平定,以功升中郎將,督揚、徐二州事。是年11月,溧陽人華孟自稱“黑帝”,攻破九江,殺太守楊岑。朝廷又詔滕撫領兵圍剿,斬獲華孟及部下余人,使一郡大治。后朝廷授滕撫為陜西鳳翔刺史。數年后,被尚書胡廣彈劾罷免。當時天下士民皆怨恨朝廷腐敗,為滕撫報不平。
13是儀是儀,本名氏儀,字子羽,北海郡營陵縣(今山東昌樂)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仕東漢、東吳兩朝,早年曾在本縣營陵縣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后在東吳歷任騎都尉、忠義校尉、裨將軍、偏將軍、侍中、中執法、尚書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后進封都鄉侯。年八十一歲時病逝,死前要求節葬。(《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14韓熙載韓熙載(年—年),字叔言,其先為南陽(今屬河南)人,后家于齊,遂為濰州北海(今昌樂)人。五代十國南唐時名臣、文學家。后主李煜時,改吏部侍郎,徙秘書監。后任兵部尚書,充勤政殿學士承旨。官終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韓熙載高才博學,又精音律,善書畫。為文長于碑碣,頗有文名,當時求其為文章碑表者甚多。其所作制誥典雅,人稱“有元和之風”,與徐鉉并稱“韓徐”。江左稱其為“韓夫子”,時人謂之為“神仙中人”。其所撰詩文頗多。有《韓熙載集》、《格言》等,今皆佚。《全唐文》、《全唐詩》、《全唐詩外編》等存有其詩文。
15閻世繩閻世繩(-6),字寶貽,號樸齋又號丹崖,閻介石第三子,生于昌樂城邑。康熙十五年(公元年)以殿試第三甲第三名考取進士,御試《漢書》第二名。授翰林院檢討。他一生著述豐富,任翰林院檢討期間,修《鑒古集覽》歷時三年告成。他還校閱《日講易經解義》,康熙皇帝稱其"品行端凝,文思淵博,艱巨詞苑,奉職無衍"。據《昌樂縣志》記載,閻世繩所建"義學二區",為昌樂最早的書院。他對振興昌樂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與其子孫們一道,花費40多年的時間,編寫了昌樂第一部閻氏族譜--《閻氏家乘》。書中以滿漢兩種文字全文收錄了康熙皇帝對閻介石、閻世繩、閻愉祖孫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獎的誥敕6篇以及大量的歷史資料,對后世影響很大。
16竇倓在昌樂營丘鎮古城村存有一塊石碑,高1.36米,寬0.67米,正中刻楷體大字“竇公渠”,右側刻有“按邑乘唐嗣圣元年,竇公諱倓來令北海,于營陵故城東北穿渠引白浪河水,曲折三十里以溉民田,獲利甚溥,迄今千余年,未有碑記,茲因建輿梁通渠水,居民追思舊德,僉議刻石志之,永矢弗諼云”,左刻“大清宣統二年四月中”。碑中記載了唐嗣圣十八年(公元年)當時的北海縣令竇倓帶領民眾在營丘故城東北興修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農田的事跡。竇倓在唐朝的時候任北海縣令(在今天昌樂),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深受老百姓的愛戴,《新唐書·地理志》《昌樂縣志》均有記載載。清代乾隆時進士閻循觀、清朝詩人閻廷倩均作詩頌之。竇倓興修“竇公渠”,是昌樂縣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之發端,給后代的水利發展提供了典范。
?end?
顧問
閆敬禹 王星營王慶榮
審核
劉元同
編輯
崔穎
圖
網絡
昌樂文藝
攝影
文學
書法
美術
音樂
舞蹈
曲藝
戲劇
電影
覺得不錯,請點贊↓↓↓
昌樂文聯覺得不錯就贊賞一下吧
贊賞
人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