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夯實根基
——濰坊干部作風建設短鏡頭(下篇)
01:10鳶都金秋,碩果盈枝。看項目,馬不停蹄中上演著一幕幕“速度與激情”;觀企業,工廠車間熱火朝天,發展蒸蒸日上;領略鄉村振興,一個個鄉村破繭成蝶,散發出“強美富”的別樣魅力。
城投“鐵軍”在寶通街快速路建設工地監督工程質量。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杰攝
發展“牛勁足”,離不開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干在當下、穩扎穩打,辦好一件件實事,擺平一個個難題,真正把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腳于重點工作、推動發展上。
人民至上,實干篤行,變化,寫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幸福,寫在每一個濰坊人的臉上。
不負秋光好,再往高處行。廣大黨員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答好必答題,干出了進軍“萬億俱樂部”、沖刺“二線城市”的“精氣神”。
有一種態度叫“實干”
“只有埋頭苦干實干,才能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在濰坊的項目建設現場,有這么一批干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斗,他們作風勇猛,用擔當作為推動項目建設跑出了“加速度”。
濰坊的八月,最火熱的地方總在項目建設一線。
田太卿在督導工程進度。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杰攝
8月27日下午,寶通街快速路工程項目現場,調度指揮聲、機器轟鳴聲、工具作業聲不絕于耳。這里每天都有新變化,從4月17日開始施工,短短4個月的時間工程量完成過半。
“項目建設指揮部1月9日成立,2月14日,大年初三,指揮部成員陸續到位。10公里路段,26個產權單位、處管線遷改任務,涉及燃氣、供電、供水、輸油管道、通信等多個民生部門,同時還要組織對沿線綠化進行遷移,任務十分艱巨。”
說話的是田太卿。這位曾經在壽光抗洪救災一線奮戰的基層干部,如今是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現場指揮,有著豐富的急難險重任務處理的實戰經驗,他渾身迸發著的硬漢精神,無疑是項目建設工地所有管理者、建設者、奉獻者共同具有的“鐵軍”作風。
既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項目,又是誓奪“魯班獎”的質量品牌工程,濰坊人民對這條寶通長龍崛起的速度和質量給予了多少期盼!
怎么干?他們放棄了春節假期、周末節假日,組織沿線各區及管線運營單位加緊摸底排查,制定詳細的遷改方案,兩個多月就啃下了地面地下“清障”這塊“硬骨頭”,為全面進場施工贏得了時間。
侯紀軍(右一)和楊麗嬌(右二)在論證工程質量細節。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杰攝
“工程任務重、時間緊、難度大,我們一刻也不敢松勁。”正月初四,市城投集團黨委委員、總工程師侯紀軍在辦公室門口貼了一份“留言”,就搬到了項目建設工地辦公。
作為從兩岸交流中心、城建熱力管道、富華游樂園及酒店改造等重大項目工程一路轉戰而來的“鐵軍”隊員,侯紀軍站在十幾米高的寶通街快速路與渤海路立交處,跟質量監理人員一起展開“作戰圖”時,施工人員心里吃下了“定心丸”。
談起項目,侯紀軍如數家珍,當記者談到要“宣傳”他時,他連忙擺手:“這里的每個人都很辛苦,你們就寫寫楊麗嬌吧。”
楊麗嬌,整個指揮部里唯一的“鐵娘子”,市城投集團工程管理部副經理,綜合協調、文字材料、黨務活動、工程款撥付等等都歸她“管”。因為靠在項目上,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不足兩歲的龍鳳胎兒女只能由公婆照看。
“我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之前更多的是干內務,對工程專業了解不深,靠在項目施工現場這是第一次,很多專業知識都需要從頭學起。”從進入指揮部的那一刻起,楊麗嬌在緊張的工作中邊學邊干,邊干邊請教,如今已經得心應手。
項目運轉中,工程款的撥付牽一發而動全身,楊麗嬌在撥付之前都會嚴格審核撥款材料,反復與工程造價單位、監理單位等進行溝通確認,確保每一筆款項都準確無誤。“作為工程款撥付流程的第一關,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決不能出任何紕漏。”
靠上,拼上,豁上干,緊盯“春節前主體工程通車”這一目標,發揮“建設鐵軍”精神,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圓滿答卷。在寶通街快速路建設現場,人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一種甩開膀子加油干的干事激情和“鐵軍”作風,這種激情與作風,正隨著氣貫長虹的寶通長龍飛揚在濰坊大地。
“沒有好辦法,就是一點一點啃!”正如田太卿談起工程清障時的這句話,濰坊市一線干部“敢啃硬骨頭”“甘下笨功夫”的作風在這支“鐵軍”身上有著生動的體現。致力于服務項目建設、推動發展,濰坊的干部作風在攻堅破難的淬火中“百煉成鋼”,經得起困難的摔打和磨礪,一大批優秀的年輕干部在鍛煉中成長為行家里手,擔綱起濰坊建設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習近平總書記9月1日在中央黨校對年輕干部的寄語,連日來在濰坊市黨員干部的朋友圈刷屏。在濰坊,一線干部正是把破解問題和困難作為錘煉作風的“磨刀石”。
在項目攻堅中,他們不管崗位大小,不管工作環境好壞,始終秉持初心,不斷地從嚴從實要求自己,不斷地改進作風,以實干為責、以實干為本,把工作做得更實、更好,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好口碑。
周濤(中)跟蹤服務項目建設。通訊員桑少婷攝
前不久,“老周日記”在網上火了。老周,是寒亭區固堤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周濤,身患強直性脊柱炎10多年,盡管病痛讓他彎下了腰,但他下鄉村、進企業,為群眾辦實事、為企業解難題,卻從不含糊。
8月26日上午9點,老周如約來到東旭集團濰坊光電顯示材料產業園項目前期測繪現場,手中拿著項目施工圖,與項目方反復討論,給項目方出謀劃策,汗水從他臉上、脖子上滑落下來,但他根本無心顧及,滿心只想著讓這個項目早日建成投用。
下午2點30分,老周又出現在了濰坊三建公司建造科技小鎮項目現場。老周始終保持每天與包靠企業聯系一次的頻率,及時跟進企業情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他從來都不等我們提出問題來才給解決,大多數時候他都考慮在我們前頭,提前把問題幫著解決了。”項目負責人打了個有趣的比方,不管啥問題,遇見老周都得繞著走。
把服務項目建設當成自己的日常,在老周看來,這是職責所在。抓好高質量項目,快一天就有快一天的主動,快一時就有快一時的效益。在“雙招雙引”賽道上,寒亭區開元街道短短8個月引進投資多億元。
制勝之道,在于實干。“我們轄區內有多少閑置土地、資源、空間,現有企業發展情況如何等,都在我的腦子里裝著。”街道黨建辦副主任黃靜說。只有“心中有數”“心中有圖”,干起工作來才更有底氣。很多企業來街道對接洽談時,需要多少用地,適合在哪塊區域發展,黃靜和她的同事都能夠快速精準定位。
正是因為有了“黃靜”式的敬業精神,濰坊市的一線干部才會“心中有圖”,才會有發展的譜項,服務企業和項目才能更精準。這是扎實苦干練就的本領,更是作風轉變帶來的服務能力。
濰坊市黨員干部推動發展所向披靡的“秘訣”,不靠“心眼”“精人”“花里胡哨”,靠的是實干苦干用心干,靠的是腳踏實地、躬身篤行的“笨”功夫。正是憑著這份靠譜的干勁,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堅持“雙招雙引”不動搖,項目建設不放松,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濰坊大地上,項目建設有速度、有亮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澎湃不息。
有一種付出叫“收獲”
用成績說話,以實干立身,守得云開,方見初心。
孫波組織金融機構為山東鼎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協調解決新產品量產資金缺口。(資料圖)
“只有走進企業,才能知道怎么服務企業。”這話是從濱海區財政金融局副局長孫波口中說出來的。
誠如斯言。在“服務企業就是抓發展”的熱潮中,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與企業家誠心誠意打交道,坦坦蕩蕩,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他們立足自身崗位,把手中的權力變成服務群眾的心力,變成為群眾解決煩惱的工具。
8月21日,星期六,位于高新區的濰坊平安消防公司總部會議室內,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三級調研員劉杰然,市大數據局數字產業科科長姜育林,跟公司的老總們“吵”得熱乎,公司方反復闡述引領前沿的平臺技術研發細節,干部服務方著眼于全國安全產業規劃定位循循善誘,幾次碰撞之后,達成為濰坊打造安全產業基地的初步構想。
“今天收獲太大了!”公司董事長徐介綱顯得非常激動。
前期,劉杰然在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了解到,平安消防公司擁有全國智慧消防領域領先平臺,是多項行業標準的制定者,而目前全市安全消防產業總體已成基礎規模,依托平安消防智慧平臺優勢、適時培育安全產業基地條件非常成熟。經過多次到相關企業調研,又不下四五次來公司探討碰撞、充分論證,謀劃全市安全產業發展的思路漸具雛形。
企業負責人的思路終于打開,這段時間的努力總算有了結果。劉杰然感慨道:“干部就是要干點事,把勁使透,不要等退下來后再說當年應該怎樣干的后悔話!”
李愛美(右一)到企業協調解決外地人才子女當地上學問題。通訊員王衛東攝
工商聯是民營企業的“娘家人”,娘家人就要有娘家人的“親份”,就要把服務送到企業最需處,青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愛美認準了這個理兒。她在走訪山東恒利礦場設備公司過程中,了解到公司從陜西聘來的工程師趙建成在經濟開發區安家,但適齡孩子入學成了難題,她多次與當地教育部門對接,本著幫助外地來青優秀人才實現“事業家庭兩安”的原則,升級放寬原有政策,解決了趙建成的孩子入學難題,同時又為宇信集團兩位外聘工程師協調解決了同樣的難題。
“安家”還要“安心”,子女能在當地上學,這是讓外地來濰人才安心的大事。李愛美的心頭時刻裝著企業人才的“掛心事”,為此,她所在工商聯界別組提交了《留住人才要用真情下實功夫》的政協提案,并在青州市政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
“如同作用力反作用力,服務是雙向的,我的收獲遠遠大于付出。”從專業能力生澀到摔打成行家里手,孫波體會頗多。
孫波大學時讀的是金融專業,然而在服務潤豐公司上市時,卻深切感受到所學知識根本不夠用。“我們能設想到的困難遇到了,沒想到的也遇上了。”由此,孫波悟出,服務企業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服務能力。
面對挑戰,孫波邊查案例邊學習專業知識,在解決一項項問題上下足繡花功夫。工夫不負有心人。7月28日,潤豐股份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8月2日,國邦醫藥又在上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在孫波和同事們的精誠服務下,濱海開發區創下了五天上市兩個企業的傳奇。
挑戰磨礪人,也鍛煉人,經過潤豐上市“經典一戰”,讓孫波和財政金融局的干部們服務企業上市的能力大長,工作標準和境界也隨之得到大幅提升。“年內,區里還有4家企業報省證監局輔導。同時,儲備、培育擬上市后備企業7家。”
外地很多來過濰坊的人感慨道,與濰坊市的干部交談,能學到很多東西。濰坊的干部普遍對專業非常熟悉,對國內外各領域形勢的把握也非常到位,說起現代經濟管理、數字技術、金融科技等行業知識,頭頭是道。而濰坊的干部自知,這背后是下了多少苦功夫的。
暖企、扶企、強企,服務只有時刻跟上,高質量發展才能風生水起。這就需要服務發展部門不能把政策和文件關在“柜子”里,而是敞開“家門”,亮出“家底”,把企業和群眾請進政策“門里”。
濰坊市發改委把服務企業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編制發布全市價格收費政策服務手冊,將32個領域、項企業和群眾關切的價格問題,面向社會亮出價格“家底”,方便企業和群眾查詢。作風一轉變,企業和群眾成了政策明白人。這“家底”一亮,亮出的是干部服務的發展底氣、民心正氣。
劉廣杰(左一)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難題。通訊員李帥攝
“做好服務企業工作,首先要讓企業家認可我們的服務企業專員,這就需要我們的服務企業專員放下架子,和企業家真心交朋友。”聊起服務企業專員話題,昌邑市柳疃鎮黨委書記、四級調研員劉廣杰道出他的心得。
柳疃鎮服務“小專員”發揮強企“大作用”,積極幫助企業招引人才、爭取政策、上新項目,全鎮總投資50億元的10個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項目大見成效,干部服務更上“癮”,劉廣杰在初期服務兩家企業的基礎上,又主動增加到5家企業。
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企業家當成自家人。濰坊的基層干部明白,以心比心、以心換心的至誠服務,在打造營商環境方面更具競爭優勢。
所以不難理解,近日,深圳(濰坊)科技園能在北方眾多城市之間,選擇棋落濰坊,在經濟區虞河城市更新片區規劃建設北方分園,并創下了從來濰考察到簽約落地僅半個月時間的“深濰速度”,自有讓人服氣的理由。
“保姆式”服務、“店小二”精神已經不再獨屬于深圳、上海等南方城市干部服務的標簽。今年春天以來,在濰坊,全市1.5萬名企業服務專員與企業“結親”,提供線上線下“雙服務”,一切從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角度考量,資源向推動企業發展處傾斜,濰坊干部務實的工作作風、超前的服務意識,以創造性落實營造了良好發展生態,市場主體的活力被充分激發了出來。
有一種力量叫“無我”
干部有勁頭,村民群眾就有盼頭,黨員干部提振了服務群眾的精氣神,就能鼓足群眾過好日子的精氣神。在鄉村振興中,村支書作為“領頭雁”的角色,之于一方水土、一方群眾的重要性,被一再證明。
走進昌樂縣紅河鎮大莊皋村,農家小院粉刷一新,水泥道路平坦寬闊,大棚產業欣欣向榮。然而在年以前,該村種植規模小、技術落后、收入低下,村里的老少爺們全都靠天吃飯。
今昔對比,讓村民感觸深刻:多虧我們有一個好支書陶國東。
陶國東在外經商多年,返鄉后發展有機果蔬大棚,讓小村人看到了希望。被村民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后,陶國東把市場化思維播種在家鄉的田野里,領辦“益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建立現代高效農業園區,搭乘電商東風,成功叫響原根西瓜、“黃金籽”西紅柿等特色農產品金字招牌,村集體當年增收12萬元。
濰坊現代農業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標桿,創造了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的“濰坊模式”,很重要的,是因為在濰坊鄉村活躍著一大批像陶國東這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帶頭人。他們像濰坊大地上的“星火”,點燃了廣袤田野上的創新元素,帶頭發展鄉村、富裕百姓,以忘我奉獻的精神走在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前列。
前闕莊村成了“中國農業公園”。(資料圖)
這片沃土上,不僅僅有壽光三元朱村的王樂義、高密松興屯村的徐林收、昌樂庵上湖村的趙繼斌、安丘紅旗村的趙振平、經濟區(農綜區核心區)前闕莊村的于英智等等戴著“全國文明村”光環的優秀基層干部的代表,還有眾多鄉村“領頭雁”踐行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為了老少爺們過上好日子,每天跟群眾打成一片,干在一起,展現著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優良作風。
濰坊市作風過硬的農村黨支部書記群像,正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征程上的一支勁旅。
位于壽光市稻田鎮的崔嶺西村,共有村民戶口人,在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的帶領下,創辦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高標準智能大棚,經過10余年的發展,村莊由亂到治到興,發展成產業強、村莊美、村民富的省級文明村。
“只有敢于承擔責任,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村支部辦公室墻上的這句箴言,時刻提醒著崔玉祿牢記職責使命,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在群眾需要的時候站在群眾身邊。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崔玉祿帶領黨員干部群眾把村里的所有舊棚、閑置土地全部流轉整合,建起高標準智能園區,生產高端品質菜,使村內的蔬菜走向品牌化。年,借助土地掛鉤試點政策,對村莊實施全面改造提升,實現了村莊社區化、住宅樓房化。同時配套硬件設施,讓村民不出社區就能體驗高標準的休閑、文化、餐飲、娛樂一體化服務。
今年,崔玉祿當選為壽光市蔬菜合作社聯合會第一屆會長。聯合會實行全產業鏈質量管控,授權使用“壽光蔬菜”區域公用品牌,輸出崔嶺西蔬菜示范標準,創造了“質量+品牌=百姓受益”的農民增收公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代言起壽光蔬菜品牌,這里面的艱苦努力和執著付出,崔玉祿深知,崔嶺西的村民們深知。
崔嶺西村的敬老餃子宴。(資料圖)
“要想讓村民聽你的,就得多給村民辦實事。”“能力大辦大事,能力小辦小事,但不能不辦事。”“你不干事,群眾的選票可不舍得投給你。”在壽光市文家街道王端宇村采訪支部書記王向民時,從他口中不時迸出的金句,道出了基層黨支部書記的“真經”。
“我們村兩委班子3個人搭檔了30多年,在這個位置上我干了35年。”王向民年從部隊退伍返鄉,第二年,25歲的他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使命感讓王向民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為村民謀福利上。
在壽光,很多人都知道王向民三次調地的故事。上任后,為了強村富民,王向民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村民不同的種植需求,曾進行過三次調地,第一次調地理清了“舊賬”,第二次調地規劃了大棚,第三次調地是建設飼養小區。為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路子,王向民帶領村集體出資注冊了“王端宇果蔬專業合作社”,著力推廣“名優稀特”品種。同時,對村里廢棄塘灣、閑散土地進行整合,盤活閑置資源……
王向民(左一)了解村民蔬菜生產情況。通訊員王亞男攝
為樹愛老新風,王向民在村里建“幸福苑”,設棋牌室,組織餃子宴,發放過節福利,醫院醫務人員為老人免費查體,連續14年為年滿60周歲的老人舉辦老人節,對70歲以上的老人,村“兩委”成員送生日蛋糕上門,對80歲以上的老人再增加元的生活補貼……積厚成勢,王端宇村已是一幅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30多年來,村委換屆選舉王向民都高票當選,村班子連續11屆高票連任。
在農村,調地問題牽涉到的矛盾和糾紛較多,而每次王向民都能輕松化解。這得益于他善于發揚民主、征求意見的好作風,從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著想,為大家的共同富裕著想,爭取老干部、黨員和群眾的支持。在濰坊基層干部中,像王向民這樣善于化解基層矛盾的“好手”比比皆是。
盡心盡力干好活才不辜負組織的重托。“你干得好人家就說共產黨好,你去送溫暖,送的就是黨的溫暖。”王向民這句話格外打動人心。
越往基層走,越能感受到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情懷有多深切。農村支部書記離群眾最近,對群眾冷暖看得更真切,對群眾需求更了解。他們的舉手投足代表的是基層干部形象,他們的樣子就是群眾眼里黨的基層干部的樣子。
“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崔嶺西村為民服務大廳墻壁上的這句話,已成為濰坊市基層干部服務發展的一種共識。在濰坊,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和成效,真真切切地映現在了老百姓的笑臉上。
在鳶都大地上,更多的黨員干部有膽有識,辦事公道,服務能力強,群眾信得過。在他們身上,閃耀著一種精神,無私忘我,甘于奉獻,為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而日夜拼搏著。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高文劉杰
王嶠/視頻剪輯
視頻綜合濰坊融媒、寒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