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国产精品免费大片,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廣州都市報

您現在的位置: 長樂鮮 > 昌樂縣新聞 > 李清照集校注漱玉詞全集易安詩全集

李清照集校注漱玉詞全集易安詩全集

發布時間:2023/10/7 11:24:45
北京中科白癜風醫院公益中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4864397296457&wfr=spider&for=pc

宋人別集注本。今人王學初注。學初字仲聞,浙江海寧人,系近代學者王國維之子。李清照為宋代著名女作家,其詞在宋詞中有很高的地位,詩、文也極出色。然其集久已失傳。清《四庫全書》所收《漱玉集》,僅有詞十七首,系輯佚而成,遠非全貌。本書廣為搜集,并加考訂校勘,是目前所見搜輯得比較詳備而材料又很可靠的一個集子。全書分為三卷。由于李清照的文學成就以詞為最高,故本書一反前人編次別集之慣例,以詞為第一卷。編者態度審慎,在所收集到的五十七首詞中,嚴加考證鑒別,只把可靠的四十三首列入正編,其馀十四首則作為“存疑之作”附于其后。第二卷收詩(包括失題者)三十一首。第三卷為文,錄清照文五篇,斷句三則。此書優點有五:一為收羅之富。其引用書多達一百六十馀種,其中很大部分屬于珍本秘籍,有些明刊本,流傳極少,有的卷帙浩繁的叢書、類書,皆為當時一般輯佚工作者所無法取資者。二是校勘之精。編者往往因一字之疑,羅列若干種本子相互校讎以定去取;南宋以來所有詩話、筆記,凡有可供參證者,分別系于作品之后,以資對勘,使讀者可以觸類旁通。三是作品鑒別之慎。決不貪多務得,對于確屬誤題為李清照的作品,縱為名篇佳什,也堅決區別存疑。四是編者所撰《李清照事跡編年》,對李氏一生經歷作了詳細考證,頗多參考價值。五是編者對李氏詩、詞、文所作注釋,引述許多有關宋代社會風習和文物制度的材料,對深入理解作品極有幫助。此書亦微有瑕疵,如注釋部分有應注而未注者,有注釋不完全、不準確者,有誤注者,等等。書稿成于年,年已排版付型,因故未能出版。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予以出版。

具有以下的一些特色:一、李清照的詞、詩、文都已盡輯集中,即便是殘篇斷句或尚有爭議的作品,亦不放棄,是目前所見蒐集得比較詳備的一個集子。二、李清照在世時,即有不少人對其作品和為人多所評議,以后各代議者更不乏人。這個集子對這類評議也盡量采入,可省卻讀者和研究者許多翻檢之勞。三、校注者所撰《李清照事跡編年》于李氏一生經歷作了詳細的考證。頗多參考價值。四、校者對李清照詞、詩、文的注釋,引述了不少宋代的社會風俗和文物制度,對于深入理解李氏也有一定幫助。

李清照(年3月13日-年),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李清照集校注》目錄

●漱玉詞全集

●易安詩全集

●易安文全集

●漱玉詞全集

分正集、存疑、誤題、補遺和佚詞,共收詞88首,殘句13則,佚詞1。

(一)正集(詞43首,殘句2則)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①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②?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①簾:《歷代詩余》作“翠”。

②其:音jī,語助詞。

轉調滿庭芳

芳草池塘,綠陰庭院,晚晴寒透窗紗。玉鉤①金鎖,管是客來唦②。寂寞尊前席上,惟□□③、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醾④落盡,猶賴有□□⑤。

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龍驕⑥馬,流水輕車。不怕風狂雨驟,恰才稱,煮酒殘⑦花。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

(缺六字)

①玉鉤:各本《樂府雅詞》原缺,據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補。惟此句“玉鉤金鎖”文義,與下句不甚連接,疑有錯誤,或館臣臆補。

②唦:此字字書不載,宋人詞中用之,依所押之韻,應讀做shā音,語助詞。

③□□: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惟愁”,仍缺一字,疑非,故未補。

④酴醾:或作“荼蘼”。

⑤□□: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梨花”。按季節酴醾花開在梨花之后,此處作梨花不妥。未據補。

⑥驕:原作“嬌”,應誤,今改。

⑦殘:四印齋本《漱玉詞》注“別作箋”。未知所據何本,文義已不合。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①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②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③三山去。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題作“記夢”。

《廣蘅館詞選》乙卷“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

①轉:《歷代詩余》作“曙”。

②謾:《歷代詩余》作“復”。

③取: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往”。

如夢令

常①記溪亭日暮,

沈②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③回舟,

誤入藕花④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⑤鷗⑥鷺。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作“酒興”。

楊金本《草堂詩余》卷上,誤作蘇軾詞。

《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注“或作李易安”。(按:《詞林萬選》書中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

《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卷上、《歷代詩余》卷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①常:《全芳備祖》、楊金本《草堂詩余》、《古今詞話》、《歷代詩余》卷作“嘗”。

②沈:通假字“沉”。

③晚:《全芳備祖》、《詞林萬選》、《唐詞紀》、《二如亭群芳譜》、《古今詞話》、《歷代詩余》卷、《廣群芳譜》作“欲”。

④藕花:楊金本《草堂詩余》、《花草粹編》作“芙蕖”。

⑤灘:詩詞雜俎本《漱玉詞》、《全芳備祖》、《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楊金本《草堂詩余》、《詞林萬選》、《二如亭群芳譜》、《林下詞選》、《歷代詩余》、《廣群芳譜》、《三李詞》、《唐詞紀》、《古今詞話》作“行”。(按:《三李詞》所收之詞,多錄自《歷代詩余》,以后凡《三李詞》與《歷代詩余》文章無出入者,校記不列。)

⑥鷗:《全芳備祖》作“鴛”。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①。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一題作春晚、暮春、春景、春曉、春容。

《全芳備祖》誤將調名作《醉花陰》。

①雨疏風驟:一作“風疏雨驟“。

菩薩蠻

風柔日薄①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①薄:四部叢刊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暮”。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①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①曙:從《花草粹編》補,《樂府雅詞》原作空格,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作“霽”。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①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②恐難禁。

《草堂詩余》(楊金本無題)、《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嘯余譜》、《古今詩余醉》、《記紅集》、《清綺軒詞選》題作“春景”。

①云:《樂府雅詞》、《花草粹編》原作“山”,據《歷代詩余》及他本誤引之周邦彥詞改。

②謝: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卸”。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①枕隱花鈿。

海燕未②來人斗草,江梅已③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此首別見于明《永樂大典》收錄的宋人仲并《浮山集》,題作“春閨即事”。宋人曾慥以此為易安作。

①山:《浮山集》作“繡”。

②燕:《陽春白雪》作“歸”。

③已:《浮山集》作“初”。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①梳頭。任寶奩塵滿②,日③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④,多少事、欲說還⑤休。新來⑥瘦,非干病久,不是悲秋。

休休⑦!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⑧難留。念武陵人遠⑨,⑩煙鎖秦樓⑾。惟有⑿樓前流⒀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⒁處,從今又添⒂,⒃一⒄段新愁。

一題作“閨情”。

一題作“離別”。

①慵自:《樂府雅詞》原作“人未”。

②塵滿:《樂府雅詞》原作“閑掩”。

③日:《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作“月”。

④離懷別苦:《樂府雅詞》原作“閑愁暗恨”;《詞的》作“離情別苦”;《草堂詩余》評林秋集卷五、《詞菁》作“離別苦”;《自怡軒詞譜》、《碎金詞譜》作“別愁離苦”。

⑤還:《嘯余譜》作“難”。

⑥新來:《樂府雅詞》原作“今年”。

⑦休休:《樂府雅詞》原作明朝。

⑧則:《樂府雅詞》原作“即”;《詞菁》作“只”。

⑨人遠:《樂府雅詞》原作“春晚”。

⑩《歷代詞府全集》此句作“空凝竚武陵人遠”。

⑾煙鎖秦樓:《樂府雅詞》原作“云鎖重樓”。

⑿惟有:《樂府雅詞》原作“記取”。

⒀流:《樂府雅詞》原作“綠”。

⒁凝眸: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盼望’,誤”。

⒂又添:《樂府雅詞》原作“更數”。

⒃《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此句作“從今去又添”,無“凝眸處”三字。

⒄一:《樂府雅詞》原作“幾”。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①,獨上蘭舟。云中誰寄②錦書來③,雁字回④時,月滿西⑤樓。⑥

花自⑦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⑧閑⑨愁。此情無計可⑩消除,⑾才⑿下眉⒀頭,卻⒁上心⒂頭。

《彤管遺編》、《名媛璣囊》、《繡谷春容》調作“一枝花”。

一題作“別愁”、“離別”、“秋別”、“閨思”。

清張宗櫹《詞林紀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后人所增。舊譜謂脫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詞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又案此闋別見趙長卿《惜香樂府》九。以校《雅詞》,頗有異文:‘玉簟’作‘碧樹’、‘輕解羅裳’作‘羞解羅襦’、‘獨’作‘偷’、‘滿’下有‘西’字、‘此情無計可消除’作‘酒醒夢斷數更殘’、‘才下眉頭’作‘舊恨前歡’、‘卻’作‘總’,疑出長卿手訂。編者不察,遂誤入趙集耳。”

按又萬歷庚子喬山書堂刊本《續草堂詩余》卷下,此首作無名氏詞。

①裳:《便讀草堂詩余》、《草堂詩余評林》作“襦”;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襦’,誤”;《續草堂詩余》作“裙”。

②誰寄:《古今別腸詞選》作“不見”。

③來:《古今別腸詞選》作“投”。

④回:《瑯(láng)嬛(huán)記》、《詞律》作“來”。

⑤西:許多版本皆無“西”字,詞學叢書本《樂府雅詞》注“一本無西字”。

⑥《古今別腸詞選》此二句作“雁字南樓,明月西樓”。

⑦自:《便讀草堂詩余》、《草堂詩余評林》作“月”;《古今女史》作“落”。

⑧處:《歷城縣志》、《林下詞選》做“地”。

⑨閑:《續草堂詩余》作“離”;《天籟軒詞選》作“凝”;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無此字。

⑩可:《續草堂詩余》作“與”。

⑾《古今別腸詞選》此句作“此時轉轉幾時休”。

⑿才:《弇(yǎn)州山人詞評》一作“方”;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方”。

⒀眉:《續草堂詩余》作“心”。

⒁卻:《花草粹編》等作“又”,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又”。

⒂心:《續草堂詩余》作“眉”。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①羅②衣脂粉滿③,④四⑤疊陽關,唱⑥到⑦千千遍。人道⑧山長山⑨又斷,蕭蕭微⑩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⑾把⑿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此首別見于元人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丙集卷四,無撰人姓氏,題作《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田藝衡《詩女史》卷十一、田藝衡《留青日札》卷三十九、《陽關三疊》、周銘《林下詞選》卷三并以為延安夫人作,題《暫止樂昌館寄姊妹》。

酈琥《彤管遺編》后集卷十二、《古今名媛匯詩》卷十七、《名媛璣囊》卷三、趙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亦作延安夫人詞,題作《寄姊妹》。

葉申薌(xiāng)《閩詞鈔》卷四、林葆恒《閩詞征》卷六亦作延安夫人詞,題作“暫止東昌館寄姊妹”,注:“此闋或誤題李易安”。

宋人曾慥《樂府雅詞》以此為李易安作,必無錯誤。

①濕:《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等作“揾(wèn)”。

②羅:《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匯詩》、《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等作“征”。

③滿:《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匯詩》、《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等作“暖”。

④此句四印齋本《漱玉詞》注“別作淚揾征衣脂粉暖”。

⑤四: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三”。

⑥唱:《歷代詩余》作“聽”。

⑦到:《翰墨大全》、《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等作“了”。

⑧道:《歷代詩余》作“到”。

⑨山:《歷代詩余》作“水”。

⑩微:《留青日札》作“風”。

⑾好:《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古今名媛匯詩》、《古今女史》作“若”。

⑿把:《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詩女史》、《彤管遺編》、《花草粹編》、《名媛璣囊》、《林下詞選》、《歷代詩余》、《古今名媛匯詩》、《古今女史》作“有”;四印齋本《漱玉詞》注“別作有”。

蝶戀花

暖雨①晴②風初破凍,柳眼③梅腮④,已覺春心⑤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⑥金縷縫,山⑦枕斜欹(yi)⑧,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詞匯》、《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題作“離情“。

《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春懷”。

①雨: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日”,旁注“雨”。

②晴: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旁注“和”;《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歷代詩余》、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和”;《花草粹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清”;《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清,誤”。

③眼:《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潤”;《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潤”。

④腮:《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輕”。

⑤心: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旁注“風”。

⑥衫:《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歷代詩余》、《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衣”。

⑦山;《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鴛”。

⑧斜欹:《歷代詩余》、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欹斜”。

鷓鴣天

寒①日蕭蕭上②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①寒:《歷代詩余》作“盡”。

②鎖:《歷代詩余》、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瑣”。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玉籠①碾玉成塵,留曉②夢,驚破一甌春③。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①籠: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花草粹編》作“龍”。

②曉: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花草粹編》、《歷代詩余》作“晚”。

③甌春: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旁注“溪云”。“春”《歷代詩余》作“云”。

臨江仙

(序:)歐陽公做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語,予酷愛之。用其語做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①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jiōng)。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客②建安③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④

疑從《詞學叢書》本《樂府雅詞》作“建安”為是。

①此序見《草堂詩余前集》卷上歐陽永叔蝶戀花詞注。(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上引《樂府紀聞》一則與此同。《詞苑叢談》卷一又另有一則,蓋亦出自《草堂詩余》)。

蝶戀花(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此首《蝶戀花》非歐陽修作,實馮延巳(sì)作。

②客:趙萬里輯《漱玉詞》作“老”。

③建安: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遠安”;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趙萬里輯《漱玉詞》作“建康”。

④末二句,《花草粹編》、《歷代詩余》作“燈花空結蕊,離別共傷情”。

醉花陰

薄霧濃云①愁永晝,瑞腦銷②金③獸。佳④節又重陽,玉⑤枕紗櫥,半夜⑥涼⑦初透。⑧

東籬把酒⑨黃昏后,有暗香⑩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⑾黃花瘦。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花草粹編》等題作“九日”。

《草堂詩余》、《詞的》等題作“重陽”。

《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題作“重九”。

①云:《全芳備祖》作“陰”(該書只存抄本,另有作“云”);《詞品》卷一云“今俗本改‘雰(fèn)’作‘云’”;《古今詞統》等作“雰”;《林下詞選》云“一作‘云’”;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雰’,誤”。

②銷:《全芳備祖》、《草堂詩余》等作“噴”;沈際飛本《草堂詩余》作“銷”,注“一作噴,誤”。

③金:《全芳備祖》、《二如亭群芳譜》作“香”。

④佳:詩詞雜俎本《漱玉詞》、《全芳備祖》等作“時”;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佳,誤”。

⑤玉:《草堂詩余》、《詞的》等作“寶”;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玉”;《自娛軒詞選》作“鴛”。

⑥夜:《嘯余譜》、《古今詩余醉》作“夏”,誤。

⑦涼:《全芳備祖》、《草堂詩余》等作“秋”。

⑧涼初:《詩余圓譜》作“秋先”;《歷城縣志》作“新涼”;沈際飛本《草堂詩余》在句末注“一作秋光透,又作秋先透,俱誤”。

⑨酒:《詞學筌蹄》、《匯選歷代名賢詞府》作“菊”。

⑩香:《全芳備祖》誤作“風”(抄本或作‘香’,或誤作‘風’”)。

⑾似:《全芳備祖》(抄本或作‘似’,或誤作‘比’”);《彤管遺編》、《詞綜》等作“比”;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作“比”,注“別作似”。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①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②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jué)。

①正:原本作“正是”;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云“此詞上段末句‘是’字疑衍”;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按此句無作六言者,‘正’、‘是’二字必有一衍”;茲從其說,刪去“是”字。

②缸: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花草粹編》作“紅”。

訴衷情

夜來沈①醉卸妝遲,梅萼②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③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

《花草粹編》題作《枕畔聞殘梅噴香》。

①沈:通“沉”。

②萼:《花草粹編》作“蕊”。

③“酒醒”二句:《樂府雅詞》原作“酒醒薰破,惜春夢遠,又不成歸”,與律不合,茲從《花草粹編》改;四印齋本《漱玉詞》注“運案:‘酒醒’三句,毛抄本、《花草粹編》并作‘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詞學叢書本《樂府雅詞》云“案《訴衷情》有單調、有雙調,皆與此詞不同。惟《訴衷情令》相合,但前段第三句六字、第四句五字。此詞前段五句,下三段皆作四字一句,較譜多一字。或傳為誤增,或當時本有此體,然宋人皆無如此填者,附注俟考”。

行香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①,關鎖千重②,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③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④

《歷代詩余》題作“七夕”。

①地: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花草粹編》、《詞譜》作“色”。

②重:《花草粹編》作“里”,誤。此處應葉韻。

③鵲: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花草粹編》作“鶴”。

④“甚霎兒晴”三句:《花草粹編》、《詞譜》作“甚一霎兒晴,一霎兒雨,一霎兒風。”每句多一“一”字,《詞譜》以為又一體。按《翰墨大全》丁集卷一,有鈴崗(傅大詢)《行香子》·鄧宰母一首,上下半闋末三句俱作四字句,《詞譜》漏列其體,清照詞則上半闋仍為三字句耳。

孤雁兒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①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②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四印齋本《漱玉詞》、《三李詞》調作“御街行”。

①斷續:《歷代詩余》、《花草粹編》、《天籟軒詞選》作“煙斷”。

②蕭蕭:《歷代詩余》、《花草粹編》、《天籟軒詞選》作“瀟瀟”。

滿庭芳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更①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②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③雨藉,不耐風揉④。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⑤減,須信道、掃跡⑥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歷代詩余》、《花草粹編》、《復堂詞錄》題作“殘梅”。

①更:《歷代詩余》、《花草粹編》作“漸”。

②渾:《歷代詩余》、《花草粹編》作“恰”。

③堪:《歷代詩余》作“禁”。

④揉:《樂府雅詞》原作“柔”;《歷代詩余》、《花草粹編》作“揉”。風柔無不耐之理,茲從《花草粹編》。

⑤雪:《歷代詩余》作“玉”。

⑥掃跡:四印齋本《漱玉詞》注“一作跡掃”。

玉樓春

紅酥肯放瓊苞①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②,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③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④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歷代詩余》、《花草粹編》題作“紅梅”。

①瓊苞:《歷代詩余》、《花草粹編》作“瑤”。

②香:《歷代詩余》作“時”。

③悶損:《花草粹編》作“閑損”;《歷代詩余》作“閑拍”。

④酌:《花草粹編》作“著”;《歷代詩余》作“看”。

漁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①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①沈:通“沉”。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①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①畫欄開處:《二如亭群芳譜》、《廣群芳譜》作“詩書閑處”,按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云“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此詞正用其事,故曰“畫欄開處”。《群芳譜》不足據。

添字丑奴兒

窗前誰種①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展有馀清②。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③,點滴霖霪③,愁損北④人,不慣起來聽。

《歷代詩余》調作《添字采桑子》

《花草粹編》、《詞譜》作《采桑子》

《詞鵠》云:“一名丑奴兒第二體”。

①誰種:四印齋本《漱玉詞》作“種得”。

②清:各本俱作“情”。

③霖霪:《歷代詩余》、《詞譜》、《詞鵠》、四印齋本《漱玉詞》作“凄清”。

④北:《歷代詩余》、《詞譜》、四印齋本《漱玉詞》作“離”。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①角。

斷香殘酒情②懷惡。西風③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④,⑤又還寂寞。

四印齋本《漱玉詞》題作“詠桐”。

此詞又見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上、《花草粹編》卷三,無撰人姓名。

①聞:楊金本《草堂詩余》作“殘”;《花草粹編》作“吹”。

②情:《花草粹編》作“襟”。

③西風:《群芳備祖》原缺此二字,據《花草粹編》補。

④秋色:《花草粹編》作“愁也”。

⑤又還秋色:楊金本《草堂詩余》作“天還秋也”。

念奴嬌

蕭條庭院,又①斜風細雨、重門須②閉。寵柳③嬌花④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征⑤鴻過盡、萬千心事難⑥寄。

樓上幾日春寒⑦,簾垂四⑧面,玉闌干慵倚。⑨被冷香消新⑩夢覺⑾,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⑿桐初引⒀,多少游春意。日⒁高煙斂,更看今⒂日晴未。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詞林紀事》調作《壺中天慢》。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詞學筌蹄》、《草堂詩余》(楊金本無題)、《詞選》等題作“春情”。

《彤管遺編》、《名媛璣囊》、《古今女史》、《古今名媛匯詩》題作“春日閨情”。

《詞的》題作“春恨”。

《歷城縣志》題作“春思”。

①又:《花草粹編》、《詞的》、《草堂詩余》、《古今詞統》、《歷城縣志》作“有”;沈際飛本《草堂詩余》卷四作“又”,注“一作‘有’,誤”。

②須:《詞的》、《歷代詩余》、《歷城縣志》作“深”。

③柳: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弱’,誤”。

④花:《陽春白雪》作“鶯”。

⑤征:《陽春白雪》作“飛”。

⑥難:《陽春白雪》作“誰”。

⑦春寒:《陽春白雪》作“寒濃”。

⑧四:《陽春白雪》作“三”。

⑨玉闌干慵倚:《陽春白雪》作“慵拍闌干倚”;《古今別腸詞選》作“懶向闌干倚”。

⑩新:《陽春白雪》作“清”;《歷城縣志》作“春”;《古今別腸詞選》作“孤”。

⑾夢覺:《彤管遺編》誤倒作“覺夢”;“覺”《陽春白雪》作“斷”。

⑿新:《陽春白雪》作“疏”。

⒀引:《詞菁》作“影”。

⒁日:《陽春白雪》作“云”。

⒂今:《陽春白雪》作“明”。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①,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②鬢,怕見夜間出去。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題據《貴耳集》卷上補。

①濃:《貴耳集》、《癸巳類稿》卷十五引斷句作“輕”。

②霜: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作“霧”。

③怕見夜間出去:《癸巳類稿》作“怕向花間重去”;四印齋所刻詞本《漱玉詞》注“‘見’別作‘向’,又作‘怕向花間重去’”。

長壽樂·南昌生日

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蓂初秀。愛景欲掛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斗。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綠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況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此首原題撰人為易安夫人,宋人未見有以此呼清照者,未知有誤否?《翰墨大全》有延安夫人、易少夫人,俱僅一字之異。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①已盡,日晚②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③淚先④流。

聞說⑤雙溪春尚⑥好,也擬泛輕⑦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⑧、許多愁⑨。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類編草堂詩余》、《古今名媛匯詩》、《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等題作“春晚”。

《彤管遺編》、《彤管摘奇》、《名媛璣囊》題作“暮春”。

《詞學筌蹄》題作“春暮”。

《詞匯》題作“春曉”。

《詞鵠》調作《武陵春第二體》。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至正本《草堂詩余》前集上《如夢令》后接引此闋,不注撰人。玩意境頗似李作,姑存之。”(按明洪武本、成化本、荊聚本、陳鐘秀本、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上,此首俱無撰人,與至正本同。)

《古今別腸詞選》卷二又誤以此首為馬洪所作。

①花:《詞律》、《詞譜》作“春”。

②晚:《花草粹編》作“落”;《詞律》、《詞譜》、《詞匯》作“曉”。

③語:崇禎《歷城縣志》誤奪此字。

④先:《彤管遺編》、《彤管摘奇》作“珠”;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珠’,誤”。

⑤說:《天籟軒詞選》作“道”。

⑥尚:《嘯余譜》作“向”。

⑦輕:《歷朝名媛詩詞》、《匯選歷代名賢詞府》作“扁”。

⑧動: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得’,誤”;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漱玉詞》作“得”。

⑨愁: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后疊句多一字”;《古今詞統》、《林末下詞選》云“載字襯”。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①難將息。三杯兩盞②淡酒,怎敵他、晚③來風急。雁過也,正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xiān)⑤摘。守著⑥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百詞譜》調名作《梧桐雨》。

《詞的》、《古今名媛匯詩》、《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詩余醉》、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漱玉詞》等題作“秋情”。

《古今女史》題作“秋晴”。

《古今詞統》、《歷城縣志》等題作“秋閨”。

《碎金詞譜》題作“秋詞”。

①最:《詞林萬選》、《花草新編》、《花草粹編》、《古今名媛匯詩》等作“正”;《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正’”。

②盞:《花草粹編》作“杯”;《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杯’”。

③晚:《古今名媛匯詩》、《詞的》、《碎金詞譜》、《草堂詩余別集》等作“曉”;《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晚’”。

④正:《花草新編》、《花草粹編》作“縱”;《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縱’”。

⑤忺:《詞林萬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詩余醉》、《古今名媛匯詩》等作“堪”。

⑥著:《貴耳集》卷上、《癸巳類稿》卷十五引斷句作“定”。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①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②,望斷歸來路。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花草粹編》、《續草堂詩余》、《詞的》、《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詞匯》題作“閨思”。

《古今名媛匯詩》、《古今女史》題作“閨怨”。

①柔:《續選草堂詩余》作“愁”。

②芳草:《花草粹編》原作“衰草”,《古今名媛匯詩》同;《草堂詩余續集》注“一作‘衰’,誤”;詩詞雜俎本《漱玉詞》、《續選草堂詩余》、《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見山亭古今詞選》作“芳草”;《詞綜》、《歷代詩余》、《歷朝名媛詩詞》作“芳樹”,四印齋本《漱玉詞》同。

按此闋上半首云:“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乃暮春景物,下云:“連天衰草”,則又為殘秋氣象,“衰”字必誤。“芳草”字較合,惟“草”字不葉韻。“芳樹”未知所本。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①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汲古閣未刻本《漱玉詞》收之,‘染’作‘點’,詞意淺顯,亦不似他作。”按以詞意判斷真偽,恐不甚妥,茲仍作清照詞,不列入存疑詞內。

①染:四印齋本《漱玉詞》作“點”,注“一作‘染’”。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①,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②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麄(cu)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①輕:四印齋本《漱玉詞》作“明”,注“一作‘輕’”。

按上半闋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應重押,“輕”字是。

②大:四印齋本《漱玉詞》作“太”,注“一作‘大’”。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①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②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天籟軒詞選》調作《山花子》;《歷代詩余》調作《南唐浣溪沙》。

①熟:《天籟軒詞選》、《歷代詩余》作“熱”,趙輯《漱玉詞》、《全宋詞》同,誤。

②書:《歷代詩余》作“篇”。

瑞鷓鴣·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bāi)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虞、真二部,詩余絕少通葉。極似七言絕句,與《瑞鷓鴣》詞體不合”。

按《花草粹編》收此篇作《瑞鷓鴣》,必非無據,尚未能斷其為詩,茲仍編入詞內。

慶清朝慢

禁幄低張,彤①欄巧護,就中獨占殘春。容華淡佇②,綽約俱見天真。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艷③態,妒風笑月,長殢東君。

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④走香輪。綺筵散日⑤,誰人可繼芳塵。更好明光宮殿⑥。幾枝先近⑦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⑧燭,不管⑨黃昏。

①彤:《歷代詩余》作“雕”。

②淡佇:《歷代詩余》、《詞譜》作“濘”;四印齋本《漱玉詞》作“澹(dàn)沱”。

③艷:《歷代詩余》、《詞譜》奪此字。

④競:《花草粹編》原作“競”;茲從《歷代詩余》、《詞譜》作“競”。舊本書“競”誤作“競”者常有之。

⑤日:《歷代詩余》作“目”。

⑥殿:《歷代詩話》作“里”。

⑦近:《歷代詩話》作“向”。

⑧了盡:“盡”《歷代詩話》作“畫”;趙萬里輯《漱玉詞》云“‘了盡’當作‘盡了’”。

⑨管:《詞譜》作“愛”。

失調名

條脫閑揎(xuān)系五絲。

《歲時廣記》卷二十一“易安居士詞云‘條脫閑揎系五絲’”。

失調名·元旦詞

瑞腦煙殘,沈香火冷。

見于《歲時廣記》卷四十《紀聞》“李易安《元旦》詞云‘瑞腦煙殘,沈香火冷’”。

《歲時廣記》所引《紀聞》原出《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六,文字稍有出入。

多麗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瀟瀟、無情風雨,夜來揉①損瓊②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③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④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⑤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樂府雅詞》題作“詠白菊”。

《歷代詩余》題作“蘭菊”。

①揉: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注一作“摻”。

②瓊: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瑤”。

③愁:《歷代詩余》作“低”。

④朗:《花草粹編》、《歷代詩余》作“明”。

⑤度:《歷代詩余》作“瘦”。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①已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①疏鐘:據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此二字不妥,疑亦臆補。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①秋已暮、紅稀香②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③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③也④恨、人歸早。

此詞別見于《詞譜》卷二引《復雅歌詞》,作無名氏詞。《復雅歌詞》久無傳本,《詞譜》殆從《花草粹編》轉引。

《碎金詞譜》卷二亦作無名氏詞。

①《花草粹編》注:“首句,復雅歌詞作云鎖重樓簾幕曉”。

②香:《樂府雅詞》少此字。茲從其他各本補。

③清:詞學叢書本《樂府雅詞》作“青”。

④似:《歷代詩余》、《天籟軒詞選》作“應”。

(二)存疑(詞14首,殘句1則)

怨王孫

夢斷、漏悄,愁濃、酒惱。寶枕生寒,翠屏向曉。門外誰掃殘紅?夜來①風。

玉簫聲斷人何處?春又去,忍把歸②期負。此情此恨此際,擬托行云,問東君。

①夜來:《歷城縣志》作“落花”。

②歸:陳鐘秀本《草堂詩余》、《詩余圖譜補遺》、《古今女史》、《古今詞統》作“佳”。

怨王孫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①傳?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拼②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草堂詩余》、《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詞的》、《名媛璣囊》、《詞綜》、《復堂詞錄》、詩詞雜俎本《漱玉詞》題作“春暮”。

《嘯余譜》題作“春景”。

《古今名媛匯詩》、《古今女史》題作“暮春”。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上二闋(指‘夢斷、漏悄’一闋及此闋)《詩詞雜俎》本《漱玉詞》收之,殆與《類編草堂詩余》同出一源。前一闋,至正本《草堂詩余》引與《如夢令》《武陵春》二詞銜接,類編本以為李作,失之。后一闋,至正本不收,見類編本,未詳所出。”

按:前一首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下作無名氏詞;后一首楊金本《草堂詩余》同卷作秦少游詞,并無題。《類編草堂詩余》并以為李清照作,不可據。

①誰:《古今詩余醉》作“難”。

②拼:《草堂詩余評林春集》卷三、《便讀草堂詩余》卷三作“棄”。

生查子

年年玉鏡臺,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①,怕見江南信。

酒②從別后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

《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古今名媛匯詩》、《名媛璣囊》、《繡谷春容》、《古今女史》題作“閨情”。

別作朱淑真詞,見元·楊朝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卷一、《詞綜》卷二十五、金繩武本《花草粹編》卷二、《復堂詞錄》卷八。

又作朱希真詞,見《詞林萬選》卷四、《花草粹編》卷一、四印齋所刻詞本《樵歌拾遺》。

①未還家:《林下詞選》、《歷代詩余》作“不歸來”。

②酒:《樵歌拾遺》作“歡”。

丑奴兒

晚①來一陣②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調作《丑奴兒令》。

楊金本《草堂詩余》、《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花草粹編》題作“夏意”。

《詞的》題作“新涼”。

①晚:《古今詞選》作“曉”。

②陣:《花草粹編》作“霎”。

四印齋本《漱玉詞》注:“此闋詞意膚淺,不類易安手筆。”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上闋詞意儇(xuān)薄,不似他作。未知升庵何據?”

按:

此首別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花草粹編》卷二,題康伯可作。(趙萬里輯《順庵樂府》,此闋失收。)

又見楊金本《草堂詩余》后集卷下、《詞的》卷二、《古今詞選》卷一,俱無撰人姓氏。

《古今別腸詞選》卷一又誤以此首為魏大中詞。

此首疑實為康與之詞。

點絳唇

蹴(cù)罷秋千,起來慵整①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②襪刬(chǎn)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續草堂詩余》、《詞的》、《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花鏡雋聲》、《詞匯》題作“秋千”。

楊金本《草堂詩余》題作“佳人”。

①慵整:楊金本《草堂詩余》、《續草堂詩余》、《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作“整頓”。

②見客入來:《歷代詩余》、《古今圖書集成》、《天籟軒詞選》、金繩武活字本《花草粹編》作“見有人來”。

此首別作蘇軾詞,見楊金本《草堂詩余》卷下。

又作無名氏詞,見《花草粹編》卷一、《續草堂詩余》卷上、《古今詞統》卷四、《古今詩余醉》卷十二、《花鏡雋聲》卷七、《詞匯》卷七、《同情集詞選》卷四。

別又誤作周邦彥詞,見《詞的》卷二。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詞意淺薄,不似他作。未知升庵何據?”

按:

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學學生編寫之《中國文學史》第五編第四章,斷定此首為李清照作,評價頗高,恐未詳考。《詞林萬選》中不可靠之詞甚多,誤題作者姓名之詞,約有二三十首,非審慎不可也。

浪淘沙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①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潤煙②濃。一江春浪③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

《續草堂詩余》、《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記紅集》、《古今詞選》題作“閨情”。

《林下詞選》云:“一本誤刻六一居士。”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花草粹編》卷五引此闋,不注撰人。《詞林萬選》注‘一作六一居士。’檢《醉翁琴趣》無之,未知升庵何據?”

按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下,此首作無名氏詞。

《續草堂詩余》卷上、《古今詞統》卷七、《古今詩余醉》卷十、《見山亭古今詞選》卷中、《記紅集》卷一、《古今詞選》卷二、《詞匯》卷二、《自怡軒詞選》卷一并以為歐陽修詞。

此首似非李清照作,亦決非歐陽修詞(《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俱不載)。

又按《花草粹編》卷五,此首題“二”字,蓋以為與前一首同一撰人所作(前一首乃幼卿撰),趙先生所考未諦。

疑從楊金本《草堂詩余》作無名氏詞為是。

楊慎《詞林萬選》誤題撰人姓名之詞極多,殊不可據,清《四庫全書總目·詞林萬選提要》疑其書為后人所偽托。此書所注:“一作某某。”不似楊慎原注,殆為毛晉刻《詞苑英華》時所加。

①玉:《草堂詩余續集》注“一作‘金’,誤。”

②煙:《歷代詩余》、《晚香室詞錄》作“云”。

③一江春浪:《詞潔》、《自怡軒詞選》作“一腔春恨”。

臨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①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②盡又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③。

題從《花草粹編》,他本俱無題。

四印齋本《漱玉詞》注:“此首疑亦有偽,似借前《臨江仙》詞橅擬為之者。”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梅苑》九引作曾子宣妻詞,《樂府雅詞》下魏夫人詞不收。以《草堂》所載前闋自序證之,自是李作無疑。王鵬運云:借前調橅擬為之者,蓋未之深考也。”

按此首泛詠梅花,情調與另一首完全不同,未必同時所作。《樂府雅詞》李詞亦未收此首。《梅苑》以此首為曾子宣妻詞,《花草粹編》以為李易安詞,俱不詳所本,存疑為是。

①損:《歷代詩余》、《天籟軒詞選》作“瘦”。

②吹:《歷代詩余》、《天籟軒詞選》作“開”。

③肥:《歷代詩余》、《天籟軒詞選》作“時”。

殢人嬌·后亭梅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①晚。江樓楚館,云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②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南枝可插,更③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題從《花草粹編》,他本俱無題。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梅苑》九引上闋,不注撰人。《花草粹編》題作李詞者,其所據《梅苑》,殆較今本為善故也。茲并校之。”

按舊本《梅苑》,今不可見。傅本《梅苑》既不注撰人姓名,或《花草粹編》誤題清照姓名,亦不可知。只能存疑。

①又:《梅苑》作“較”。

②前:《歷代詩余》、《梅苑》作“中”。

③更:《梅苑》作“便”。

青玉案

征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歸①去。秋風②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留連處。

相逢各自傷遲暮。猶③把新詞④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馀雙⑤淚,一似黃梅雨。

《花草粹編》、《翰墨大全》題作“送別”。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翰墨大全》后丙集卷四引接《蝶戀花·上巳召親族》一首,不注撰人。《花草粹編》,《歷代詩余》以為李作,失之。”

按:通行元、明刻本《翰墨大全》后丙集未載詩詞。此首只海寧吳氏拜經樓舊藏元刻初印本有之。

①歸:《翰墨大全》無“歸”字。

②風:《歷代詩余》作“正”。

③猶:《歷代詩余》作“獨”。

④詞:《歷代詩余》、《詞譜》作“詩”。

⑤雙:《翰墨大全》作“衰”。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①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②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遺③犀還解辟④寒無。

《花草粹編》、《續草堂詩余》、《古今詞統》、《古今詩余醉》、《歷城縣志》、《林下詞選》題作“閨情”。

此首別見《花草粹編》卷二,無撰人姓氏,其前為李清照“淡蕩春光寒食天”《浣溪沙》一闋。《續草堂詩余》等以為李清照作,未知何據。

①慵:《花草粹編》、《古今詩余醉》、《歷代詩余》、《詞綜》作“懶”。《歷朝名媛詩詞》誤作“惱”。

②瑞:《歷城縣志》作“瑪”。

③遺:《歷代詩余》、《歷朝名媛詩詞》、《詞綜》作“通”。

④辟:《歷城縣志》作“避”。

浣溪沙

繡面①芙蓉一笑開,斜飛②寶鴨襯香腮,眼波才③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④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續草堂詩余》、《二如亭群芳譜》、《花鏡雋聲》調名誤作《山花子》。

《續草堂詩余》、《古今詞統》、《古今女史》、《花鏡雋聲》、《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古今名媛匯詩》、《詞的》題作“閨情”。

四印齋本《漱玉詞》注:“此尤不類,明明是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詞意。蓋既污淑真,又污易安也。”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金瓶梅》卷十三回引上闋,不著撰人。《詩詞雜俎》本《漱玉詞》收之,‘面’作‘幕’,詞意淺薄,不類易安他作。。王鵬運已疑之,未詳所出。”

①面:《歷代詩余》、《古今圖書集成》作“幕”。

②飛:《歷代詩余》、《古今圖書集成》作“偎”;《詞壇艷逸品》作“云”。

③才:《古今詩余醉》作“方”。

④箋:《古今圖書集成》作“殘”。

浪淘沙

素約①小腰身,不奈②傷春。疏梅影下晚妝新。裊裊娉娉③何樣似?一縷輕云。

歌巧動朱唇,字字嬌嗔④。桃花深徑⑤一通津。悵望瑤臺清夜月,還送⑥歸輪。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二如亭群芳譜》、《花鏡雋聲》調名誤作《雨中花》。

《續草堂詩余》、《詩詞雜俎》本《漱玉詞》、《花鏡雋聲》、《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題作“閨情”。

趙萬里輯《漱玉詞》云:“案《詩詞雜俎》本《漱玉詞》收之,題作‘閨情’。《花草粹編》五引作趙子發詞。《草堂續集》以為李作,失之”。

①素約:《花草粹編》作“約素”。

②奈:《續草堂詩余》、《歷代詩余》、《林下詞選》作“耐”。

③娉娉:各本多作“娉婷”;只《續草堂詩余》、《花草粹編》作“娉娉”;《歷代詩余》作“婷婷”。

④嗔:《續草堂詩余》、《花鏡雋聲》、《花草粹編》作“真”,改從其他各本。

⑤徑:《花草粹編》作“處”。

⑥送:《歷代詩余》、《古今圖書集成》作“照”。

鷓鴣天

枝①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一春魚鳥②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

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③了,雨打梨花深閉門。

《草堂詩余》(楊金本無題)、《詞的》、《古今詞統》題作“春閨”。

四印齋本《漱玉詞·補遺》“案毛鈔本尚有《鷓鴣天》‘枝上流鶯’一闋,《青玉案》‘一年春事’一闋,注云‘《草堂》作少游、永叔,而秦、歐集無。’今案此二闋,別本無作李詞者,當是秦、歐之作。且膾炙人口,故未附錄。”

各家輯《漱玉詞》,俱未收此二闋。《全宋詞》卷二百九十《李清照詞》亦未載此二闋,蓋俱本況周儀之說(惟李清照之附錄詞,卷末之《宋詞互見表》俱未收入,則疑為遺漏)。按《草堂詩余》前后集上下四卷本載此二詞,俱無撰人姓名。《枝上流鶯》闋前為秦觀《畫堂春》一首,《一年春事》闋前為歐陽永叔《浪淘沙》一首。《類編草堂詩余》、四印齋刻陳鐘秀本《草堂詩余》及以后各選本遂俱以為秦、歐之作,實不足據。明謝天瑞本《詩余圖譜》卷二不著撰人姓名,注:“詩余”。楊金本《草堂詩余》前集卷上載《鷓鴣天》詞,后集卷上載《青玉案》詞,并無撰人姓名。汲古閣未刻詞本《漱玉詞》收此二詞,雖未知所本,但此二首既非秦、歐之作,實應存疑,不宜遽(jù)從《漱玉詞》中刪去。

汲古閣未刻詞本《漱玉詞》原書未見。此詞從《類編草堂詩余》卷一錄出。其文字與汲古閣未刻詞本《漱玉詞》是否相同,不得而知。

①枝: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枕’,誤。”《古今詞統》作“枕”,注:“‘枕’誤作‘枝’”。按此處以作“枝”為是,《古今詞統》所云不足據。

②鳥:《草堂詩余》前集卷上、《草堂詩余評林春集》卷二、《詩余畫譜》作“雁”。

③兒: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光’,誤。”

青玉案

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綠暗紅嫣渾可事①。②綠③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

買花載酒長安市,又④爭似家山見桃李。不枉⑤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

《類編草堂詩余》、《古今詞統》題作“春日懷舊”。

楊金本《草堂詩余》題作“春情”。

此首或為無名氏詞,《類編草堂詩余》誤為歐陽修作,參閱上《鷓鴣天》考證。

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正集注:“一刻易安。”

各本《草堂詩余》而外,誤為歐陽修作者尚有《詞學筌蹄》卷五、《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三、《花草新編》卷三、《花草粹編》卷七、《詞綜》卷四、《古今圖書集成·人事典》卷一百零五、《詞軌》卷四、《蓼園詞選》等書。近人周泳先《唐宋金元詞鉤沈》、唐圭璋《全宋詞》(初版本),咸承其誤。

①事: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一作‘是’,誤。”按此首末句押“是”字,此句作“是”字必誤。

②綠暗紅嫣渾可事:胡桂芳本《類編草堂詩余》卷上作“綠暗紅稀渾何事”。

③綠:楊金本《草堂詩余》作“垂”。

④又:沈際飛本《草堂詩余》注“后段第二句多一字。”《古今詞統》注“又字襯”。

⑤枉:《古今詞統》、《詞潔》卷二作“住”。

失調名

教我甚情懷。

出于《花草粹編》卷二朱秋娘集句《采桑子》,亦載《彤管遺編》后集卷十二,未注每句出處。《花草粹編》所載則每句俱注有撰人,當別有所據。

按:《彤管遺編》云朱秋娘名希真,與宋詞人朱敦儒之字希真相同。《彤管遺編》、《古今女史》等所載朱希真(秋娘)詞,又多見于朱敦儒《樵歌》。一部分詞則又見于朱淑真《斷腸詞》。朱秋娘有無其人,頗成疑問。所集詞句,未見可據。

(三)誤題(詞29首,殘句2則)

玉燭新

溪源新臘后。見幾朵江梅,剪裁初就。暈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輕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黃昏時候。孤岸悄,疏影橫斜,濃香暗沾襟袖。

尊前賦與多才,問嶺外風光,故人知否?壽陽謾斗。終不似,照水一枝清瘦。風嬌雨秀。好插繁華盈首。須信羌笛無情,看看又奏。

此首乃周邦彥作,見宋本《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卷七。

《梅苑》誤作李清照詞。

品令

零落殘紅,似胭脂顏色。一年春事,柳飛輕絮,筍添新竹。寂寞,幽對小園嫩綠。

登臨未足。悵游子、歸期促。他年清夢,千里猶到,城陰溪曲。應有凌波,時為故人凝目

此首乃曾紆(yū)詞見《樂府雅詞》卷下。《京本通俗小說》所引多附會之說,不足據。

春光好

看看臘盡春回。消息到、江南早梅。昨夜前村深雪里,一朵先開。

盈盈玉蕊如裁。更風清、清香暗來。空使行人腸欲斷,駐馬徘徊。

河傳·梅影

香雹素質。天賦與、傾城標格。應是曉來,暗傳東君消息。把孤芳,回暖律。

壽陽粉面增妝飾。說與高樓,休更吹羌笛。花下醉賞,留取時倚闌干,斗清香,添酒力。

七娘子

清香浮動到黃昏,向水邊疏影梅開粉。溪邊伴,輕蕊有如淺杏。一枝兒、喜得東君信。

風吹只怕霜侵損。更欲折來,插在多情鬢。壽陽妝面、雪肌玉瑩。嶺頭別后微添粉。

憶少年

疏疏整整,斜斜淡淡,盈盈脈脈。徒憐暗香句,笑梨花顏色。

羈馬蕭蕭行又急。空回首、水寒沙白。天涯倦牢落,忍一聲羌笛。

上海新編《李清照集》云:“此闋《梅苑》作易安詞。”下《搗練子》、《喜團圓》、《清平樂》、《二色宮桃》、《泛蘭舟》、《遠朝歸》、《十月梅》、《真珠髻》、《擊梧桐》、《沁園春》、等闋俱同。

按傳本《梅苑》,各首實俱作無名氏詞,不知所據何本。

玉樓春·臘梅

臘梅先報東風信。清似龍涎香得潤。黃輕不肯整齊開,比著江梅仍更韻。

纖枝瘦綠天生嫩。可惜輕寒摧韻橫。劉郎只解誤桃花,惆悵今年春又盡。

以上五首,俱見《梅苑》卷九,無撰人姓氏,蓋無名氏作品。

《永樂大典》誤作李清照詞。《梅苑》無名氏詞,《永樂大典》往往以為前一人所作。

又按:唐圭璋《全唐詞》,《玉樓春》一首失收。又《全宋詞》所錄《永樂大典》各詞,先后次序未依原書,文字亦與原書不盡相同,如改從別本,又無任何注明,一似《永樂大典》原文如是者,不知何故?

柳梢春·春晚

子規啼血。可憐又是,春歸時節。滿院東風,海棠鋪繡,梨花飛雪。

丁香露泣殘枝,誚未比、愁腸寸結。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風月。

此乃蔡伸作,見《友古居士詞》。

洪武本《草堂詩馀》前集卷上、荊聚本《草堂詩馀》前集卷上、陳鐘秀本《草堂詩馀》卷上、楊金本《草堂詩馀》后集卷上俱誤作無名氏詞。

《詞學筌蹄》誤作李清照詞,《七修類藁》殆承其誤。

《類編草堂詩馀》卷一、《詩馀圖譜補遺》卷一等又俱誤作賀鑄詞。

上海新編《李清照集》云:“《草堂詩馀》作易安詞。”余所見各本《草堂詩馀》未有以此詞為李易安作者。不知究竟何本也。

點絳唇·春晚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水邊朱戶。門掩黃昏雨。

燭影搖紅,一枕傷春緒。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此首乃蘇軾作,見曾慥本《東坡詞拾遺》。

洪武本《草堂詞馀》前集卷上誤作無名氏詞。

《類編草堂詩馀》卷一又誤作賀鑄詞,其后各選本俱誤從之。

青玉案·春晚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樓花院,倚牕朱戶。惟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空題斷腸句。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此乃賀鑄作,見《東山詞》卷上,《樂府雅詞》卷上、《中吳記聞》卷三、《詩人玉屑》卷二一等書。黃山谷有《寄賀方回》詩云:“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惟有賀方回”。見《山谷內集詩注》卷十八。宋人和方回此詞韻者甚多。

洪武本《草堂詩馀》前集卷上誤作無名氏詞。

如夢令·閨怨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亸。無那。無那。好個恓(qi)惶的我。

此乃向鎬作,見《樂齋詞》。

《續草堂詩馀》誤作李清照詞。

《林下詞選》注:“一本誤作向豐之”。非是。

上海新編《李清照集》云:“《樂府雅詞》作向鎬《樂齋詞》。”而傳本《樂府雅詞》并無此詞,亦無向鎬詞,不知何據,疑有錯誤。

菩薩蠻·閨情

綠云鬢上飛金雀。愁眉翠斂春煙薄。香閣掩芙蓉。畫屏山幾重。

窗寒天欲曙。猶結同心苣。啼粉污羅衣。問郎歸幾時?

乃五代時牛嶠所作,見《花間集》卷四。《續草堂詩馀》等誤。《林下詞選》注:“一本誤作牛嶠。”非。

生查子·元夕有懷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在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此乃歐陽修詞,見《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卷一。

《詞的》誤作李清照詞。

又《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續草堂詞馀》卷上誤以此首為秦觀詞。

《詞品》卷二誤為朱淑真詞。

《見山亭古今詞選》卷一誤作無名氏詞。

《瀛奎律髓》卷十六王諲《觀燈》詩,方回注云:“如李易安‘月上柳梢頭’則邪僻矣。”是宋人已誤以此為清照作矣。

浣溪沙·春暮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看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乃周彥邦詞,見《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卷三。《林下詞選》注:“一本誤刻周美成。”非。

《便讀草堂詩余》等誤作李清照詞

孤鸞·早梅

天然標格,是小蕚堆紅,芳姿凝白。淡佇新妝,淺點壽陽宮額。東君想留厚意,倩年年、與傳消息。昨夜前村雪里,有一枝先拆。

念故人何處水云隔。縱驛使相逢,難寄春色。試問丹青手,是怎生描得。曉來一番雨過,更那堪、數聲羌笛。歸去和羹未晚,勸行人休摘。

此首見《草堂詩馀正集》卷四,題朱希真撰,注:“誤刻李”。蓋當時或以此為李清照詞也。

實為無名氏作。見《草堂詩馀》后集卷下、楊金本《草堂詩馀》后集卷下、陳鐘秀本《草堂詩馀》后集卷下。

陳鐘秀本《草堂詩馀》卷下、《類編草堂詩馀》卷三誤作朱敦儒詞,其后各選本多承其誤。

品令

急雨驚秋曉。今歲較、秋風早。一觴一詠,更須莫負,晚風殘照。可惜蓮花已謝,蓮房尚小。

汀蘋岸草。怎稱得、人情好。有些言語,也待醉折、荷花問道。道與荷花,人比去年總老。

此首見《花草粹編》卷七,無撰人姓名,與前《品令》“零落殘紅”一首相銜接。

《詞譜》誤作李清照詞。

搗練子

欺萬木,怯寒時。倚闌初認月宮姬。拭新妝,披素衣。

孤標韻,暗香奇。冰容玉艷綴瓊枝。借陽和,天付伊。

喜團圓

輕攢碎玉,玲瓏竹外,脫去繁華。□殢東君,□先點破,□壓群花。

瘦影生香,黃昏月館,清淺溪沙。仙標淡佇,偏宜幺鳳,肯帶棲鴉。

(缺三字)

此二首俱無名氏詞,見《梅苑》卷八。第二首又誤作晏幾道詞,見朱之赤舊藏抱經齋鈔本《小山詞》補遺引《花草粹編》。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三此二首俱誤作李清照詞。

清平樂

寒溪過雪。梅蕊春前發。照影臨姿香苒苒,臨水一枝風月。

夢游仿佛仙鄉。綠窗曾見幽芳。事往無人共說,愁聞玉笛聲長。

二色宮桃

鏤玉香苞酥點蕚。正萬木、園林蕭索。惟有一枝雪里開,江南有信憑誰托。

前年記賞登高閣。嘆年來、舊歡如昨。聽取樂天一句云,花開處、且須行樂。

以上二首皆無名氏作,見《梅苑》卷九。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三誤作李清照詞。

小桃紅

后園春早。殘臘蒙煙草。數樹寒梅,欲綻香英。小妹無端、折盡釵頭朵,滿把金尊細細傾。

憶得往年同伴,沈吟無限情。惱亂東風、莫便吹零落,惜取芳菲眼下明。

此首乃晏殊《玉堂春》詞,見《珠玉詞》。

《梅苑》卷八誤作無名氏詞。

李文裿輯《漱玉詞》誤作李清照詞。

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初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無名氏作,見《樂府雅詞拾遺》卷下(《全宋詞》失收)。

李文裿輯《漱玉詞》誤作李清照詞。

上海《李清照集》云:“此詞見《花草粹編》,除冷雪庵本《漱玉詞》(指李文裿輯《漱玉詞》)外,各本俱未收。”按傳世《花草粹編》兩種:一為明萬歷原刊十二卷本(有影印本),一為清金繩武活字印二十四卷本,此二本俱不做李清照詞。

泛蘭舟

霜月亭亭時節,野溪開冰灼。故人信付,江南歸也仗誰托。寒影低橫,輕香暗度,疏籬幽院何在,秦樓朱閣。稱簾幙。

攜酒共看,依依承醉更堪作。雅淡一種天然,如雪綴煙薄。腸斷相逢,手捻嫩枝追思?渾似那人,淺妝梳掠。

無名氏詞,見《梅苑》卷一。

李文裿輯《漱玉詞》誤作李清照詞。

遠朝歸

金谷先春,見乍開江梅,晶明玉膩。珠簾院落,人靜雨疏煙細。橫斜帶月,又別是、一般風味。金尊里。任遺英亂點,殘粉低墜。

惆悵杜隴當年,念水遠天長,故人難寄。山城倦眼,無緒更看桃李。當時醉魄,算依舊、徘徊花底,斜陽外。謾回首、畫樓十二。

此趙耆孫詞,見《花草粹編》卷八。

《梅苑》卷一作無名氏詞。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四誤作李清照詞。

遠朝歸

新律才交,早舊梢南枝,朱污粉膩。煙籠淡妝,恰值雨膏初細。而今看了,記他日、酸甜滋味。多應是。伴玉簪鳳釵,低挜斜墜。

迤邐,對酒當歌,眷戀得芳心,竟日何際。春光付與,尤是見欺桃李。叮嚀寄語,且莫負、尊前花底。拼沈醉。盡銅壺、漏傳三二。

《梅苑》卷八無名氏詞。

《花草粹編》卷八作趙耆孫詞。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四誤作李清照詞。

十月梅

千林凋盡,一陽未報,已綻南枝。獨對霜天,冒寒先占花期。清香映月浮動,臨淺水、疏影斜欹。孤標不似,綠李夭桃,取次成蹊。

縱壽陽、妝臉偏宜。應未笑、天然雅態冰肌。寄語高樓,憑闌羌管休吹。東君自是為主,調鼎鼐、終付他時。從今點綴,百草千花,須待春歸。

無名氏詞,見《梅苑》卷一。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四誤作李清照詞。

真珠髻·紅梅

重重山外,苒苒流光,又是殘冬時節。小園幽徑,池邊樓畔,翠木嫩條春別。纖蕊輕苞,粉萼污、猩猩鮮血。乍幾日,好景和風,次第一齊催發。

天然香艷殊絕,此雙成,皎皎倍增芳潔。去年因遇東歸使,指遠恨、意曾攀折。豈謂浮云,終不放、滿枝明月。但嘆息、時飲金鐘,更繞叢叢繁雪。

無名氏詞,見《梅苑》卷一。

《歷代詩馀》卷八七誤作晏幾道詞。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四誤作李清照詞。

擊梧桐

雪葉紅凋,煙林翠減,獨有寒梅難并。瑞雪香肥,碎玉奇姿,迥得佳人風韻。清標暗折芳心,又是輕泄,江南春信。最好山前水畔,幽閑自有,橫斜疏影。

盡日憑闌,尋思無語,可惜飄瓊飛粉。但悵望、王孫未賞,空使清香成。怎得移根帝苑,開時不許眾芳近。免教問、深巖暗谷,結成千萬恨。

沁園春

山驛蕭疏,水亭清楚,仙姿太幽。望一枝穎脫,寒流林外,為傳春信,風定香浮。斷送光陰,還同昨夜,葉落從知天下秋。憑闌處,對冰肌玉骨,姑射來游。

無端品笛悠悠。似怨感長門人淚流。奈微酸已寄,青青□杪,助當年太液,調鼎和饈。樵嶺漁橋,依稀精彩,又何藉紛紛俗士求。孤標在,想繁紅鬧紫,應與包羞。

(缺一字)

以上二首皆無名氏作,見《梅苑》卷一。

李文裿輯《漱玉詞》卷一誤作李清照詞。

失調名

凝眸。兩點春山滿鏡愁。

乃周邦彥《南鄉子》詞句,見陳元龍《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卷三。

《花鏡雋聲》所附《花鏡韻語》以為李清照作,誤。

失調名

幾日不來樓上望,粉紅香白已爭妍。

此乃清初顧貞立(顧貞觀之姊)《浣溪沙》詞句,全篇云:“百囀嬌鶯喚獨眠。起來慵自整花鈿。浣衣風日試衣天,幾日不曾樓上望,粉紅香白已爭妍。柳條金嫩滯春煙。”題作《和王仲英夫人韻》,見《眾香詞》禮集(亦見清初人其他選本,茲不贅引)。

《蕙風詞話》以為李清照詞句,失考。

《蕙風詞話》原文云:“梅宛陵詩‘不上樓來今幾日,滿城多少柳絲黃。’《晁氏客語》記歐公云:‘非圣俞不能到。’(見宋葉寘《愛日齋叢鈔》)按李易安詞:‘幾日不曾樓上望,粉紅香白已爭妍。’由此脫胎,卻自是詞筆。”

(四)補遺(詞2首,殘句8則)

新荷葉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孔繁禮《全宋詞補輯》:

《詩淵》“娉婷”字后空一格,有“又”字,再空一格,接“鶴瘦”句,似乎“鶴瘦”以下為另一首。

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

此詞原載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詩淵》第六冊第頁第12行,作者署“宋李

易安”。

劉瑜《李清照全詞》:

明抄本《詩淵》(第二十五冊)收為李清照詞。

全文依《詩淵》影印本(第頁)錄之。

王步高、劉林《李清照·辛棄疾全集》:

“生”作“行”。

楊合林《李清照集》:

“繞”作“遶”。

木蘭花令

沉水香消人悄悄。樓上朝來寒料峭。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滿東山風未掃。

金樽莫訴連壺倒。卷起重簾留晚照。為君欲去更憑欄,人意不如山色好。

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

此詞錄自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程敏政《天機馀錦》卷二,由黃文吉復印寄贈徐培均。

“訴”原誤作“”,徑改。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年第二版增補:“未”作“來”。

失調名(集殘句)

幾日不來樓上望,

粉紅香白幾爭妍。

幾多深恨斷人腸。

水晶山枕象牙床。

行人舞袖拂梨花。

猶將歌扇向人遮。

閑愁也似月明多。

羅衣消盡恁時香。

直送凄涼到畫屏。

彩云易散月長虧。

凝眸,

兩點春山滿鏡愁。

本為10則,因王仲聞本誤題類收入其中“幾”、“凝”2則,故只算8則。

劉瑜《李清照全詞》:

八句中七句出于宋人胡偉《宮詞》集句,唐圭璋《全宋詞》收之,唐案:“胡偉所集,有詩句亦有詞句。李清照以詞名,且此七句依其格調,似是詞句。”亦見于王仲聞本的易安詩部分,王案:“其用韻相同者是否屬于同一作品,無法考定。又胡偉所集,有時割裂原句,…………此七句是否俱為完整之句,亦不得而知。以各句風調觀之,似是詞句。傳世清照詩,與之不甚相近。”

其中“行人”句出自《古今小說》之《張古老種瓜娶文女》,亦見于王仲聞本的易安詩部分,王案:“此句未必為易安所作,為詩為詞,亦不可知。”

(五)佚詞(詞目1)

鵲橋仙·金魚池蓮

宋人朱敦儒有和詞

附:

鵲橋仙·和李易安金魚池蓮

朱敦儒

自鷗欲下,金魚不去,圓葉低開蕙帳。輕風冷露夜深時,獨自個、凌波直上。

幽蘭共挽,明珰難寄,塵世教誰將傍。會尋織女趁靈槎,泛舊路、銀河萬丈。

●易安詩全集

說明:

本集照王仲聞的《李清照集校注》年新一版錄出。

收詩18首,殘句15則。

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宮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①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何為②出戰輒披靡,傳置③荔枝多馬④死。

堯功舜德本⑤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

著碑⑥銘德⑦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儀光弼不自⑧猜,天心悔禍人心開。

夏商有鑒⑨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文引《清波雜志》卷八、《寒夜錄》卷下、《香祖筆記》卷五、《浯溪考》卷下、《宋詩紀事》卷八七、《繡水詩鈔》卷一

①是:《癸巳類稿》作“自”。

②何為:《癸巳類稿》作“六師”。

③傳置:《癸巳類稿》作“前致”。

④多馬:《癸巳類稿》作“馬多”。

⑤本:《癸巳類稿》作“誠”。

⑥碑:《香祖筆記》、《繡水詩鈔》作“功”。

⑦銘德:《癸巳類稿》作“刻銘”。

⑧自:《宋詩紀事》作“用”。

⑨夏商有鑒:此依宋本《清波雜志》。知不足各叢書本《清波雜志》、《寒夜錄》等俱作“夏為殷鑒”。

君不見①驚人廢興②傳③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④才。

花⑤桑⑥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

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⑦深如崖。

西蜀萬里尚能返,南內一閉何時開。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

嗚呼,奴輩乃⑧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尊⑨,乃能念⑩春薺長安作斤⑾賣。

文引《清波雜志》卷八、《寒夜錄》卷下、《香祖筆記》卷五、《浯溪考》卷下、《宋詩紀事》卷八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君不見:《香祖筆記》、《繡水詩鈔》無此三字

②廢興:《香祖筆記》、《浯溪考》作“興廢”。

③傳:《癸巳類稿》作“唐”。

④天:《癸巳類稿》作“仙”。

⑤花:《寒夜錄》、《宋詩紀事》作“苑”。

⑥桑:《香祖筆記》、《浯溪考》、《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苑天”。

⑦丑:《寒夜錄》、《癸巳類稿》作“魄”。

⑧乃:《寒夜錄》無此字。《香祖筆記》、《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胡”。

⑨尊:《癸巳類稿》作“專”。

⑩乃能念:《香祖筆記》、《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祗能道”。

⑾長安作斤:《寒夜錄》作“作斤長安”。

上樞密韓肖胄詩

紹興癸丑五月,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使虜,通兩宮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落。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云。

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如聞帝若曰①,岳牧與群后。賢寧無②半千,運已遇③陽九。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④悲。何必羹舍⑤肉,便可車載⑥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⑦塵泥。誰當可⑧將命,幣厚辭益卑。四岳僉曰俞,臣下帝所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為百夫特,行足⑨萬人師。嘉佑與建中,為政有皋夔。匈奴畏⑩王商,吐蕃⑾尊⑿子儀。夷狄⒀已⒁破膽,將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犀。曰臣敢辭難,此亦何等時。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⒂辭。愿奉天地⒃靈,愿奉宗廟⒄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單于⒅定稽顙,⒆侍子當來迎。仁君方恃⒇信,(21)狂生休(22)請纓。或取犬(23)馬血,與結天日盟。胡公清德人所難,謀同德協必志(24)安。脫衣已被(25)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26)皇天久陰后土濕,雨勢未回風勢急。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27)干記室。夷虜從來(28)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29)葵丘踐土(30)非荒城,勿輕談士棄儒生。露布詞成馬猶倚,崤函關出雞未鳴。(31)巧匠何(32)曾棄(33)樗櫟,芻蕘之言(34)或有益。不乞隋珠與和壁,只(35)乞鄉關新信息。靈光雖在應蕭蕭(36),草中翁仲今何若。遺氓豈尚(37)種桑麻,殘虜(38)如聞保城郭。嫠家父祖(39)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當時(40)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41)雨。子孫南渡今幾年,漂流(42)逐與流人伍。欲(43)將血淚寄山河(44),去灑東山(45)一抔土。

文引《云麓漫鈔》卷十四、《宋詩紀事》卷八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連昌宮里桃應在,華萼樓前鵲定驚。

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

文引《云麓漫鈔》卷十四。

《云麓漫鈔》云:《上樞密韓公詩》《宋詩紀事》題作《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并自“胡公清德人所難”句起,另為一首(《癸巳類稿》等同)。按易安詞序明云:“作古、律詩各一章”,即指此詩及下七律一首而言。如依《宋詩紀事》等則共為古、律詩三首,與序不合。且此古詩分為兩首,則第一首詞意未完,有頭無尾。第二首開首即云“謀同德協”,突如其來,俱不能單獨自成一首。此二首(此首及下律一首,實以韓肖胃為主,胡松年僅附及而已。茲從《云麓漫鈔》訂為一首。

《宋詩紀事》序文作:“紹興癸丑五月,兩公使金,通兩宮也。易安父輩出韓公門下,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詩各一章以寄意,以待采詩者云。”殆為厲鶚所刪節。序內原文“作古、律詩各一章”改為“作詩各一章”,而將古詩一首分作兩首。

①若曰:《繡水詩鈔》作“曰咨”。

②無:《癸巳類稿》作“違”。

③遇:《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過”。

④露:《癸巳類稿》作“雪”。

⑤羹舍:《癸巳類稿》作“舍羹”。

⑥車載:《癸巳類稿》作“載車”。

⑦如:《癸巳類稿》作“亦”。

⑧當可:《癸巳類稿》作“可當”。

⑨足:《癸巳類稿》作“為”。

⑩匈奴畏:《宋詩紀事》作“漢家畏”;《癸巳類稿》作“漢家貴”。

⑾吐蕃:《宋詩紀事》、《癸巳類稿》作“唐室”;《繡水詩鈔》作“唐時”。

⑿尊:《癸巳類稿》作“重”。

⒀夷狄:《宋詩紀事》、《繡水詩鈔》作“是時”。

⒁夷狄已:《癸巳類稿》作“見時應”。

⒂必:《癸巳類稿》作“復”。

⒃天地:《癸巳類稿》作“宗廟”。

⒄宗廟:《癸巳類稿》作“天地”。

⒅單于:《宋詩紀事》、《繡水詩鈔》作“北人”。

⒆單于定稽顙:《癸巳類稿》作“北人懷舊德”。

⒇恃:《宋詩紀事》、《繡水詩鈔》作“博”。

(21)仁君方恃信:《癸巳類稿》作“圣孝定能達”。

(22)狂生休:《癸巳類稿》作“勿復言”。

(23)或取犬:《癸巳類稿》作“俏持白”。

(24)必志:《癸巳類稿》作“置器”。

(25)脫衣已被:《癸巳類稿》作“解衣已道”。

(26)離歌不道易水寒:《癸巳類稿》作“離詩不怯關山寒”。

(27)書:《癸巳類稿》作“詩”。

(28)夷虜從來:《繡水詩鈔》作“天生性氣”。

(29)“性虎狼”四句:《宋詩紀事》、《癸巳類稿》俱無,殆為其所刪。

(30)踐土:《癸巳類稿》作“莒文”。

(31)“露布”兩句:《癸巳類稿》作“憤王墓下馬猶倚,寒號城邊雞未鳴”。

(32)何:《癸巳類稿》作“亦”。

(33)棄:《癸巳類稿》作“顧”。

(34)言:《癸巳類稿》作“詢”。

(35)只:《癸巳類稿》作“但”。

(36)蕭蕭:《癸巳類稿》作“蕭條”。

(37)遺氓豈尚:《癸巳類稿》作“遺民定向”。

(38)殘虜:《宋詩紀事》、《癸巳類稿》作“敗將”。

(39)父祖:《癸巳類稿》作“祖父”。

(40)時:《癸巳類稿》作“年”。

(41)成:《癸巳類稿》作“如”。

(42)流:《宋詩紀事》、《癸巳類稿》作“零”。

(43)欲:《繡水詩鈔》、《癸巳類稿》作“愿”。

(44)山河:《癸巳類稿》作“河山”。

(45)東山:《癸巳類稿》作“青州”;《繡水詩鈔》作“山東”。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

氣壓江城十四州。

文引《方與勝覽》卷七、《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乙集、《圣朝混一方輿勝覽》卷下,《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古今名媛匯詩》卷十一、《名嬡璣囊》卷三、《古今女史詩集》卷六、《繡谷春容》卷一、《繡水詩鈔》卷一。

此首當作于紹興五年,清照時在金華。

皇帝閣端午帖子

日月堯天①大,

璇璣舜歷長。

側②聞行殿帳,

多集③上書囊。

文引《浩然齋雅談》卷上、《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古今女史詩集》卷七、《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宋詩紀事補遺》卷九四。

①天:《詩女史》、《彤管遺編》、《名媛詩歸》作“仁”。

②側:《詩女史》、《彤管遺編》、《古今女史》、《歷朝名媛詩詞》、《繡水詩鈔》作“或”。

③集:《詩女史》、《彤管遺編》、《古今女史》、《歷朝名媛詩詞》、《繡水詩鈔》作“是”。

皇后閣端午帖子

意帖初宜夏,

金駒已過蠶。

至尊千萬壽,

行見百斯男。

文引《浩然齋雅談》卷上、《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宋詩紀事補遺》卷九四。

夫人閣端午帖子

三宮催解粽,

妝罷未天明。①

便面天題字,

歌頭御賜名。

文引《浩然齋雅談》卷上、《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宋詩紀事補遺》卷九四。

①“妝罷”句:《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團箭采絲縈”。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

相從曾賦賞花詩。

今看花月渾相似,

安得情懷似昔時。

文引《永樂大典》卷八八九詩字韻。

此首乃黃盛璋先生首先發現者,見《李清照事跡考》。

皇帝閣春帖子

莫進①黃金簟,

新除玉局床。

春風送庭燎,

不復用沈香。

文引《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古今女史詩集》卷七、《名媛詩歸》卷十八、《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繡水詩鈔》卷一。

各本載此首俱與前《皇帝閣端午帖子》(日月堯天大)一首合作一首,題作《皇帝閣》。傳世宋人帖子詞,或為七言四句,或為五言四句(新編《李清照集》云:“端午帖子均系五絕。”未知何據。)未見有五律或七律者。《浩然齋雅談》載“日月堯天大”等三首,亦俱為五言四句,并不似誤奪半首。《浩然齋雅談》所載乃端午帖子,而此四句內有“春風”、“庭燎”,俱非端午事,此必春帖子也,(立春所進帖子詞,名“春帖子”)。《詩女史》等殆以其同韻而誤為一首,今分為兩首。此首依其內容改題作《皇帝閣春帖子》。下貴妃閣一首,亦有“春”字,當亦為春帖子。亦同樣改題,不另作說明。

此首必作于紹興十三年或以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以來,進帖子事久廢,紹興十三年立春,學士院始進帖子詞。李清照進帖子詞殆不止一次也。

①進:《古今女史》、《歷朝名媛詩詞》作“是”;《繡水詩鈔》作“其”。

貴妃閣春帖子

金環半后禮,

鉤弋比昭陽。

春生百①子帳,

喜入萬年觴。

文引《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歷朝閨雅》卷六、《名媛詩歸》卷十八、《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繡水詩鈔》卷一。

此首殆作于紹興十三年立春之前。據《宋史·后妃傳》:高宗吳皇后于紹興十三年閏四月自貴妃立為皇后后,宮中無貴妃。貴妃既虛位,似不得有貴妃閣帖子。此詩其吳皇后為貴妃時作乎?

①百:各本俱作“柏”,此從《歷朝閨雅》改。

烏江

生當作①人杰,

死亦為②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文引《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繡水詩鈔》卷一、乾隆《章丘縣志》卷十二。

《彤管遺編》、《名媛詩歸》、《章丘縣志》、《繡水詩鈔》題作《夏日絕句》。

①作:《彤管遺編》、《名媛詩歸》、《歷朝名媛詩詞》作“為”。

②為:同上作“作”。

分得知字

學語①三十年,

緘口不求知。

誰遣好奇士,

相逢說項斯。

《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后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繡水詩鈔》卷一

①語:彤管遺編、名媛詩歸作“詩”。

曉夢

曉夢隨疏鐘,飄然躡云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古今名媛匯詩卷三、古今女史詩集卷二、宋詩紀事卷八十七、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躡: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躋”。

②坐上客:癸巳類稿作“垂發女”。

③意妙:癸巳類稿作“貌妍”。

④分:癸巳類稿作“烹”。

⑤莫可:宋詩紀事作“何莫”。

“雖非”二句: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雖乏上元術,游樂亦莫涯”。

⑥歸故:宋詩紀事作“故歸”。

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

病里梳頭恨最①長。

梁燕語多終日在②,

薔薇風細一簾香。

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古今名媛匯詩卷十一、名媛璣囊卷三、古今女史詩集卷六、二如亭群芳譜歲譜卷一、花鏡雋聲卷五、彤管摘奇卷下、歷朝閨雅卷九、宋詩紀事卷八十七、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最:癸巳類稿作“發”。

②在:歷朝名媛詩詞作“伴”。

感懷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幾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云。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①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君②,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③有佳思。

靜中我④乃得至交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古今名媛匯詩卷五、古今女史詩集卷三、宋詩紀事卷八十七、歷朝名媛詩詞卷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古今女史題作“感懷詩”,無序。

各本無序,從《詩女史》、《彤管遺編》補。

①可憐合:癸巳類稿作“生平竟”。合:彤管遺編作“竟”,歷朝名媛詩詞作“今”。

②君:癸巳類稿作“兄”。

③燕寢凝香:癸巳類稿、繡水詩鈔作“虛室香生”。

④我:癸巳類稿作“吾”。

⑤得至交:癸巳類稿作“見真吾”。得:宋詩紀事作“見”。至:彤管遺編作“知”。

釣臺

巨艦只緣因利往,

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

特地通宵過釣臺。

釣臺集卷下、宋詩紀事卷八十七

《釣臺集》有數本,宋人所編久佚(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著錄,及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論》所引),有無此詩,不得而知。明吳希孟所編《釣臺集》八卷,無此首。劉伯潮輯本卷下始載之。疑此詩為宋本所未收。此首是否易安所作,或有疑問。如果為其所作,則當作于紹興四年冬,或五年中清照由臨安赴金華或其后回臨安時。

失題

詩情如夜鵲,

三繞未能安。

風月堂詩話卷上、宋詩紀事卷八十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失題

少陵也自①可憐人,

更待來②年試春早。

風月堂詩話卷上、宋詩紀事卷八十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自:癸巳類稿作“是”。

②來:風月堂詩話以外各本俱作“明”。

此二斷句當作于北宋時期,參閱《李清照事跡編年》公元一一四0年事跡。

上趙挺之

何況人間父子情。

洛陽名園記張掞序、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山東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洛陽名園記·張掞序》云:“文叔在元佑,官太學。丁建中靖國,再用邪朋,串為黨人。女適趙相挺之子,亦能詩,上趙相救其父云:‘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

按定黨籍事在崇寧元年(公元一一0二),此詩殆作于是時,其時趙挺之雖為執政(尚書左丞),尚未為相。張掞稱為趙相,乃追敘之語。

又按黃庭堅詩中亦有此句(《憶邢敦父》詩:“眼看白璧埋黃壤,何況人間父子情。”)見《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九。山谷于清照為前輩,疑清照或用其成句,否則即暗合也。

上趙挺之

炙手可熱心可寒。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卷四下、詩女史卷十一、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山東通志卷一百四十一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曾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

按《宋宰輔編年錄》,趙挺之于崇寧四年()三月拜尚書右仆射,六月罷。崇寧五年()二月又拜,大觀元年()三月罷,尋卒。(《宋史·徽宗紀》同)清照作此詩,必在崇寧四年或五年。

失題

南渡衣冠少①王導②,

北來消息欠③劉琨。

雞肋編卷中、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十引詩說雋永、詩人玉屑卷二十引詩說雋作、宋詩紀事卷八十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少:雞肋編作“欠”,從其他各本。

②王導:一百卷本詩話總龜作“安石”。明月窗道人本奪此二字,亦無空格。“安石”,謝安之字。

③欠:雞肋編作“少”,從其他各本。

失題

南來①尚②怯③吳江冷,

北狩應悲④易水寒。

雞肋編卷中、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十引詩說雋永、詩話總龜后集卷四十八引詩說雋永、詩人玉屑卷二十引詩說雋作、宋詩紀事卷八十七、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來:雞肋編作“游”,從其他各本。

②尚:癸巳類稿作“猶”。

③怯:雞肋編作“覺”,從其他各本。

④悲:癸巳類稿作“知”。

詠史

兩漢本繼紹,

新室如贅疣①。

所以嵇中散,

至死薄殷周。

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朱文公游藝至論卷下、事文類聚后集卷十一、精雋卷十四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彤管摘奇卷下、崇禎歷城縣志卷十四藝文志三、宋詩紀事卷八十七、乾隆章丘縣志卷九又卷十二藝文、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①疣:歷城縣志、章丘縣志、繡水詩鈔作“旒(liu)”。

據朱子語類,上兩句與下兩句并本連接,蓋從一首中先摘二句,繼又另摘二句。各本多以此四句連接為一首,非是。

失題

露花倒影柳三變,

桂子飄香張九成。

老學庵筆記卷二、詞苑叢談卷三、癸巳類稿卷十五、繡水詩鈔卷一

失題

猶將歌扇向人遮。

失題

水晶山枕象牙床。

失題

彩云易散月長虧。

失題

幾多深恨①斷人腸。

①恨:李龏梅花衲作“意”。

失題

羅衣消盡恁時香。

失題

閑愁也似月明多。

失題

直送凄涼到畫屏。

以上斷句俱見宋人胡偉集句《宮詞》,只“幾多深恨斷人腸”一句,亦見于李龏《梅花衲》中。胡氏所集有詩句,亦有詞句,但俱未注明。此七句不見于清照傳世作品中,亦從未見人稱引,蓋隱晦已久。此七句究為詩句或詞句,其用韻相同者是否屬于同一作品,無法考定。又胡偉所集,有時割裂原句,如李后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句,胡偉集作“人生長恨水長東”。此七句是否俱為完整之句,亦不得而知。以各句風調觀之,似是詞句。傳世清照詩,與之不甚相近。

胡偉字元邁,乃南宋人,《苕溪漁隱叢話》作者胡仔之從兄弟。其宮詞收入《十家宮詞》中。有汲古閣精抄影宋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本,有康熙間據宋本重刻本,又有乾隆刻本,乃宋人舊籍。所引清照斷句,決非偽作。此次輯《李清照集》,由于征引未廣,新發現者僅此斷句七句而已。

失題

行人舞袖拂梨花。

古今小說第三十三卷張古老種瓜娶文女

《古今小說·張古老種瓜娶文女》,殆出自《寶文堂書目》所著錄之《種瓜張老》(《也是園書目》亦有之),與《花草粹編》所引之“張老小說”。《古今小說》此篇所引之詞如黃庭堅《踏莎行》、晁沖(chong)之《臨江仙》俱有問題(黃詞不見本集,晁詞亦為各選本所未載)。而周紫芝《虞美人》一首則又不著撰人姓氏(《花草粹編》亦載此詞,注:“張老小說。”)此句未必為易安所作,為詩為詞,亦不可知。

●易安文全集

說明:

本集照王仲聞的《李清照集校注》年新一版錄出,分正文、補遺兩部分,其中補遺為黃墨谷的《重輯李清照集》年版和徐培均的《李清照集箋注》年版所出。

收文8篇,殘句2則。

(一)正集

打馬賦

歲令云①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徂具②陣,已行揖讓之禮;主賓即醉③,不有博奕者乎!打馬爰興,摴蒲遂廢④。實愽奕⑤之上流,乃⑥閨房⑦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⑧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蹬⑨之敲;落落星羅,忽見⑩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⑾,胡⑿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⒀泥。或出入用奇⒁,有類⒂昆陽之戰;或優游仗義⒃,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庾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⒄癡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⒅。鳥道驚馳,蟻封安步。崎⒆嶇峻坂,未遇⒇王良;跼促鹽車,難(21)逢造父。且夫丘陵云遠,白云在天,心存(22)戀豆,志在著鞭。止(23)蹄黃葉,何(24)異(25)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覈其殿最。運指麾于方寸之中,決勝負于幾微之外。(26)且好勝者(27)人之常情,小藝者士(28)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29)之志。將圖實(30)效,故臨難而不回;欲(31)報厚恩,故知(32)機而先退。或銜枚緩(33)進,巳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34)莫悟阱塹之墜。皆由不知止足,(35)自貽(36)尤悔。況為之不已,(37)事(38)實見于正經;用之以誠,(39)義必合于天德。故遶床大叫(40)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41);別墅未輸(42),已(43)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44)之擲也。辭曰:(45)佛貍定見卯(46)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里,(47)但愿相將過淮水。

《詩女史》題作《打馬圖賦》,前有序云:“予性專博,晝夜每忘食事。南渡金華,僑居陳氏。講博奕之事,遂作依經打馬賦曰。”云云,蓋摘自打馬圖經序。(此以說郛本為校勘底本)

①云:癸巳類稿、馬戲圖譜原賦(觀自得齋本《馬戲圖譜》此賦重出,文字不盡相同。以下一簡稱《圖譜原賦》,一簡稱《圖譜賦》,相同者稱《圖譜》)作“聿”。

②具:同上書作“列”。

③既醉:同上書作“言洽”;欣賞編、清江都秦氏石研齋鈔本打馬賦(以下簡稱秦鈔)作“既辭”,誤。

④遂廢: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者退”。

⑤博奕:夷門廣牘本馬戲圖譜(以下簡稱夷本)、粵雅堂叢書本打馬圖經(以下簡稱粵本)、古今女史、歷代賦匯、癸巳類稿、圖譜作“小道”。

⑥乃: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兢”。

⑦閨房:夷本、粵本、古今女史、歷代賦匯、癸巳類稿、圖譜作“深閨”。

⑧間列: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別起”。

⑨蹬:同上書作“鐙”;明會稽鈕氏世學樓鈔本說郛(以下簡稱鈕鈔)、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lou)叢書、詩女史、粵本、古今女史、圖譜賦作“■〈革登〉”。

⑩見: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訝”。

⑾冷:各本俱作“樂”。

⑿胡:粵本、歷代賦匯、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燕”。(此必編《歷代賦匯》諸臣所改,其后各本從之,非原文)

⒀障:圖譜原賦作“幛”。

⒁用奇: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勝驤”。

⒂有類:同上書作“猛比”。

⒃優游仗義:同上書作“縱容磬控”。

⒄便同:同上書作“倏驚”。

⒅出:同上書作“駐”;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詩女史、歷代賦匯、古今女史作“立”;鈕鈔、粵本、圖譜賦作“去”。夷本注:“一本作‘出’”。

⒆崎: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圖譜賦、歷代賦匯、古今女史作“敧”。

⒇未遇: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慨想”。

(21)難:同上書作“忽”。

(22)存:同上書作“無”。

(23)止:同上書作“蹴”。

(24)何:說郛本原誤作“同”,茲改從各本。

(25)異: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畫道”。

(26)“決”句:同上書作“決勝負以幾微之介”。

(27)者:同上書無此字。

(28)小:夷本、粵本、歷代賦匯、古今女史、圖譜賦作“游”。小藝者士: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爭籌者道”。

(29)少謝騰驤:同上書作“亦寓踔勝”。

(30)圖實:同上書作“求遠”。

(31)欲:同上書作“留”。

(32)故知:同上書作“或相”。

(33)緩:古今女史作“遠”。

(34)“或”句: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豈致奮足爭先”。

(35)“皆”句:同上書作“至于不習軍行”。

(36)自貽:同上書作“必占”。

(37)“況”句: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況乃為之賢己”。此句上另有“當知范我之馳驅,勿忘君子之箴佩”十四字兩句,為他本所無,不知所據。已:說郛本原誤作“異”,從各本改。

(38)事:說郛本原誤作“是”,改從各本。

(39)“用”句: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行以無疆”。誠:夷本、歷代賦匯、古今女史、圖譜賦作“經”。

(40)故遶床大叫:同上書作“故宜遶床大叫”。此句上另有“牝乃葉地類之貞,反亦記魯姬之式。鑒髻墮於梁家,溯滸循於岐國”四句二十六字,俱為他本所無,未知所本。

(41)師:同上書作“勛”。

(42)輸:說郛本原誤作“逾”,改從各本。

(43)已: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決”。

(44)布帽:說郛本誤奪此二字,從各本補。

(45)“辭曰”等句:“辭曰”二字起《歷代賦匯》未載,蓋以下有“佛貍定見卯年死”句,觸犯當時(康熙年間)忌諱,故被刪。辭:癸巳類稿、圖譜原賦、詩女史、古今女史作“亂”。

(46)卯: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詩女史、古今女史作“酉”。按“佛貍死卯年”出《宋書·臧質傳》。清照作此賦時為紹興四年甲寅,下一年為乙卯,“酉”字必誤。癸巳類稿、圖譜原賦注“是歲甲寅”。

(47)“老”句: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上有“木蘭橫戈好女子”一句,為他本所無,未知何據。誰能: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不復”。志:說郛本、古今女史作“致”;鈕鈔作“至”,今從他本。

打馬圖序

慧①即通,通即無所不達;專即精,精即②無所不妙。故皰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③,大至于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于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④者何⑤?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學圣人之道,不到圣處。雖嬉戲之事,亦得其依稀彷佛而遂止者多矣。⑥夫⑦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⑧。予性喜⑨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巳。自南渡來流離遷徒,⑩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于胸中也。⑾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⑿易安居士⒀亦自⒁臨安溯流,涉嚴⒂灘之險⒃,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⒄。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奕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⒅、彈棋,世無傳者。打揭⒆、大小、豬窩、族⒇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21)、摴(chū)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22),質魯任命,無所施人(23)智巧。大小象棋、奕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24)雅(25)戲。嘗恨采選叢繁,勞于檢閱,故(26)能通者少,難遇勍(qíng)敵。打馬簡要,而無文采。按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27)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徼(jiǎo)倖(xìng),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28),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29)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30)世后,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時(31)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32)易安室(33)序。

書名《打馬圖經》,或即名《打馬賦》,而序則曰:“打馬圖序”。

①慧:粵本、癸巳類稿、古今女史、馬戲圖譜(譜內此序重出,一云《打馬圖原序》,一云《打馬圖經序》,以下簡稱《圖譜原序》、《圖譜序》,如二者相同,則簡稱《圖譜》)作“慧”。(此以說郛本為底本,原作“惠”,從各本改。)

②即:上四“即”字各本多作“則”。

③視: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察”;鈕鈔做“明”。

④至理: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其極”。

⑤何:癸巳類稿、圖譜原序無“何”字。

⑥“后世之人”起“多矣”止三十三字: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俱無。得:粵本、圖譜序作“不得”。

⑦夫:“夫”字原無,從各本增。

⑧能之: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勝”。

⑨喜:各本作“專”;只說郛本與圖譜序作“喜”;夷門廣牘本馬戲圖譜(以下簡稱夷本)作“善”。

⑩“晝夜”起“遷徙”止二十九字: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南渡流寓”。但:圖譜序作“且”。隨:粵本、圖譜序無“隨”字。

⑾“故罕為之”至“胸中也”十三字:癸巳類稿、圖譜原序無。

⑿莫卜所之:粵本、圖譜序作“莫不失所”。

⒀易安居士:粵本、圖譜原序作“余”。

⒁亦自:欣賞編、古今女史、綠窗女史、清江都秦氏石硯齋鈔本打馬圖(以下簡稱秦鈔)無“自”字;彤管遺編無作“亦自”二字。

⒂嚴:原作“巖”,從各本改正。

⒃險:癸巳類稿、圖譜原序無“險”字。

⒄軒窗: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窗軒”。

⒅塞: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彤管遺編、古今女史、綠窗女史作“簺(sai)”。

⒆打揭:粵本、圖譜序二字上有一“若”。揭:原作“楬(jié)”;其他各本作“褐”;鈕鈔作“揭”,今從鈕鈔。

⒇族:原作“挨”,夷本注:“一作‘挨’”。今改從各本。

(21)酒:原作“弦”;鈕鈔作“彈”,今改從各本。夷本作“驅”。

(22)火:原作“太”;夷本作“大”,注:“一作‘火’”。改從各本。

(23)人:秦鈔、麗廔叢書作“其”;古今女史作“行”;癸巳類稿、圖譜原序無此字。

(24)房:原作“防”,改從各本。

(25)雅:欣賞編、麗廔叢書、古今女史、綠窗女史、彤管遺編作“雜”。

(26)故: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彤管遺編、古今女史、綠窗女史作“彼”;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又”。

(27)二十:圖譜序作“二十四”。

(28)馬: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法”。

(29)使:圖譜序作“俟”。

(30)萬: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百”。

(31)時:說郛本、圖譜序無“時”字,從各本補。

(32)“紹興”句:癸巳類稿、圖譜原序引至此句為止。十一:癸巳類稿、圖譜原序作“十有二”。

(33)易安室:欣賞編、夷本、秦鈔、麗廔叢書、彤管遺編、古今女史、綠窗女史作“易安居士李清照”。

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

清照啟:素習義方,粗明詩禮。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釘已具。嘗藥雖存弱弟,譍門唯有老兵。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僶俛難言,優柔莫決。呻吟未定,強似同歸。視聽才分,實難共處,忍①以桑榆之晚節②,配茲駔儈之下才。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壁之將往,決欲殺之。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可念劉伶之肋,難勝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外援難求,自陳何害,豈期末事,乃得上聞。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對,同兇丑以陳詞。豈惟賈生羞絳灌為伍③,何啻老子與韓非同傳。但祈脫死,其望償金。友兇橫者十旬,蓋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豈是人為!抵雀捐金,利當安往;將頭碎壁,失固可知。實自謬愚,分知獄市。此蓋伏遇內翰承旨,搢紳望族,冠蓋清流,日下無雙,人間第一。奉天克④復,本緣陸贄之詞;淮蔡底平,實以會昌之詔。⑤哀憐無告,雖未⑥解驂;感戴鴻恩,如⑦真出已。故茲白首,得免丹書。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高鵬尺鷃,本異升沈;火鼠冰蠶,難同嗜好。達人⑧共悉,童子皆知。愿賜品題,與加湔洗。誓當布衣蔬食,溫故知新。再見江山,依舊一瓶一缽;重歸畎畝,更須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茲塵瀆。

按此啟殆作于紹興二年九月或稍后,綦崇禮為翰林學士之時。

①忍:苕溪漁隱叢話、詩話總龜、事文類聚、宋詩紀事作“猥”。

②晚節:各本作“暮景”,宋詩紀事作“晚景”。

③伍:宋詩紀事作“儕(chái)”。

④克:癸巳類稿作“收”。

⑤“實以”句:癸巳類稿作“共傳昌黎之筆”。

⑥雖未:癸巳類稿作“義同”。

⑦如:癸巳類稿作“事”。

⑧人:癸巳類稿作“者”。

金石錄后序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①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yǎn)、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②偽③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④之,可謂多矣。嗚呼,自王播⑤、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⑥部員外郎,丞相時⑦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⑧衣練⑨,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⑩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后屏居鄉里十年⑾,仰取俯拾⑿,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⒀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⒁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⒂、第幾行,以⒃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⒄,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⒅。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⒆卷帙。或少損污,必懲⒇責揩完涂改(21),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liao)栗。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翠羽(22)之飾,室(23)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劊╳án)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24)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25)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qiè),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26)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27)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28),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余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余屋者,已皆為煨燼矣。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已酉春三(29)月罷(30),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31)日,始負擔(32),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33)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34)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35)城中(36)緩急,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中,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37)次古器,獨所謂宗(38)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39)。”遂馳馬去。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店。七月末,書報臥病。余驚怛(dá),念侯性素急,奈何。病店或熱,必服(40)寒藥,疾(41)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后事。八月十八(42)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43)。葬畢,余無所之。(44)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當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余(45)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46)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云煙矣。獨(47)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háng)任(48)敕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臺,守(49)已遁。之剡(shàn)出陸,(50)又棄衣被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51)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52)道道(53)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54)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mín)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55)金之語(56)。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57)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58)外廷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寫本書寄剡(59)。后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60),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塌下,手自開闔。在會稽,卜居土民鐘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余悲慟不已(61),重立賞收贖。后二日,鄰人鐘復皓(62)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63)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盡為吳(64)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nǎi)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帙(65),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今日忽閱(66)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67)初就,蕓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更(68)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69),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qú)瑗(yuàn)(70)知非之兩歲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紹興二(71)年、玄黓(chì)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72)題。

按此序大要,另見《容齋四筆》卷五。從之出者有《詩文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古文品外錄》卷二十三、詩詞雜俎本《漱玉詞》等,不另校。又《金石錄》舊抄本頗多,未能多校。此以呂無黨抄本為底本。此序又收入孫星衍所編《續古文苑》卷十二,即錄自雅雨堂本《金石錄》,不另校。

后序所署年月,以及序內所敘述各事之日期,多有問題,請參閱后附《李清照事跡編年》。

①德父:商務印書館排印明抄本《說郛》卷十九載《瑞桂堂暇錄》(以下簡稱郛瑞本)作“夫”。按趙明誠之字,宋人或作德甫,或作德父,或作德夫,蓋三字通用。

②正:瑞本作“正其”。

③偽:康熙謝世箕刻本《金石錄》(以下簡稱謝本)、雅雨堂《金石錄》(以下簡稱雅本,三長物齋叢書本《金石錄》出自雅本,不另校)、結一廬刊津逮秘書未刻本《金石錄》(以下簡稱結本)俱作“譌(é)”,“譌”即“訛”字,訛謬較偽謬為常見,疑作“譌”為是。

④載:瑞本作“具載”。

⑤播:何義門校:“‘播’當作‘涯’。”(此據四部叢刊續編景印清呂無黨手抄本《金石錄》所附校勘過錄。下引顧千里、呂無黨校語同。)顧亭林《日知錄》引作“王涯”,(見下)或顧所本作“王涯”也。

⑥禮:瑞本作“吏”。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似未嘗為吏部員外郎,疑涉下趙挺之為吏部侍郎而誤。

⑦時:結本無“時”字。顧千里校(以下簡稱顧校)抹去,注:“‘時’字錢本已衍。”(錢本指明錢叔寶抄本)

⑧蔬:雅本作“疏”,明會稽鈕氏世學樓鈔說郛本《瑞桂堂暇錄》(以下簡稱鈕抄)作“素”。

⑨練:謝本、雅本、鈕抄作“練”。顧校:“‘練’,錢本已偽。”參閱注釋⑦。

⑩一:明謝行甫鈔本《金石錄》(以下簡稱謝抄)、結本、雅本、瑞本作“三”。

⑾十年:顧校抹去“十年”二字,注:作“錢本亦衍。”結本無此二字,與顧校合。

⑿拾:呂無黨校作“給”,謝本亦作“給”。

⒀紙:瑞本作“筆”。

⒁偶:瑞本作“偏”(鈕抄仍作“偶”)

⒂葉:結本作“葉子”;顧校“葉”下增一“子”字,注:“錢本已脫”。

⒃以:瑞本作“比”(鈕抄仍作“以”)

⒄中:顧校抹去“中”字,注:“錢本已衍。”

⒅屈:瑞本作“少緩”。

⒆出:顧校抹去“出”字,注:“錢本有。”(結本無此字,與顧校同。)

⒇懲:顧校改“征”。結本亦作“征”,與顧校合。

(21)揩完涂改:瑞本作“楷涂完整”。揩:雅本、結本作“楷”。

(22)翠羽:原作“翡翠”,據瑞本改。

(23)室:謝抄作“體”。

(24)枕席枕藉:瑞本作“枕藉枕席”。枕席:雅本、結本無此字。枕藉:謝抄二字空格。

(25)寇:據瑞本改。按此必清照原文如是。今各本《金石錄》所載后序俱作“人”,蓋已經竄改。

(26)“奔”句:鈕抄此下有空格若干。按后序此處文氣不接,意義不明,必有闋文。鈕抄尚留空格,足資考證,最為善本。

(27)又:瑞本作“及”。

(28)第:原作“地”,據雅本、結本改。

(29)三:顧校改“二”,注:“錢本‘三’”;結本亦作“二”。

(30)罷:瑞本“罷”字下有“建康”二字。

(31)三:瑞本作“二”。

(32)擔(擔):顧校改“檐”。

(33)葛衣岸巾:瑞本作“著衣巾”。“葛”:鈕抄作“著”。

(34)“目”句:瑞本作“目爛爛光射人”。

(35)聞:顧校“聞”下增一“或”字,注:“錢本脫”。

(36)中:結本“中”下有“或”字。

(37)次書冊卷軸:瑞本作“次書冊,次卷軸”。

(38)宗:鈕抄作“宋”;宋本《容齋四筆》亦作“宋”,據謝抄、雅本、結本、瑞本改。

(39)忘之:謝抄、謝本、雅本作“忘也”,顧校“也”改“之”。瑞本作“亡失”。

(40)服:據顧校增,注:“錢本脫”。

(41)疾:結本作“復”。

(42)八:瑞本作“七”。

(43)意:結本作“念”。

(44)余無所之:瑞本作“顧四維無所之”。

(45)余:結本作“且”,顧校改“直”,注:“錢本‘余’”。

(46)寇:他本作“人”。按宋本《容齋四筆》引作“虜陷洪”,《瑞桂堂暇錄》作“金寇陷洪州”。而通行本《容齋四筆》與傳本《金石錄》(明抄本亦然)俱不作“虜”或“寇”,必非清照原文。后人妄改,或出元人、清人之手。今據瑞本改。

(47)獨:結本作“獨余”;顧校下增“余”字,注:“錢本脫”。

(48)有弟迒任:謝抄作“有弟迒在”;結本作“有弟近任”;瑞本作“有弟仕”。

(49)守:謝抄、謝本、雅本、結本有“臺”字。

(50)之剡出陸:瑞本作“之嵊在陸”;鈕抄此句下有空格若干,蓋此處亦有脫文,舊抄本殊可貴也。

(51)奔行朝:瑞本作“奔赴行在”。

(52)海:瑞本作“岸”。

(53)道道:謝抄、謝本、雅本、結本、瑞本“道”字不疊。

(54)又:顧校抹去,注:“錢本衍”,結本無此字。

(55)頒:癸巳類稿引作“頌”,未知所據。

(56)語:瑞本作“詔”(鈕抄仍作“語”)

(57)遂:雅本、結本作“亦不敢遂己”。

(58)走:雅本、結本作“赴”;瑞本作“去”。

(59)剡:瑞本作“嵊縣”。

(60)簏:瑞本作“盝(lu)”。

(61)不已:雅本、結本作“不得活”。

(62)鐘復皓:瑞本作“鐘浩”;鈕抄作“鐘皓”。

(63)其:瑞本作“真”(鈕抄作“其”)

(64)吳:顧校旁注:“吾”。

(65)帙:謝抄、謝本、雅本、結本、瑞本作“帖”。

(66)閱:雅本、結本作“開”。

(67)卷:瑞本作“幖(biāo)”;鈕抄作“標(標)”。

(68)更:雅本、結本、瑞本做“吏”。

(69)著:瑞本作“嗜”(鈕抄作“著”)

(70)過蘧瑗:瑞本作“蘧伯玉”;鈕抄作“過蘧伯玉”。

(71)二:瑞本作“四”,與《容齋四筆》所載合。

(72)室:瑞本作“堂”;三長物齋叢書本《金石錄后序》此下有“李清照”三字署名。

祭趙湖州文

白日正中,嘆龐翁①之機捷②。堅城自③墮,憐杞婦之悲深。

①翁:歷城縣志、癸巳類稿作“公”。

②捷:癸巳類稿作“敏”。

③自:堯山堂外紀、古今情史纂作“既”。

漢巴官鐵量銘跋尾注

此盆色類丹砂。魯直石刻云:“其一曰秦刀,巴官三百五十戊①,永平七年第二十七酉。”余紹興庚午歲親見之。今在巫山縣治。韓暉②仲云。

按:《金石錄》乃趙明誠所撰,李清照亦筆削其間(見《貴耳集》卷上)。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十四且云:“趙明誠與其婦李易安撰《金石錄》,其書最傳。”趙明誠死于建炎三年(9年),而此注則敘及紹興二十年(年)事,近人頗以為此注乃清照所作。唯清照未嘗至蜀,無由親見是器。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六十八引作韓暉仲跋。如為韓暉仲跋語,則頗似后人所附。“余紹興庚午親視見之”,極似紹興以后之語,或非李清照所加注。

①戊:雅雨堂叢書本《金石錄》校語云:“魯直誤以‘斤’為‘戊’”。

②暉:四部叢刊本《金石錄》過錄顧千里校語云:“‘暉’旁注:注”。

詞論

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jǚ),與同之宴所,曰:“表弟愿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①為冠。歌罷,眾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shěn),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鄭、衛之聲日熾(chì),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yīng)②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lǐ)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③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①曹元謙、念奴:癸巳類稿誤作“曹元念謙”。

②膺:癸巳類稿誤作“鷹”。

③歌:癸巳類稿作“通”,此句下注:謂本可通側,不拘上去入,若本側則上去入不可相通。

賀人孿生啟

無午未二時之分,有伯仲兩楷之似①。旣系臂而系足,實難弟而難兄。玉刻雙璋,錦挑對褓。

《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云:“《漱玉集》不載,此啟見《文粹拾遺》。”

按:《文粹拾遺》世無此書,毛晉亦未必曾見《漱玉集》,所云殆亦本《瑯繯(“繯”字換“女”字偏旁)記》。

又按: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誤引“玉刻雙璋,錦挑對褓。”二句,以為李易安詞。

①似:原作“侶”。古今詞統作“異”,從宋稗類抄、宋詩紀事、癸巳類稿改。“似”或作“佀(sì)”,因字形相近而誤作“佀”。

(二)補遺(2篇)

琴銘

□山之桐,斫(zhuó)其形兮。冰雪之絲,宣其聲兮。□□□□,和性情兮。廣寒之秋,萬古流兮。

此銘據龔一《藏琴與傳琴》一文錄入,文載《文匯報》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第五版筆會,曰:“(張正吟)傳給我的一張無名琴,先生在贈送時及后來發表的文章中,都曾提及‘相傳是李清照的遺物’。”

(龔一)后又有《正吟琴的鑒賞》一文,載上海今虞琴社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協編之《今虞琴刊續》,謂“龍池右側為‘□□之桐,…………萬古流兮。’”

《文匯報》脫一“流”字。

此銘或琴上固有,或為清照自撰,姑存疑。

以上據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補。

《打馬圖經》例論

1、《李清照全集評注》,徐北文,濟南出版社,年2月二版

《打馬圖經》例論

《〈打馬圖經〉例論》系李清照為“依馬經”所寫的打馬“命辭”。“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上俱引自《打馬圖經序》),是對打馬條例(規則)的闡釋和論述,也是對有關經驗教訓的總結。“論皆駢語,頗工雅。”(清胡玉縉《許庾學林·〈打馬圖經〉跋》)

例論凡十三則,雜于《打馬圖經》各項條例之中。所論雖為打馬,實則表現了李清照主戰抗敵、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思想,是研究李清照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之一。

《打馬圖經》明代周履靖《夷門廣牘》本題作《馬戲圖譜》。

一、“鋪盆例”論

既先設席,豈憚攫金。便請著鞭,謹令編埒。罪而必罰,已從約法之三章;賞必有功,勿效繞床之大叫。

二、“本采例”論

公車射策之初,記其甲乙;神武掛冠之日,定彼去留。汝其有始有終,我則無偏無黨。

三、“下馬例”論

夫勞多者,賞必厚;施重者,報必深。或再見而取十官,或一門而列三戟。又昔人君每有賜,臣下必先乘馬焉。秦穆公悔赦孟明,解左驂而贈之是也。豐功重錫,爾自取之,予何厚薄焉?

四、“行馬例”論之一

九陽數也,故數九而立窩;窩險涂也,故入窩而必賞。既能據險,以一當千;便可成功,寡能敵眾。請回后騎,以避先登。

五、“行馬例”論之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汝其知乎?方茲萬勒爭先,千羈競輳。得其中道,止于半涂。如能疊騎先馳,方許后來繼進。既施薄效,須稍旌甄。

六、“行馬例”論之三

萬馬無聲,恐是銜枚之后;千蹄不動,疑乎立仗之時。如能翠幕張油,黃扉啟印;雁歸沙漠,花發武陵。歌筵之小板初齊,天發之流星暫聚。或受彼罰,或旌己勞。或當謝事之時,復過出身之數。語曰:鄰之薄,家之厚也。以此始者,以此終乎。皆得成功,俱無后悔。

七、“打馬例”論之一

眾寡不敵,其誰可當;成敗有時,夫復何恨。若往而旋返,有同虞國之留;或去亦無傷,有類塞翁之失。欲刷孟明五敗之恥,好求曹劌一旦之功。其勉后圖,我不棄汝。

八、“打馬例”論之二

趙幟皆張,楚歌盡起。取功定霸,一舉而成。方西鄰責言,豈可蟻封共處;既南風不競,固難金埒同居。便請回鞭,不須戀廄。

九、“打馬例”論之三

虧于一簣,敗此垂成。久伏鹽車,方登峻坂;豈期一蹶,遂失長涂。恨群馬之皆空,忿前功之盡棄。素蒙剪拂,不棄駑駘;愿守門闌,再從驅策。溯風驤首,已傷今日之障泥:戀主銜恩,更待明年之春草。

十、“倒行例”論

唯敵是求,唯險是據。后騎欲來,前馬反顧。既將有為,退亦何害?語不云乎: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也。

十一、“入夾例”論

昔晉襄公以二陵而勝者,李亞子以夾寨而興者,禍福依伏,其何可知。汝其勉之,當取大捷。

十二、“落塹例”論

凜凜臨危,正欲騰驤而去;骎骎遇伏,忽驚阱塹之投。項羽之騅,方悲不逝;玄德之騎,已出如飛。既勝以奇,當旌其異,請同凡例,亦倒全盆。

十三、“倒盆例”論

瑤池宴罷,騏驥皆歸。大宛凱旋,龍媒并入。已窮長路,安用揮鞭?未賜弊帷,尤宜報主。驥雖伏櫪,萬里之志常存;國正求賢,千金之骨不棄。定收老馬,欲取奇駒。既以解驂,請拜三年之賜;如圖再戰,愿成他日之功。

李清照集校注



轉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w/18237.html

網站簡介 | 發布優勢 | 服務條款 | 隱私保護 | 廣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當前時間: 冀ICP備19036783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