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春寒料峭。昌樂縣紅河鎮榮華環水嶺田園綜合體種植的大棚西瓜已經上市,每斤15元左右,一個西瓜能賣五六十元。2年前,這里還是種地靠天收的貧瘠山嶺地,雜糧畝產只有二三百斤。
“原來是麻剛嶺地,沙質土壤,‘跑’水‘跑’肥。但沙壤土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正好適合種西瓜。”田園綜合體負責人吳澤超說。
昌樂西瓜,久負盛名。當地適宜的氣候和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沙質土壤,造就了獨特的品質。目前,全縣設施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年產量60萬噸,年產值達到24億元,品牌價值達到41.61億元,居全國西瓜品牌價值第一名。
年,榮華環水嶺田園綜合體開工建設。目前,占地畝的一期項目已經完工,其中包括一個玻璃溫室,27個冬暖式高溫大棚,80個保溫鋼構拱棚。田園綜合體規劃占地約畝,計劃總投資3.5億元。
跟一般冬暖式高溫大棚不同,這些大棚的后墻不是堆的,也不是砌的,而是向地下挖出來的。“現在棚內高度是6米,在施工過程中,整體下挖了將近10米。這種挖出來的大棚后墻有五六米厚,冬季保溫效果更好。”吳澤超說。
由于采用下挖式建棚,冬季有很好的防風效果,利于保溫。經過對比,這些大棚冬季夜晚最低溫度比當地其他大棚高出三四攝氏度。
針對沙質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性差的特點,園區運營方在種植過程中也采取了很多新技術。如在西瓜種植過程中,增加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的用量,并采用滴管、噴灌等節水技術。吳澤超打了比方說:“原來用的是大水大肥,不等作物吸收,水肥就漏了。現在是根據西瓜生長周期,定時定量供應,‘吃’多少,補多少,這樣就就解決了土壤漏水漏肥的問題。”
“今年種植了2公斤和4公斤的兩個小西瓜品種,不管是個頭還是口感,都達到了目標,說明采用的土壤改良技術是成功的。”吳澤超說。
今年,田園綜合體內還準備種植貝貝南瓜、大姜等作物。“夏季七八月份雨水多,姜田積水后容易發生病害。采用大棚避雨栽培,能較好地隔絕雨水,減少病害的發生。”
目前,田園綜合體正在利用山嶺深溝,建設庫容1萬立方米的冷庫。“把冷庫建在地下,能夠達到冬暖夏涼效果,前期投入雖然大點,但是后期能很好地降低運營費用,能節省成本。”吳澤超說。
這些山嶺地每畝地的流轉費用原來只有元,田園綜合體將土地流轉費用提高到元。周邊村民可以到基地務工,每月工資平均達到元。通過土地整理,周邊4個村的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李偉通訊員劉寧寧叢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