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濰坊市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統領,主動適應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要求,堅持率先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注重從抓農業產業化到抓農業融合化方面求創新,注重從抓農業到抓農業農村一體推進方面求創新、注重從抓農產品產量到抓農產品品質方面求創新、注重從抓分散生產經營到構建現代生產經營體系方面求創新,不斷賦予“三個模式’新內涵。
聚焦農業高質高效,聚力推進產業升級
著力搭建創新平臺。近幾年來,濰坊圍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先后創建了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浙江大學諸城高品質肉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字號”平臺。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已投入8.7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組建9個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建成作物育種、生物技術及生物信息分析三大公共平臺,引進高端人才93名,在第三代小麥雜交育種技術上已申請國際專利4項,探索建立了“基礎研究+產學研融合+成果轉化”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新機制。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已建成蔬菜質量標準數據庫,啟動項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研制工作,制定的日光溫室番茄、黃瓜2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填補國內空白,獲農業農村部批準發布,構建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寒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投資累計35億元,入園企業12家,搭建政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15個,取得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0項。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占地畝的研發中心。浙江大學諸城高品質肉研究中心完成全國第一個高品質豬肉、雞肉標準研發,并在20家企業推廣應用。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建成分子生物、細胞工程、病蟲害綜合防治3個實驗室,5個番茄品種已向農業農村部申報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形成了“公司化、實體化”運營機制。與省農科院開展戰略合作,建設11個產業技術研究院,數量全省第一。
大力招引大企業大項目。瞄準國內國際農牧龍頭企業開展項目招引,正大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新希望六和年出欄萬頭生豬項目、伊利10萬頭奶牛牧場項目、仙壇1億只白羽肉雞項目、龍大5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民和白羽肉雞加工項目、大北農20萬頭生豬項目、正大(壽光)國際蔬果產業園、正大中央廚房、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等項目先后落戶濰坊、投產達效,匯聚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龍頭、新引擎。
不斷提升農業綜合實力。實施龍頭企業和產業聯合體“雙十”培育計劃,培育形成10家產值過10億元全產業鏈一體化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達.8億元。培育形成了10家產值過5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連接合作社77家、家庭農場93家、農戶22.97萬戶,年產值達億元。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93家、市級家,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2.35%。主要農作物良種貢獻率達到47%,該市研發的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由“十二五”末的60%提升到75%。農產品出口額.2億元,同比增長4.3%,占全市出口總額的9%。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11%。
強化經營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國有平臺投資+專業公司運營+農戶承包經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經營新機制,發展“三方共建”園區18處,帶動農戶增收3.3億元。總結推廣昌邑青阜“土地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水肥一體化、智慧田園”全覆蓋糧食增產增效新模式。探索“2+6”土地規模經營“濰坊模式”。高密宏基農機合作社“整村糧食生產托管”和安丘沃華大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入選全國20個典型案例。
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84億斤以上。年,全年糧食總產量萬噸、增長0.92%,單產.87公斤、增長2.18%,創近年來新高。招引新希望六和、龍大、大北農等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落戶濰坊,生豬產能得到有效恢復。年,生豬存欄達到.8萬頭,超額完成省定任務。蔬菜產量萬噸,同比增長2.6%。濰坊市目前已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京津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供應基地。
聚焦鄉村宜居宜業,聚力建設美麗鄉村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制定《濰坊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全市累計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88億元。農村廁所改造、無害化公廁建設、村莊道路硬化、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美麗庭院創建等全部完成省定任務目標,村規民約、保潔員、門前三包、街巷長等制度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順利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省級驗收。壽光市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成功打造了4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成省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點55處,形成了諸城蔡家溝、高密松興屯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美麗鄉村建設樣板。
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建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狠抓過硬黨支部、文明新風、平安鄉村“三大建設”,突出“三資”管理、移風易俗、環境整治“三大任務”,抓好國家、省、市三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全市涌現出青州市侯王村“以孝治村”,昌樂縣庵上湖村“支部領治、村民自治、協商共治、教化促治”,壽光市東斟灌村“自主議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務”,高密市張家莊村“道德銀行”管理等一批示范典型。
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部署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百日攻堅行動”和“集中殲滅戰”等行動,認領整改省督導問題66個,取得階段性成效。按照“地域相近、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便于服務、適度集中”的原則和“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四化”標準,積極推進“多村一社區”為主導模式的農村社區建設,努力構建“2公里·半小時”社區服務圈,全市共建設農村社區個,以此為依托建立便民及農資超市個,金融網點個,其他服務網點處,成為促進城鄉融合、均等發展的有效載體,極大提高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聚焦農民富裕富足,聚力促進農民增收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進入掃尾階段,全市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完成%,成員身份確認完成%,登記賦碼完成99.98%,土地確權村完成97.7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代表山東省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驗收。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68%。創新推廣“村社合一”發展模式,全市已建成“村社合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65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家。全市農村集體資產達到億元,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占79.37%,個村達到萬元以上。諸城、昌樂獲得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全省4個),寒亭區獲批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全省5個)。高密、昌邑獲批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全國第一個股份制農交平臺、第一個對三農融資的農交平臺、第一個被賦予抵押登記權的農交平臺、第一個在全國實現復制推廣的農交平臺,率先打造了“交易鑒證+抵押登記+專業擔保+風險補償+不良處置”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建成全省第一家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已累計加入平臺農戶戶、企業家,完成授信農戶戶、企業家,授信總額度18.06億元,發放貸款12.32億元。設立鄉村振興基金,三年來累計撬動工商資本下鄉.4億元。
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成立鄉村人才振興專班,組織、群團、人社、教育、科技、供銷等部門單位協同推進。聚合政府、院校、社會“三方資源”,形成“政府主導、學院主體、社會參與、協作共育”的培訓體系。全市擁有高職院校43所,在校農科生2.1萬人,每年畢業生達多人。成立濰坊職業農民學院,設立8處職業農民學院分院、20處職業農民培訓教學點。建有省級農民教育實訓基地35處,市級處,“田間學校”45個,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1.63萬人。突出開放式辦學和精準式培養,組織政校企合作,開展學歷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就業指導等多層次培訓,先后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90多期,培訓3.5萬人。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圍繞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融合化”發展富民產業,“園區化”布局產業形態,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創新“訂單生產+訂單收購+溢價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股份分紅”等多種模式,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聯合社與合作社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各類經營主體從簡單產品購銷、勞務關系、土地流轉變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系,讓農戶更多分享到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模式,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創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5%,連續兩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9:1。
(大眾日報·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譚佃貴通訊員陳同義王玉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