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新辦發布會發布了年的GDP數據。國內生產總值萬億,相對于年,增長率為3%。
按說這是國家統計局統計出來的數據,應該是真實可信的。但結合1月14日的一篇報道,我個人感覺連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真實性都存疑。1月14日,一篇《雷丁汽車創始人李國欣實名舉報濰坊市昌樂縣現任縣委書記王驍“一把手霸權”》在網上瘋傳。李國欣在文中寫到:“逼迫公司提報虛假統計數據近50億元”,“年雷丁汽車集團在當地共上報工業和銷售產值67.28億元,但財務數據顯示企業實際數據為20.45億元,我們企業按照王驍要求累計多虛報了46.83億元”。
根據當前中國社會的現狀,我認為李國欣話中數據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他沒有虛報數字的動機。人做事的出發點是為了利益,他舉報當地的土皇帝有什么好處?破壞了官場潛規則,他以后在這片土地上寸步難行。網上稱他的舉報為“自殺式”的舉報,我認為形容得是非常到位的。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誰也不愿意干這種魚死網破的事情。這篇報道還有一處值得注意,文中說到:“被逼迫”虛報產值和銷售數據的遠不只是雷丁一家企業,涉及數額高達“數百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數據注水造假是各行各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一種常態!
為什么縣委書記要逼迫企業造假?因為上級對他有考核的指標。每年GDP要達到多少,工業生產值要達到多少,經濟增長率又要達到多少,提供了多少就業崗位,上交了多少利稅。如果到年終,你完成了各項指標,說明你能勝任你的崗位,如果超額完成了,說明你能力出眾,可以承擔更大的任務,領導就會給你壓更大的擔子——提拔你到更高的位置。很多時候,造假并不是初心和本意,但發現造假出政績的成本低速度快,于是很多人開始造假。最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也成了造假鏈中的一環。如果你非要搞什么實事求是,對不起,那你就會被排斥在官場之外。
省地縣鄉各級都有指標,而且要求每年都在上一年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增長率。事實上,經濟的增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很難保持只升不降。指標定得不合理,但又為了維持數據好看,政績光鮮,完不成任務就只能造假。于是各級都造假,一級騙一級。上級也知道下級造假,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在造假。這就是老百姓形容的“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的現象。這種現象我稱之為“系統性造假”,也可以名之為“結構性造假”。
為什么叫“系統性造假”?因為這些數據橫向關系到政府的各個部門,垂直關聯著各個系統。比如發改委、財政局、統計局、稅務局、銀行、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等等。這些部門都需要這些數據。而且數據之間有相關性和邏輯性,存在著必然的關系,能夠互相核對,會計學上叫“勾稽關系”。想把數據編得沒有漏洞,必須得各個部門通力合作才行,所涉及到任何一個部門不配合都不行。一個謊言可能需要一千個謊言來掩蓋,就像編織一張巨大的網,想把這張網織得嚴密,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任何一個環節不配合,都可能會露餡。
雷丁汽車實際完成20億工業產值,申報了67億,多報了47億產值。這虛報的47億產值產生的稅收誰來承擔?現在的產能遠遠超過在發改委立項時的產能,發改委來核實的時候如何解釋?如果找銀行貸款擴大生產,銀行來驗資時怎么應付?統計局要求上報數據時,到底是報真實數據還是報假數據?
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是一級一級收集、匯總、核實后往上報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不是直接統計得出的,也是下屬機構一級級報上去的。縣統計機構報地區統計局,地區報到省統計局,省再報到中央匯總。也就是說,國家統計局的基礎數據是來至基層的,如果最基礎的數據是假的,經過一級級的加工放大,到了中央,數據不知道被注了多少水分?誰來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這樣的數據誰敢信?
數據造假的害處非常大。首先,數據造假的作風嚴重影響了官場的風氣。通過造假夸大業績,輕而易舉的獲得提拔,對那些踏踏實實干事的,努力追求實績的人是重大的打擊。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其次,假數據掩蓋了真實情況,影響了高層決策者的判斷,有可能制定出錯誤的產業政策。明明是哀鴻遍野,假數據營造出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明明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表面上看起來依然歌舞升平。
當社會都集體往數據中注水的時候,我們已經看不見真實了。