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
葶藶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入下品。《圖經(jīng)本草》載;“葶藶生藁城平澤及田野,今京東、陜兩、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勝。”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所繪葶藶圖仍是與獨(dú)行菜相類似的短角果類型的植物。
大適、大窒《本經(jīng)》,丁歷《別錄》。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獨(dú)行菜的干燥成熟種子。前者習(xí)稱“南葶藶子”,后者習(xí)稱“北葶藶子”。
獨(dú)行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無毛或具微小頭狀毛。花果期5-7月。
播娘蒿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有毛或無毛,毛為叉狀毛,以下部莖生葉為多,向上漸少。花期4-5月。
生于山坡、田野及農(nóng)田。
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野)、洛陽市汝陽縣、洛寧縣(野)、商丘民權(quán)縣、新鄉(xiāng)市輝縣西平羅村、焦作市孟州市(野);山東省德州市慶云縣(野)、臨沂市河?xùn)|區(qū)、郯城縣(野)、日照市莒縣(野)、聊城市冠縣、滕州、濰坊市昌樂縣、安丘市、新泰市;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徐州市睢寧縣;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戶縣;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
夏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zhì)。
除去雜質(zhì)和灰屑。
南葶藶子呈長圓形略扁,長約0.8~1.2mm,寬約0.5mm。表面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具縱溝2條,其中1條較明顯。一端鈍圓,另端微凹或較平截,種臍類白色,位于凹人端或平截處。氣微,味微辛、苦,略帶黏性。
北葶藶子呈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種臍位于凹人端。味微辛辣,黏性較強(qiáng)。
1葶藶子凈貨:過80目篩,再風(fēng)選,雜質(zhì)重量占比不超過0.5%。
2葶藶子統(tǒng)貨:過80目篩,雜質(zhì)重量占比不超過3%。
辛、苦,大寒。歸肺、膀胱經(jīng)。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
水分不得過9.0%(通則第二法)。
總灰分不得過8.0%(通則)。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
膨脹度取本品0.6g,稱定重量,照膨脹度測定法(通則)測定。南葶藶子不得低于3,北葶藶子不得低于12。
含量測定南葶藶子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龍膽雙糖苷(C33H40O22)不得少于0.%。
長按上方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hj/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