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丹河變清了!”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沿丹河流域不少居民感嘆。隨著街道在丹河治理中推行河長制,“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宜居”的美好生活正在逐步實現。
治理好丹河,既是打造“一山兩水融一城”現代城市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還水還綠于民的務實之舉。寶都街道按照“一片清河水,一條綠化帶,一道風景線”的要求,以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為標準,突出“清淤、清障、凈水、修路、綠化”五項重點,組織開展丹河水質提升綜合治理,聘請專業(yè)施工隊伍對丹河河道內垃圾以及腐爛樹木、雜草等影響水質的雜物進行清理作業(yè),對沿河道路進行整修,并抽調精干力量現場包靠,確保整治質量和進度。
河道治理非一日之功。在對丹河進行治理的同時,寶都街道從建立河長制入手,重在建立水清岸綠的長效機制,變集中式治理為常態(tài)化治理,實現“河長治”。
具體工作中,寶都街道實施街道、社區(qū)、村居三級“河長”制度,特別是結合社區(qū)實體化運行,實行以社區(qū)書記為“河長”的治河、管河、護河負責制,具體負責責任范圍內的河道清理整治、生態(tài)宣傳及日常管護工作,確保濕地資源得到有效治理、長效保護。
細化分工,守水有責。明確河長“管、治、保”三位一體職責,“管”重點是監(jiān)管河道污染,防止反彈;“治”是推進河道系統(tǒng)治理;“保”是監(jiān)督河道疏浚、保潔等日常工作,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嚴格問責,壓實責任。在河邊豎起河長公示牌,方便群眾發(fā)現問題及時反映。實行全方位網格化管理,河道治理、水資源保護、日常保潔等職能綜合在一起,實現了河道管理規(guī)范化、精細化。
“丹河可是變了大模樣,變得越來越美了,前來垂釣和散步的人也越來越多。”家住附近的常莊村村民李彥林說。
隨著河長制的推行,丹河治理帶來的不僅是美景,更成為寶都街道整治農村環(huán)境、盤活美麗鄉(xiāng)村的“生態(tài)中軸”,讓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了綠色、美麗、生態(tài)的居住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